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1-08-29宋雅兵
宋雅兵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针对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的有效路径: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5.0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NG Yabing
(School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Jiangsu 211170)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chool enterprise destiny,building a high-level innovative teaching team,perfec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and reform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創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在于人才。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最紧迫的任务,而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和有效途径。
1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与市场联系不是十分密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离。企业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因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导致找不到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以促进专业无缝对接产业,课程内容有机衔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生产过程,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契合产业发展需求,达到企业要求,匹配职业岗位。
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企业是营利性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降低自身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聘请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攻关,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有利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一般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可以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急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仅靠高职院校自身是不够的,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合不是十分紧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脱节。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生产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经开展了探索和实践,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较弱,培养的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仍面临创新人才匮乏的窘境,[2]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国家的需要。
校企理念认知滞后,协同创新动力缺乏。高职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不清,没有将创新教育有效的融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作为经营性单位,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经费培养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主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对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合力。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创新教育模式单一。部分高职院校偏重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有的学校仅仅将创新课程作为选修课,而没有作为必修课程设置,只有部分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创新课程。有的学校只是将创新教育作为附属内容,零星的安排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导致缺少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锻炼,缺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教育团队力量薄弱。[3]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总体素质明显提高。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自身缺乏创新的成功经验,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时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围绕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直接影响创新教育质量。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专任教师较少,创新创业课程一般由辅导员讲授,但辅导员的创新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3.1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元育人格局
一是以利益为纽带,构建合作发展机制。按照“产教相融、资源集成、需求互补、阵地合作”原则,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校企深化订单班、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模式,形成产权介入、技术融入、多元投入、实体化运作的共同体。探索法人制度下校企合作办学新生态,创新“平台+实体”校企命运共同体治理机制,推动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为创新人才培养打牢基础。
二是以平台为载体,促进资源共建共享。院校和企业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校企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共建设计室、工作室、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教学和科研载体,形成“厂中有校”和“校中有厂”的有效互补。院校集合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教育,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实训岗位,为教师提供实践基地,选派技术能手或专家为院校实训实践提供指导。在校企合作共同体内,校企共同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4]
三是以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学校教学特点,校企共同设立教学项目,双方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学校侧重于对学生创新理论教育,企业侧重于创新实践教育。校企共同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共同进行科技研发,共同承接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
一是加大培养引进力度,重点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加大创新型教师培养力度,分批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脱产读博、境外研修等,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灵活的薪酬机制,聘请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产业教授担任创新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高职院和企业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共聘、共培、共用制度,组建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大国工匠或产业教授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强化“双师”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教师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和实践基地,设立教师企业实践专项津贴,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创新,提升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能力。[5]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双向轮岗”制度,聘请企业技能大赛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6]承担一定专业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科技创新等活动,提升创新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三是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激励教师创新创业。根据职业教育教师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需求,建立学术型、技能型、复合型三类,以及入职、骨干、带头人、领军四层的“三类四层”教师标准,实施分类管理、分层考核,推动教师个性化、专业化、梯队化发展。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根据教师专长、发展意愿以及团队规划定制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其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学习。
3.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服务创新人才发展
一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破解科技人才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流动、贡献认定与成果转化等科研管理难题,加大对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扶持与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设立创新科研岗位,鼓励师生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组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中心,按照机构实体化、运行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特色化、条件信息化、资源國际化等标准推进中心建设,提高学校技术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二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校企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项目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基地,搭建研究和服务平台,组建创新团队,指导并带领学生创新,孵化应用前景广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技术、工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校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会,邀请学生参加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企业定期开展行业发展报告,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育力度,定制培养计划,划拨专门经费,遴选创新项目,选聘专门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环境中,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7]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创新能力。
3.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活力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8]实施“1(校)+0.5(企)+(校)+0.5(企)”创新人才分段教育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订单班,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创新教材,开发学习培训包,逐步普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锻炼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校企共同搭建创新平台,遴选学生参加项目研发和科技创新,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孵化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二是健全创新教育体系。学校设立专门部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团队,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师生创新。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深度融合,按照“认知—实践—应用——创新”四级能力提升规律,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和技术发展同步革新,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支持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跟踪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9]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按照PDCA质量管理理念,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质量监控和跟踪评价机制,每年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诊断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分析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用市场意识引导创新人才培养的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和主动调整。
参考文献
[1]赵旖旎,买琳燕,刘科江.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4).
[2]郑永和,王晶莹,李西营,等.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7).
[3]仇志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21(8).
[4]胡茂波,王思言.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
[5]宣翠仙,邱晓华,王成福.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
[6]龚兴雷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5).
[7]张建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21(7).
[8]徐永其,宣昌勇,孙军.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
[9]郭哲,王孙禺.“强基计划”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与建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