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推进策略研究
2021-08-29毛薇,王贤
毛 薇,王 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我国大力提倡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农村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是重大、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农村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农村垃圾生产量与日俱增,但处理率却远远低于垃圾生产量。据中国环境网统计,2018 年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为50.89 亿吨,但是农村垃圾处理率仅有67%,仍有16.71 亿吨的农村垃圾未经处理[1],农村垃圾仅仅是简单的填埋和堆积,对空气、河流、土地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到农村人居环境。高速的农村发展使农村垃圾的产生与日俱增,形成了垃圾围村的现象,这严重威胁了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及处理进行了前驱性的研究。首先,农村环境污染的产生包括多个方面,李玉红(2015)[2]指出由于农村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下导致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产生污染。并且,禽畜养殖生产所产生的粪便[3-4]、农药和肥料的不合理使用[5-6]等是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关键因素。另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主体缺失[7]、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资金不足[8]、农民几乎没有参与污染治理的意识[9]也是造成农村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且面广,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农村污染治理[10],学者普遍认为多元治理模式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必然选择,应让公众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当中[11]。因此以农户为管理主体的自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治理农村污染的模式[12-13]。并且,吴慧玲(2017)[14]认为需要创建农村社区参与机制新模式,而多元主体参与是提高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径[15-16]。进而,叶大凤和马云丽(2018)[17]认为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已经难以为继,需要共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18]。并且,孙惠波和赵霞(2019)[19]提出需要根据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量,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然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状况仍然不如人意,农户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仍有差距,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需要逐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2]。
农业活动是世界最大的非点源污染源,因此国外学者主要从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开始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已有部分学者采用实验经济学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23-25]。并且,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现在通用的非点源污染控制体系,通过对农业地区不同空间尺度实施BMPs 状况进行研究后分析了不同模型在BMPs 中的应用效率,表明BMPs 在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水质管理方面的应用是有成效的[26-27]。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做了大量的前驱性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定量研究、实验经济学研究及污染策略控制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还不够明晰。鉴于此,将探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模式,进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实施策略。
二、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但是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却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环境治理,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环境治理方面仍有很大的空白。虽然农村治理也在逐步推进和发展,但是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短板。
(一)由于农村的独特地理特征和低水平环境治理,加深了农村环境污染
农村的典型地理特征是地广人稀,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小聚集的村落居多。因此,将垃圾集中收集到运输距离比较远且道路不平坦的垃圾处理站,整个过程就比较困难。加上农村空旷土地比较多,对垃圾随意堆放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大多数农村对于垃圾的处理仅仅是就近填埋或堆放,对空气、土地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这进一步加深了农村环境污染。
(二)由于工业企业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难度
近年来多数工业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导致工业污染随着工业企业迁移呈现出一种从城市迁往农村的趋势。并且,工业污染总量大强度高,不仅会产生工业三废,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烟尘粉尘等有害物质,加上多数农村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下,导致农村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这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难度。
(三)由于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农户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秸秆进行焚烧,对于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对于养殖废弃物仅仅是露天堆放,未进行环保处置,这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农户生活方面,对于生活垃圾、污水随意丢弃或倾倒,这对土地、河流产生较大污染,造成了二次环境污染。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全国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已探索出不同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府治理模式、社区治理模式以及农户自治模式等新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方面面。
(一)政府治理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政府治理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下,为达到农村生态环境目标,设立有关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设备,实现垃圾不出村、垃圾循环利用,主要是由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等,从而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该模式要求政府能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进高新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当中,推动高新技术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应用。将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将厨余垃圾制成肥料分发给农户,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使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技术支持下,建立现代生态农业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对农用土地污染风险的管控,减少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推动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治理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下的社区治理模式,是以社区治理为主,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最终要求下,由社区组织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农村社区管理能力较高的发达地区,并且社区具有一定的能力来组织农户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体来说,社区通过召开相关会议、座谈、发放相关手册、入户教育、广播、网络等来培养农户环保意识,提升农户积极性,社区对于农户主动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推动引领的作用。总体来说,社区是农户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是营造农村环保氛围的主要制造者。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社区治理模式
(三)农户自治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下的农户自治模式,是在农户自治前提下,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为最终目的,以农户意愿为主,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并作出一定的贡献,从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农户环保及自治意识较强,并且能够带领其他农户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下农村环境治理,农户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有责任与义务来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当中。农户转变以前农村环境治理的旧观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户应尽量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适当减少对农药、农膜的使用,对于农业秸秆进行循环再利用等,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在生活方面,农户主动遵守村规村约,减少日常垃圾的产生,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对包装废弃物等可循环垃圾实行回收利用等,从而减少生活垃圾污染。具体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农户自治模式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研究
农村环境治理是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户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可衍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实现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拟从以下方面提出实施路径。
(一)利用充足的资金投入,给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力支撑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始终较为缓慢,并且农村环境治理落后于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政府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上也比较匮乏,因此需要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购置相关设备,更新相应技术。通过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如购买分类垃圾桶,在农村更加密集地设置垃圾箱存放点;购入垃圾转运车,加大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的频率;聘请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当地进行考察,结合当地环境污染提出治理建议和方法等,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创新。
(二)构建环境考核指标,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将农村环境治理成果加入政府环境治理考核要求当中,通过农村环境治理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政府对环境治理监控,提高农村对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在协调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将“零污染”要求加入到对基层政府的农村环境治理的考核当中,并通过定期观察统计农村垃圾的产量,观察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判断农村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和前景,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利用正确的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循环化、资源化、减量化
社区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推手。社区通过组织农户正确处理不同种类垃圾,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社区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引导农户将厨余垃圾制成环保酵素,厨余垃圾转变成为有机肥料,不仅节省化肥的购买成本,也减少了因化肥产生的土地污染,有效地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并且,农村有土地优势,区别于城市厨余垃圾的处理,不需要集中和外运,社区可以组织农户将厨余垃圾直接堆肥,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达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四)利用村规村约约束农户,提高农户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户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加强农户自身环保意识。由于农村的特殊性,采取道德、声誉约束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更为有效。通过制定相关村规村约以及网络、广播、会议、座谈、发放宣传册、入户教育等方式,向农户普及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概念,引导农户树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农户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体。通过农户自发遵守相关约定,自愿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