APP下载

浅析摄影与书法相结合的视觉表现形式

2021-08-30钟小清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书体线条书法

钟小清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前言

摄影艺术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摄影器材及相关后期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表现形式。摄影作为一种能快速且真实反映现实的媒介,与同样表现世界的图形绘画有深切的关联,在当下的图像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书法源自象形文字,追溯其本源也是一种图形,具有文字与图形的双重属性,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可见书法具有很强的可融合性。摄影与书法同属视觉观看的艺术,探索二者相结合的视觉表达将互为二者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并创作出在图像时代下的更具创新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作品,丰富中西艺术的交流。

现当代艺术界不乏有许多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们去探索摄影与书法相结合的视觉表达,但是目前关于将摄影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理论性研究还较少。吴峻峰在2014 年的文章《摄影与书法关系初论》中提出:“摄影与书法在造型上、功能上和创作上蕴含着相通之处。”此外,波士顿华人摄影协会的杨波先生曾举办“摄影与书法的艺术借鉴”的专题演讲,他提到掌握书法艺术应把握字的结构,气息与美感,而掌握摄影艺术则应转变看事物的角度并自己形成的风格,融合二者,在增加经验、知识的同时,与人的本真交流以创作出创新形式的作品。相比理论性研究,更多艺术家或摄影书法爱好者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创新了融合摄影与书法的视觉表达形式。下文将从“书法在摄影作品上的再创作”与“现当代摄影与后期制图技术影响下结合二者的视觉表现形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摄影与书法相结合的作品案例,以探究摄影与书法的共通性,为摄影艺术与书法艺术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书法在摄影作品之上的再创作

书法在摄影作品之上的再创作可细分为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仿中国传统绘画之意境在摄影作品上题字创作,文字内容契合画面主题;二是将书法字体的造型结构、抽象神韵与摄影作品的画面构成、格调相呼应进行创作。摄影与书法都讲究构图与章法,摄影与绘画相通,而书法具有文字的属性,中国传统文人画中便有“诗画互文”的习惯。其次,我国早期的书法理论即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如晋卫夫人《笔阵图》中写到“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不同书家的书体风格气韵也各有特点,如梁武帝称赞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人书评》中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地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1]这体现了书法字体中的一笔一划和整体气韵都与自然相通,不同的书体展现出或浑厚、或妩媚的气质。张璪论绘画时曾说到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壮阔深邃的大自然可以激发感情,给创作提供激情与灵感,这种艺术之间的共通性便也给摄影与书法的结合提供了方向。

在摄影作品上题书法字体是常见结合摄影与书法的创作方式,通常书法写作的内容引经据典。郎静山从名家书画作品中借鉴构图美学将摄影与书法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文人画构图和意境的“集锦摄影”,体现了摄影本土化的创新与变革。如他的作品《鹤寿长乐》用前期拍摄好的“松树”与“鹤”的素材通过后期暗房技术拼凑创作出具有中国水墨画意境的摄影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书写下呼应主题的文字“鹤寿长乐”(见图1)。这种风格影响了许多当代艺术家,他们用相机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后,又在图片上写下赞美风光的书法文字,如摄影师杨再春的作品《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气概恢弘的书法字体与雄伟壮观的风光在画面中交相映衬。不仅是风光摄影,当代许多影楼拍摄人物艺术照也往往借鉴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意境,将穿着复古服饰的人物照片处理成工笔画的模样,并配上书法文字,一副“窈窕淑女”的形象就此产生了。当代新锐摄影家储楚的作品《树语》系列和《果实—齐物》系列同样将书法融入了她拍摄的照片中。她先拍摄出她放置了四五年之后枯萎腐烂干燥的果实,在拍摄好的果实图片上书写小字书法,内容选自庄子的《齐物论》中庄子阐述的关于宇宙万物相互转变和无果是非的生存理念。这些书法点浓点淡,骤急迟缓融于摄影之中。

书法字体与人体摄影的结合体现了书法字体的造型结构与抽象神韵呼应摄影作品画面构成与格调的特点。人体摄影在光影塑造下展现出人体的优美线条与生命气息。巧合的是,书法艺术中也将书体看作是有骨、肉、气、血的生命体,笔法为骨,墨为肉,字有肥瘦,这些都能通过不同的技巧展示出来。因此书法的笔画结构与人体摄影之间便产生了共通性。我国当代书法艺术家王冬龄将气韵生动的书法文字写在洋溢着生命的裸体人体摄影图片之上,创作了《书体》系列作品(见图2)。这个系列创作使用了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及毛笔、钢笔等多种书写工具,他从摄影大师拍摄的经典人体摄影作品选取能展现出优美人体曲线的作品,然后按照自己对照片的理解来选择气质相近的书体与关联性大的文字内容在这些摄影作品上书写自己的“读后感”。他在图上的书法创作一方面是想以书法线条来呼应人体摄影的线条;另一方面则通过书写的内容来表达他对于画面的解读。

相比之下,旅美书法家屠新时则将书法线条抽离出来成单独的笔画加以放大以更好地突出线条及水墨的晕染变化,他的著作《生命流美---人体与书法探索手记》中将西方人体与单独的书法笔画结合在一起,画面中人体线条与书法线条的创新组合,在形象与抽象、色彩与笔墨、动态与静态中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碰撞,拓展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交融新样式。此外,多伦多的摄影师Heley Friesen 将拍好的舞蹈演员的照片给书法艺术家Nobuhiro Sato创作书法。苍劲饱满的笔触加上人体动感有力舞姿,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动感和艺术效果,人体周围的书法笔墨犹如是从舞动人体中喷发出的能量,达到了人体线条与书法线条气质相统一的境界。

郎静山等艺术家的此番尝试,不仅将摄影与书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创作出新形式的作品的同时又彰显出我国传统绘画与诗词的魅力,促进了摄影艺术的本土化。书法除了其文字的属性,其外在的艺术观赏性更是能不断重组,既表达文字意义,又融入图像。以人体摄影作为书写载体,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眼球。艺术界对此做法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好的方面来看,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尝试打开人的思维联想,书法中的线条表现变幻无穷,不同的书体在不同的书写者笔下流露出不同的气韵,能与之呼应的不仅是人体线条,自然万物中的线条更具有开创无限灵感的可能。

(图1:郎静山《鹤寿长乐》)

(图2:王冬龄《书体》系列作品之一)

(图3:电影《黄金时代》海报之一)

三、摄影技术与后期制图技术影响下摄影与书法的结合创新

摄影技术与后期制图技术影响下摄影与书法的结合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相机的机械性能拍摄延时摄影书法创作;二是利用后期制作软件将书法与摄影拼在一起形成和谐画面。

发挥相机延时摄影技术拍摄“光绘书法”的形式是摄影与书法最直接的结合。早在1949 年,摄影师Gjon Mili 就用移动的光源作画,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创作了“光绘”作品《Live》。后来,法国摄影师Julien Breton aka Kaalam 用长时间曝光的手法拍摄了他用荧光棒在空中比划阿拉伯语文字的过程,从而得到了一幅幅闪闪发光的创意书法作品。这种创作方法的曝光时间短则30 秒,长则几分钟,运动的荧光棒在空中移动的速度和角度控制着最终的“光绘书法字体”的形态笔画,或粗或细,或顿挫有力或流畅飘逸,此与水墨书法的用笔用墨倒是有相似之处。这些作品没有后期制作的痕迹,完全通过一个个镜头拍摄绘制,我国现在甚至已有“光绘书法摄影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这类通过技术融合了摄影与书法的创作为以往的水墨书法增加了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如果需要创作一副字符较多的书法作品相对具有难度,且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比较起来,还是少了那份水墨的韵律与包容性。

摄影后期制作软件的出现实现了将不同时空、事物拼接在一起的视觉表现方式,这为融合摄影与书法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如今许多电影海报通过Photoshop 等软件将书法与摄影合成在一起,如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通过合成技术将字体放大做成金属质感的墙体,再将拍摄好的人物形象置于其中,仿佛置身于书法字体的森林之中。(见图3)这种在书法作品基础上加摄影图层的形式营造出了书法艺术中的空间感,这种书法的空间感早在中国古代已被指出,如王羲之的书法通过线条的粗细婉转、笔墨的深浅变化营造的空间感,看似是一副平面的书法作品,却耐人寻味。

综上,摄影与书法相结合的视觉表现不仅可以从传统绘画中找灵感,从自然的云天山水、花虫鸟兽等大小物体中找灵感,在现当代摄影技术和后期制技术的发展下,结合二者的创新发展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如今摄影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已深入大众的生活,各种艺术媒介的交互组合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界。如何更好地将摄影与书法建立联系并为各自的领域开拓创新将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猜你喜欢

书体线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线条之美
书法欣赏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