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融合”视角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29高伯洋

生产力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宜居层级基础设施

高伯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路灯、沥青道路、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此外,农村每年产生超过90 亿吨生活污水和2.8 亿吨生活垃圾,大量污水随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结合当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现状,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清洁的生产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1]。因此,“三生融合”视角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居住条件7个维度,26 个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以期为解决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问题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文献综述

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支撑[2]。综观以往文献发现,相关学者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农村生产环境、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

农村生产环境方面。相关学者对农村生产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方面。其中Gershom Endelani Mwalupaso 认为技术和政策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3]。LIU Jia-cheng等认为与传统农业家庭和完全女性化的农业劳动力相比,部分女性化的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和技术进步[4]。

Jintao Li 等认为经济城市化对农业生产要素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人口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负面影响[5]。黄炎忠等认为政府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是农业绿色转型导向的关键因素[6]。张驰指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口密度差异、财政支出分权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7]。李昊儒等认为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8]。

农村生活环境方面。农村生活环境指农村居民在集聚中所涉及到的与生活、居住和基本生产活动相关的生存环境,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等组成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9]。近几年,学者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环境[10]、农村经济条件[11-12]、基础设施建设[10-13]、公共服务建设[10-13]、农村环境卫生条件[10-13]、农村居民住宅[10-13]、政策[14]等几方面。其中顾康康等从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 个子系统研究安徽省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水资源要素、农村人口吸引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影响显著[10]。于法稳等认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是影响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两大因素[15]。马涛等认为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和实施效果[16]。郜彗等认为经济因素是造成人居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17]。

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相关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工业活动和居民生活引起的点源污染[18-20]。其中,Lianhai C L C 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21]。Gideon Baffoea、Yurui L 等认为农业活动和农村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22-23]。张韵等从农民因素、政府因素、生产活动三方面研究陕西省居住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得出重要性排序为乡镇企业废物排放 > 农用投入品的使用 > 农村人均家庭纯收入 >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24]。孙艺榛等认为年龄、城镇化水平、人口居住密度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25]。戴红军等认为农村家庭富裕程度、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城乡收入差距和政府农业财政支出是影响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18]。唐江桥、谭玉成、Tilt 等认为农民环保意识、环保资源投入不足以及政策与法规缺位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26-27]。

从已有研究来看,在研究视角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明确以“三生融合”视角探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学者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如全排列多边形指数法、层次分析方、DEA方法等研究各个影响因素的程度大小,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村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与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需要对质性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构建出理论模型[26]。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即一级编码,指以概念化及范畴化的方式将访谈过程、案例研究或文献阅读中所收集到的信息逐字逐句进行编译,达到增加分析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本研究以679 篇文献为资料,以其中111 篇文献的原始语句为初始信息,并将初始信息中的相似概念进行合并,获取编码结果(见表1)。

表1 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本研究将开放式编码中的26 个有相似概念的范畴凝练为7 个主范畴,分别为人口、资源、环境、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如表2 所示。

表2 主轴编码过程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指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深入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副范畴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原始资料的初步理论[32]。本研究以“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为核心构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模型

4.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用1/3 的原始语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7 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产生新的构成因子。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范畴编码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模型理论上是饱和的。

(二)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系统科学方法,可以将系统中复杂的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层级的递阶结构形式。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确定因素之间的二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然后根据可达矩阵进行层级结构的划分,最终确定各个因素的层级,构建层级结构模型。

1.影响因素指标及二元关系的建立。通过文献阅读,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相关关系如表3 所示。

2.构建邻接矩阵与可达矩阵。根据表3 建立的二元关系,建立邻接矩阵。若Fi对Fj有直接影响,则aij取1,否则取为0;若Fj对Fi有直接影响,则aji取1,否则取为0。如公式(1)。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用Matlab软件计算可达矩阵。可达矩阵的计算公式为:M=(A+I)r其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根据下式确定:

表3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经Matlab软件计算:(A+I)4=(A+I)5,由上式可知r=4,所以得可达矩阵如式(2)。

3.层级结构关系的构建。可达矩阵中可达集R(Fi) 表示的是要素Fi对应的行包含有1 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先行集A(Fi) 表示的是要素Fi对应的列包含有1 的矩阵元素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根据可达矩阵,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若R(Fi) ∩A(Fi)=R(Fi),则该要素为最高级要素,然后去掉该要素,重复以上工作,最后得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根据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分析,构建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层级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层级结构模型

4.解释结构模型理论解析。本文从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三个角度确定了人口、资源、环境、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七个方面的因素,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根本影响因素,人口因素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直接因素。通过对比发现,各个因素所处层级不同,作用程度与作用路径也不同。

从深层因素来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深层影响因素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从中间层因素来看,第二层因素包括农村教育设施、农村医疗设施、人口政策、土地资源、机械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第三层因素包括扶贫政策、土地资源、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环卫设施。第四层因素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土地政策,人均住宅面积。第五层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乡镇企业污染、农田水利设施。中间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因素。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有效治理农村生活环境,还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其次,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最后,农村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是人们的直接劳作对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合理使用土地,不仅可以释放土地压力,而且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人们增收。

从顶层因素来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直接影响因素为人口因素、人均居民收入因素,具体包括劳动力数量、年龄结构、非农就业人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人均居民纯收入。其中人口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在乡村建设中,人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而且人是乡村建设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对乡村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诸多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农民素质低下不仅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结论建议

本研究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厘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明确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土地政策和人口因素是影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精准投资方向,加大投资力度。(1)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将资金投入到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2)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完善土地制度。(1)加强对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同时实施户籍制度与农村“一户一宅”政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对于未满足分户、年龄条件的应严格遵守“一户一宅”制度。对于多余宅基地积极退出的家庭给予相应的报酬。(2)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流转程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大政策执行力度,鼓励农民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为农民增收提供渠道。

第三,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1)鼓励人们返乡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当地人们创造就业机会,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2)努力建设乡村教育,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设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宜居层级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