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教学中适切性设计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1-08-30王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过程教学策略设计

王蕾

教学现场

项目化教学日益成为学科的主要教研方向,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较多,各地纷纷进行了有关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形式和设计方式的研讨。其中,有关适切性设计如何落地、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践行适切性设计的质疑也在日益凸显,以个性化为目标的适切性设计,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设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分析

从理论界的演进到学术界的认可,从学科领域的更替到研究方向的明晰,适切性设计具有显著的策略研究方向,在经过教学一线的落地研究后,形成了更为具体化的实践形式。本文将对适切性设计从学理中进行实践性解析,以期为适切性设计的落地研究提供实例。

适切性设计的概念界定与落地方式

适切性指运用的教学材料、课堂表现手法及其构成的表达方式与题旨情境相切合、相适应。课堂教学以适应题旨、学生需求为主旨。活动对最佳表达效果的追求,也就是使这种适切性臻于极致的努力。在具体的学习中,所使用的教学形式和表达策略对个性化学习的适切性,只是一个适切程度(适切度)的问题。有人将此称为“适度性原则”,认为它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或根本原则。

在具体的项目教学中,适切性设计是一种或然性极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的贴合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适切性已有事物开启创造未知事物的发明思路,其中隐含有触类旁通的涵义。它把己有的事和物与一些表面看来与之毫不相干的事和物联系起来,寻找项目创新的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设计项目化课程,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的适切性问题。项目化课程的适切性有四个方面的内涵:选择的适切性、组织的适切性、结构的适切性、内容的适切性。项目化课程的适切性又具有历史变动性及主体价值取向性两个性质特点。项目课程要适切整体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适切性设计的培养形式

从适切性设计的关联中分析出适切性设计结构的多种组成方式,落实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体物化为课堂教学的三种适切性模式:在有关设计为主线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设问型项目适切性,借助类学习工具实现适切性设计的培养过程;在以内容解析为认知导向的学习活动中,变式型迭代适切性,建立个性化知识图景;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型优化适切性,寻求问题求解的最优途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切性设计是提升教学策略效率的基本要求之一,具有适切性联想特征,即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具有适切性迭代特征,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通过适切性设计,在适切性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既有模仿又有创新。下文展开具体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适切性设计的培养策略

适切性设计解析为三组相关的课堂组织教学策略方式,其中设问型项目的适切性关注认识事物的时空维度,在实践课等内容中使用较多;变式型迭代适切性关注认识事物的内核与外形,在初识课中使用较多;形成型优化适切性关注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有关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中使用较多。下面,笔者将结合典型课例进行具体阐述。

1.设问型项目适切性

此类教学策略关注主体的活动过程,强调学习活动是由具体的时间、活动、人物等对象化要素构成的,有关开始、发展、结束的完整阶段的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规的实践课可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组织学习活动。

(1)原设计

物联网《智能橱柜灯》一课属于典型的实践性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在课上通过声控、光控等条件完成对灯泡亮灭的控制。在常见的课例中,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然后按照实验计划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学生完成一轮实验后,无法准确进行知识归纳,不明白自己刚刚做完的实验的目标是什么,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实验流程。

(2)思考焦点

出现此问题的焦点在于教师的设计过程,虽遵循从设计思路到实践实验的过程,但是缺乏对确定的对象进行适切性的流程,因此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按部就班地进行了实践,缺少适应性的二次备课的过程,最终导致出现技能任务完成、认知任务缺憾的情况。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适切性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过程思维的角度来安排教学流程。

导学部分——结合智能橱柜灯的实例,分析声控灯的动作过程→思考:为何能用声音来控制灯?

确定实验对象——在刚才的过程中,引起变化的是“声音”→产生变化的是“橱柜灯”,因此,如果要控制橱柜灯,要将“声音”作为促发对象,将“橱柜灯”作为接受对象。(明确实验的两个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路线——根据导学分析,学生能够发现以下的思路:①测量常态下的声音数值,并记录在学习单上。②假设:设置双分支结构,常态下(无声音状态)→声音传感器检测声音值低于常态值→无人经过→橱柜灯灭;非常态下(有声状态)→传感器检测到声音值高于常态值→有人经过→橱柜灯亮。③思考:如果常态声音值变化,如何修改以上的程序?

实施实验过程——根据研究路线图,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相应的数值。

得出实验结论——智能橱柜灯是如何做到智能的?它的智能通过哪些载体来实现?

教学评析:在以上过程中,学生清晰地了解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在清理出明晰的主线后,通过设问型项目的适切性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学习实践,逐一验证假设。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从认知理论到实践验证的过程,完成了深层学习和意义建构,因此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2.变式型迭代适切性

迭代思想在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利用变式的有效适切性调整,在认识世界的活动当中,提升指向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态研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策略对于初识课的教学尤为有效。

(1)原設计

《认识坐标》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程序设计的进阶课。近年来,它受到了众多优质课竞赛的青睐。在笔者所听过的课中,常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视频导入(介绍坐标的应用)→概念解析(说明什么是坐标)→原理说明(介绍坐标的原理)→应用前景(坐标的常用场景)。在很多课中,教师讲解多,学生操练少,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思考焦点

坐标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对它的初识课颇有难度,它不同于常见的经典课型,有着确定的概念和理论界定。它从概念解析到外延的扩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们常苦于无法驾驭这样的课型。根据适切性设计的教学策略,从中提取适切性的概念进行变式化迭代处理,采用适切性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揭开此神秘内容的面纱。

(3)改进型设计

江苏省2020年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小学组的现场教学实践项目的题目为《青蛙过河》,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汲取授课教师的经验,通过基于适切性设计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以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体验变式:通过编程平台程序中的青蛙过河遇到的困难(障碍物),让学生积累坐标的感性经验,从自然语言角度体会坐标的运行方式。

②变式迭代:借助以上程序的结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青蛙有时能顺利过河?有时会落入水中?它的运动方向是哪个语句控制的?它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判断石头的位置?

学生通过对程序脚本的分析,明晰了所谓的智能并不是青蛙自身所具备的思维能力,而是由程序编写者设置一定的变量,借助动作的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学生通过对源程序的剖析,能够理解到,坐标其实是人的智能,是人类借助青蛙实现动作的一系列活动。

③适切性图示: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出青蛙过河的结构流程图。

④项目重构:

教师给出新的命题,学生根据以下情况修改程序。

项目一:如果石块太滑了怎么办?(建立中介变量,动作根据变量行动)

项目二:如果不小心掉到水里怎么办?(建立沟通机制,增加对话选择)

项目三:如果路上遇到障碍物怎么办?(建立避障模块,绕开明显的障碍物)

⑤认知坐标理论概念。

⑥应用场景拓展研究。

教学评析:在以上的教学策略中,从适切性概念到具象認知的过程,将原本理论化的初识概念进行可视化的变式解析,使得认知过程有了物化的依托,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多次思维迭代,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3.形成型优化适切性

学习者在处理问题时进行活动的动态形成认知模式,包括提出问题的时机、工作的排序与调整、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如何判断工作成果的优劣等关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方法,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思维的“整体性”。形成型优化的适切性教学策略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呈现方式。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两者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能力优化,分别指向改造世界的必然性和自由性。对认知过程的优化过程的关注,在有关程序算法的问题解析类课型中尤为适用。

(1)原设计

《智能农场》一课同为江苏省2020年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课堂实践项目的考察内容,本课在教学公开课中较为常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三个一”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一个主题”引入课名,一个小作品负载任务,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此过程看似严谨,但课堂教学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驾驭该项主题,有的教师的教学平淡无奇。

(2)思考焦点

从教学目标来分析,本课实为一节典型的开放式人工智能课,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出现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差异对比形成过程的优化重点预期不足,开发程度差异较大,有些教师未能梳理出完整的教学思路,导致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形成型优化教学策略的教学中,可以对本课的教学环节进行主题性的修整。

师:《神奇的风》这个游戏大家都玩过吧?谁能说出其中的游戏规则?

学生介绍《神奇的风》的游戏规则(分析脚本的设计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动物主题的神奇的风的游戏,先来制作一个思维导图。

学生对照刚才的游戏规则,建立相应的思维导图。

运动之跳跃对象:蝴蝶的风→微风徐徐(风量较小)。

运动之跳跃对象:小猫的风→运动方向(风量不大、风速较快)。

运动之变化对象:大象的风→耳朵扇风(风量较大、风速较快)。

师:请把我们刚刚完成的思维导图转换为程序流程图。

学生将自然语言改编为程序语言。

师:完成吹风的循环出现有几种方式?

生:“如果…那么…”语句;“如果…那么…否则…”语句;计次循环;无限循环……

师:要实现吹风不断地自左往右移动,并配合节奏,可以用哪几种脚本实现?请你尝试一下,并记录下探究的情况。

学生通过多次试误,最终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多样性的作品设计。

教学评析: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所引导的不再是机械的以技术为主的技能认知,而是通过分类形式教学方式,促发学生思考如何能有效地进行问题的求解。通过自己的多次试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问题最佳解决路径。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积极,作业内容多样丰富。

总结与展望

适切性设计的三组相互关联的课堂组织教学策略,是对适切性设计课程化的具体解析,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形态加以物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能最大程度地促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意义学习的水平是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将适切性设计分维度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区分适切性设计和整体思维。有的教师过度重视适切性设计的过程,认为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必须体现个性化设计,反复采用适切性手段,导致过度解读适切性教学策略。良好的方式应以整体性教学策略为总体目标,因人而异确定相关的教学策略。

其次,关联类似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的教师将适切性设计归结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创新,则会让适切性设计的过程限于局部盲目的状态,反而影响了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过程。创新只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唯一的终结主旨,良好的适切性关注到新思维的有效融合,以最为适宜的方式保持两者的良性关联。

最后,关注适切性设计和个性化学习作品。在个性化学习的项目推动下,有的教师将适切性设计当做个性化学习的法宝,认为只有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才是适切性设计推进的有效评价标准,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之见。适切性教学策略是一种认知方式,关注的是个体的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只追求个性化。在有些程式化的内容中,标准化的概念和评价标准同样也是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之一。

猜你喜欢

过程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BUBA台灯设计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