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信使”王顺友
2021-08-30吴华良安跃华
吴华良 安跃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
2021年5月30日,被誉为中国邮政“马班邮路”忠诚信使的王顺友因病不幸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去世,终年56 岁。作为当年亲手将他在投递邮件过程中使用的马鞍、马鞭、水壶等相关实物一件件征集入馆的工作人员,虽未曾与他真正谋面,但惊闻此消息,仍对他的英年早逝止不住地痛惜与怀念。
第一次知道王顺友,是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不平凡的伟大感动了全中国。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递员,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日复一日中牢牢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中获取满足、收获快乐、赢得尊重。
王顺友投递时使用的马鞍和“中国人民邮政”投递包
王顺友,苗族名字叫咪桑,1965年10月出生于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环绕,平均海拔3100 米,海拔5000 米以上的大山就有20 多座,有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是青藏高原地质结构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地段之一。全县幅员面积约1.3 万平方公里,包括藏族、彝族、汉族、蒙古族、纳西族等21 个民族,总人口仅13 万多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5人,可谓地广人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过去全县29 个乡镇中有28 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甚至不通电,而且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大山里,邮件的传递全靠乡邮员背送。直到20世纪60年代,境况才有所改变,当地逐步给乡邮员配备了骡马,乡邮员牵着驮邮件的骡马,顺着马帮踩出的羊肠小道进行传邮,由此形成了马班邮路,这是当地人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在木里,马班邮路有15 条,单程长达2303 公里。
王顺友的父亲王友才就是一位马班邮路乡邮员。父亲的言传身教,使王顺友从童年起就对邮递员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敬重。1985年,他接过父亲的班。当父亲把自己的投递包交给王顺友时,对他提出了几点要求:“不许丢失邮件;不能打湿邮件;不准贪污和私拆邮件;不准冒领汇款;保证准班、准点。”从此,王顺友穿上绿色的邮政制服,包裹好邮件包,检查好马匹和路上用的生活物品,便踏上了自己的马班邮路,而且这一走就是30 多年。
王顺友负责的邮路从木里县城出发,经白碉乡、三桷桠乡,最终到达倮波乡,全程往返360 公里,来回需要14天。他每个月走两班,全年有330 天要独自跋涉在这条人迹罕至的邮路上,每个月都会走烂一双鞋。山路漫漫而又充满艰险,气候更是极为恶劣。他所翻越的察尔瓦山海拔5000 米,一年中有6 个月覆盖冰雪,气温零下20 多摄氏度,寒冷刺骨;而蹚过的雅砻江河谷海拔1000米,气温却高达40 多度,热气逼人,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行走在路上一会儿凝汗成冰,一会儿又挥汗如雨。由于山上的居民居住分散,王顺友14 天中至少有6 个晚上要在山上过夜。大多数时候他只能露天宿营,在山岩底下、草地上、大树底下搭个简易的帐篷就睡。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泉水、啃雪团,途中还要防范狼、熊等野兽的袭击以及蚂蚁、蚂蟥的侵扰。最苦的是雨季,天气说变就变,他几乎没有穿过一件干衣服,睡过一个安稳觉。雨后山路泥泞湿滑,本来就难走的烂石路变成泥浆路,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手脚并用,他常常摔得浑身是泥,夜里也只能裹一块塑料布睡在泥水里。
邮路上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最难忍受的是孤独。由于送邮件是固定班期,不能和马帮搭伙走,只能自己走。白天,路上除了他吆喝马的声音,就是回荡在深山峡谷中叮叮当当清脆的马铃声。一路上,有时几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夜晚,深山里偶尔传来几声野兽的嗥叫,除此之外,四周死一般的寂静。
孤独的邮路上,马陪伴着他。心里憋得难受、想家的时候,他就和马说话,马是他最忠实的伙伴。几十年的邮路生涯,他更换了30 多匹骡马,驮邮包的马鞍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残破变形。
酒陪伴着他。这只军用水壶其实就是酒壶,里面装着两块多钱一斤的酒。本不会喝酒的他学会了喝酒,他说喝酒有三个作用:壮胆、驱寒、打发寂寞。在马班邮路常年寂寞孤独的山路上,酒成为了他的“老战友”。
山歌陪伴着他。一个人行走,最大的乐趣就是唱歌。他自己编了上百首山歌,边走边唱。“翻一坡来又一坡,眼泪汪汪肚里流。不是人民需要我,哪个喜欢天天走……”
除了要忍受恶劣的天气和难耐的寂寞,王顺友还数次经历了生命危险。1988年7月的一天,他途经雅砻江,那时江上还没有吊桥,人过江要把自己挂在溜索上溜过去,当他马上就要到达对岸时,溜索绳突然断裂,他重重地摔在江边的沙石滩上,可裹着塑料布的邮包却落入江中。那一刻,他顾不上浑身的疼痛,急忙跳到湍急的江水中,将邮包捞了上来,邮包里的信件完好无损。还有一次,遇上两个劫匪,他没有胆怯,大声说:“我是乡邮员,驮的是邮包。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一番话、一股气,顿时使劫匪愣住了。趁此机会,王顺友跳上马冲了过去。多年来,这只用来装邮件的邮政投递包,经日晒雨淋早已褪色发白,但上面“中国人民邮政”六个大字却清晰可见,昭示着它崇高的使命,成为中国邮递员忠实履行邮政普遍义务的最好见证。
1995年的一个冬天,王顺友像往常一样送邮件到倮波乡,驮邮件的骡子走在前面。当走到九十九道拐这个险峻的地方时,一只山鸡猝然飞出,惊得骡子乱踢乱跳。路旁就是悬崖峭壁,为避免邮件和骡子摔下去,他赶紧上前去拉缰绳,谁知受惊的骡子一下踢到他的肚子上,疼得他顿时昏了过去,十几分钟后才苏醒过来。为了按时把邮件送到目的地,他找了根木棍支撑,强忍疼痛,艰难跋涉了4 个多小时,坚持送完了这班邮件。因为乡里医疗条件太差,他又忍痛返回木里县城。医生说他的肠子被踢伤了,再晚来几个小时就没命了。这一次,他在医院躺了43 天,是他干马班邮路后唯一的一次长假。命保住了,肠子却从此短了一截,后来还经常肚子痛。可伤好后,他又重新投入到他丢不下的投递工作中。
就这样,30 多年来,这位“高原信使”独行于高山峡谷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孤独,承受着伤痛,每天都在挑战自己意志、体力和精神的极限,同时还背负着对亲人的愧疚。王顺友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其实,多年来,我最难受的是,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家人,对不起我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儿女。尤其是对不起我的母亲。母亲病重时,我还在邮路上送信,母亲离开人世的时候,我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每年他和妻子相聚的时间也不过30 多天。当有人问他这样做值不值时,他回答:“我包里的东西比我的生命都贵重。我们要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邮递员。”他自编的山歌《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也幸福》,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质朴、纯真的共产党员形象,也彰显出他浓浓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大山无语,人民有情。当地各乡各村群众收到信件时的满足以及对他的挂念,是这么多年来支撑王顺友走下去的力量。在邮路沿线各族群众的眼里,是王顺友将外界的声音传到一个个偏僻的山村,把远方亲人朋友的问候送到大山深处的千家万户。他就是联系山内与山外的纽带。他来时,许多人家会等在路边拉他到家里喝茶吃饭,临走时再给他兜里塞满鸡蛋和山货。老百姓十几天见不到他,就会到处打听他的消息。他两次在路上病了,都是乡亲们把他送回县上。“老百姓和我的生命都联系在一起。他们离不了我,我也离不了他们。”
多年来,王顺友一边送邮件,一边尽量为乡亲们做些事情。倮波乡磨子沟以前只能种土豆、包谷、荞麦,后来他在送邮件的时候,就顺路给那里的老乡捎去白菜、青菜、萝卜等蔬菜种子。慢慢地,磨子沟的村民有了自己的菜园,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也经常给乡亲们代购货物。山里有人得病,就为他们带药;村民们需要农药,就买好给他们送去。有的乡亲让他邮寄信件和包裹不知道要付邮费,他就自己拿钱垫上。
由于常年奔走在马班邮路上,王顺友落下一身的病,尤其是患有严重的风湿和眼疾。2017年6月,在组织的关心下,王顺友不再负责邮件投递工作,担任了木里邮政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从事党务管理工作。而随着木里县三桷垭乡公路的开通,凉山州也彻底结束了马班邮路的历史。
王顺友
王顺友真正地做到了“一生只为干好一件事”,他常说:“把信送好就是为党做事。人总有一死,如果为工作而死,值得。”在平凡的投递岗位上,他始终铭记父亲的嘱托,也用行动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敬业、尽职尽责。30 多年来,他行程34 万公里,相当于27 次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8.5圈。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万件,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100 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
2005年10月19日,王顺友受邀参加瑞士伯尔尼万国邮政联盟大会,成为自1874年万国邮联成立以来第一个被邀请的最基层、最普通的邮递员。在会上,他代表中国邮政作了长达18 分钟的演讲,用他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扎根山区、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讲述中国政府对邮政普遍服务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讲述邮政人忠实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和为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来自86 个国家的300 多名与会代表认真聆听了王顺友的演讲,各大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他一下子成了世界邮政明星。万国邮联邮政经营理事会主席詹姆斯·魏德对王顺友说:“你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退休后我要和你一起走一趟马班邮路。”
王顺友是时代的楷模、“马班邮路”精神的优秀代表,他的奉献精神是时代的宝贵财富。为了弘扬他的事迹,2006年4月,国家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前往成都,由四川省邮政局代表王顺友将邮政标志服装、邮政投递包、水壶、马鞍、马鞭等一批实物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如今,斯人已去,精神犹存。收藏、展示在国家博物馆中的这批实物,成为了对王顺友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