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光村片段

2021-08-28安宁

当代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明光小笼包橙子

明光村不是一个村。不过或许很多年前,是一个村的。反正北京这地方,随便一处,都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明光村在成为一个小区以前,是不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山村,似乎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老旧的几乎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楼房的小区,房屋均价在十年以前,就已经高得让我不做任何留在北京的念想了。

不过住在这里,却有世外桃源之美。一进圆拱形的小院门,明光村外的喧哗,和明光村小区的琐碎日常,就被锈迹斑斑的吱呀声,给关在了门外。毫无疑问,被一圈柳树环绕的小操场,是这方天地里,最让人喜欢的安静所在。女博士们喜欢运动的不多,大多数深居简出,即便出门,也是看电影,赏话剧,听讲座。游魂一样在小操场上散步的,看不到几个。这反而让宿舍楼前的角落,显得愈发的静谧了。

雨后,周围斑驳的墙壁上,会看到许多奇迹般冒出的蜗牛,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朝上爬行,也不知之前干旱的时候,它们都躲在哪儿。如果弯下腰去,会看到蜗牛不停屈伸向前的身体上,闪烁着湿漉漉的光泽,好像裹在柔滑的绸缎里。这总让人想起夜晚站在路灯下,与某个男人温柔絮语的女博士,学术的枯燥,像蜗牛冷硬的外壳,经过雨水的冲刷,现出柔软的色泽。一切都是静谧的,柳树的枝条被风吹拂着,发出细密的私语。沿墙根的小舞台上,一株槐树落下鬼魅的剪影,那影子在风里飘荡,偶尔,会飘出一个长发的女生来,也不知是在想高深的物理,还是抽象的哲学。

如果每天不用去听讲座,或者不被导师召见,住在这里,跟退休的老头儿老太太们同进同出,很有些养老的意思。明光村周围全是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喧嚣自半空重重砸下,行至小区门口,就慢下来,及至博士楼下,更是飘渺遥远起来。人与蜗牛一起,被这种静寂缓慢的时光缠绕住,只看得到树叶间隙里,漏下的一小片一小片的天空,蓝得晃人眼睛。

风,很大的风,在春天浩浩荡荡地穿越整个城市。大风将天空吹得格外干净,清澈,以至于连云朵都彻底地消失。就连平日里拥挤的高楼大厦,也似乎后退了几千米。世界在明光村空旷起来。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生活简化为一粥一饭,一书一室。我几乎有些感谢这猎猎的大风,将内心的一切杂念扫荡一空。整个博士楼安安静静的,连小操场上麻雀的叫声,也都歇了。楼道里偶尔闪过一两个人影,幽魂一样鬼魅。很难见几个精致打扮的面容,几乎清一色肥大的睡衣,人裹在其中,好像蚕茧里的蛹,晃来荡去的,听得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却寻不见丝毫的踪迹。

当然会互相串门,交换彼此专业的信息,导师的最新指示,或者学术报告的消息。女人们热衷的校园内外的八卦,或者爱情、化妆品、首饰、服装,当然也在谈论之列。相比起黄蓉与李莫愁们,我们这些“灭绝师太”,还多了一项关于丈夫、孩子与婚姻的探讨。同样处于与爱人或者男友的“分居”状态之中,共同话题里便有了惺惺相惜。性也不是难于启齿的事情,同为“过来人”,就连婚姻里的情感波动,心思游移,都可以与亲密的同学倾诉,反正,早晚我们都要回到各自的城市,互不打扰地继续生活,这一场持续三年的相遇,因为没有任何的竞争与功利,便可以彼此坦诚地交换内心的烦恼。

常来我们宿舍的阿路,是双胞胎母亲。她来北京的那年,两个女儿才一岁半,所以她的这一场读博,便被家人定义为自私的出逃。逃避的当然是养育两个女儿的责任。但事实上,虽然她很少提及,从楼道里总是以争吵为主的电话中,我和舍友橙子知道她逃避的还有岌岌可危的婚姻。所以每次阿路推门进来,都裹挟着一股怨气和躁動。她说话的语速飞快,当然大部分的女博士,都有着非凡的足以吸引导师并清晰阐释自己学术观点的口才。电视台记者出身的阿路,尤其如此;但凡她来,我和橙子都只能支起双耳耐心倾听。她的机关枪会突突突地从两个没人照管的可怜的女儿,转到单位里的奇葩同事,再到学界的某个霸主。但不管谈及什么话题,她带来的总是负面居多。我因此不喜欢听她絮叨,并庆幸博士开学时,她临时调换宿舍到对面房间,离开了我和橙子。

但即便关了房门,也还是会听到走廊上阿路歇斯底里的叫骂声,当然是跟她正在闹离婚的老公。她那么焦灼地在电话里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总让我想起祥林嫂,只是没有人,包括我在内,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她的痛苦。她的老公,当然更不能。他们像一对仇人,站在悬崖边缘,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至于两个幼小的女儿,则被阿路寄养在姐姐家里。我只见过一次她与女儿的照片,在她的电脑里。照片上的阿路一家,拥挤在一起,表情幸福。我想阿路一定更希望活在这张照片里,而不是鸡飞狗跳的现实之中。

最初,阿路还会每隔十天乘坐高铁回家一次。后来,她办理了停薪留职,就很少回去了。那个时候,她在楼道里电话的声音,开始变得温柔,语速也慢了下来,不再是急吼吼的样子。从她身边走过的人,会下意识地放轻脚步,似乎怕打扰了这样甜蜜的絮语。她当然不是给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电话,她们尚没有这样大的力量,能让她的心安静下来,她们的哭闹和吵嚷,只会加重她的烦恼和对这个世俗人生的厌倦。唯一能够让她快速行走的双脚换成闲庭信步的,唯有爱情。

夏天的北京城,被热浪裹挟着,人稍微转一下身,便会汗流浃背。明光村里的狗,趴在荫凉地里,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气,似乎它们不是趴在地上,而是被架在巨大无边的蒸笼上。夜晚,闷热让它们连狗的职责也忘记了,有人走近,一点声息也懒得发出。树上的知了也被晒得快要熟了,只偶尔在周围的车水马龙声中,发出一声慵懒的叫声。明光村里修鞋的,配钥匙的,卖米线的,开小卖铺的,也惰怠了,躺在树下的竹椅上,不耐烦地摇着蒲扇。

这样的酷暑里,人人都躲进空调房不肯出来。博士楼里当然是没有空调的,但吱呀作响的风扇,也多少给人一些安慰。我抱着冰镇的西瓜,试图获得一丝的清凉。就在我抱怨着这密不透风的北京城的时候,阿路的声音,却溪水一样叮咚流淌过来。那声音好像一只鸟在绿荫里歌唱,而且永不厌倦地唱,一直唱到死那样地唱。

一个少妇恋爱了。我将勺子插在吃了一半的西瓜上,笑嘻嘻地对橙子说。

明光村的北门口,住着一对卖杭州小笼包的老夫妇。在我尚未入住博士楼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北京待了许多年。据说,他们用卖小笼包的钱,给儿子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子,又娶了媳妇。除了过年,他们一年到头都待在北京,好像这里才是他们的家。但又明显,他们从未眷恋过明光村。他们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随时都可以离开另起炉灶的漂泊感,和所有来吃小笼包的顾客都是陌生过客的疏离。他们的小笼包非常正宗,我吃过一次就上了瘾,隔一天不吃,便很是想念。他们的米线和馄饨,也无比美味,就是桌上的一小碟咸菜,不知为何,也比别家的更清香一些。

我每次吃小笼包,都要几瓣大蒜,给老板娘说,她从来不会像别家那样,响亮地来一句“来喽”,她没听见一样,转身进屋,也不知在小而拥挤的灶房的哪个角落,寻到了一头大蒜,皮早就干透了,轻轻一搓,就窸窸窣窣地掉下来。女人将蒜放到我的面前,依然一句话都没有,便去忙碌。

有手艺的人,总是牛逼的。橙子如此总结这一对不讨好任何顾客的小笼包夫妇。

有时候,忍不住会对他们的冷淡生气,对橙子发誓以后再也不去吃了,就连附近枫蓝国际地下一层拥挤的美食城,都比这里服务态度好。

可是没过两天,我又忍不住,被路过时小笼包鲜美的味道撩拨着,挪不动腿。于是故意绕着他们简陋的店铺走。女人将长而柔韧的米线,弯腰从铁桶里捞出来时,那水滴滴答答落在沸腾的热锅里的声音,响在我的耳畔,我又被誘惑着,撤回腿,朝小笼包门口走去。

况且,那个小笼包摊子是开在一株茂盛的大槐树下的呢,这跟“明光村”三个字,如此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想想,初夏的傍晚,坐在大槐树下,被清凉的风吹着,蘸醋吃着一小笼蒸包,这跟乡下的人,蹲在村口老槐树下,呼噜呼噜地吃一碗面条,有什么区别?不外乎一个是蹲着,看地上的蚂蚁抢剩饭吃,一个则悠闲地坐在板凳上,看风中来来往往的路人。这比挤在地下小吃城里,看人脑壳和屁股,不知要好多少倍!

所以我跟自己置气没两天,便放下颜面,又灰溜溜地到他们的小吃摊上,自己抽出廉价的餐巾纸,叫一声:老板,来一碗米线,外加半份小笼包。

女人依然是淡淡的,好像没有听见我的话,连一个“哦”字也没有。但我知道不用催促,不过是五分钟,她或她的男人,自会将我所需,准确无误地放到我的面前。

在吃到额头上浸出细密汗珠的时候,对女人的埋怨,便随着汗水从体内全部蒸发,又被餐巾纸擦过后,丢进了大树下的垃圾桶里。就像他们从未记得我是谁一样,我也因这样家常朴质的美味,而在那一刻,原谅了他们的冷淡。

每天出出进进,我从未见过老夫妇的儿子来过。据说儿子儿媳也在北京打工,因租住的地方太小,又每天忙碌不休,他们平日连见面的机会也很少有。在北京,有多少一年都不会见面的夫妇或者家庭呢?他们所有的打拼,都是为了年底的那一场狂欢。像小笼包夫妇这样的,狂欢也没有多少吧?他们如此沉默寡言,好像每日奔波的蚂蚁,在这个世间所有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忙碌。

不过这样的人生状态,对于高学历的博士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阿路跟老公的见面次数,如果没有孩子作为连接,几乎可以缩减为零。橙子呢,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学期未曾回家团聚。

秋子应该算是我们所有女博士中,活得最为贵族的一个吧。她买来随便戴戴的丝巾,也都是上千元。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青岛的阳光百货,据说是大使夫人们光顾的贵族商场里,我在上万元的衣服面前,很刘姥姥地一声尖叫,并换来服务生一脸的鄙夷。不过既然来到首都北京,也便长了见识,不会这样毫无修养地一惊一乍。所以看到秋子的名牌衣服,也只是礼貌地给予赞美,并不会因为嫉妒而脸红脖子粗。

当然,秋子的贵族,不只是徒有其衣。她人长得也好看,是个古典美人,所有衣服,都走杨丽萍似的优雅民族风。见过她的人,很难将女博士三个字,跟她联系起来。而且作为一班之长,她几乎是整个学院博士圈的文化宣传中心,最近有什么娱乐活动,哪个名家大腕来作了讲座,哪个电影好评如潮,甚至包括哪个饭馆里新上了好吃的饭菜,她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你。她还是老师的宠儿,链接国内国外专家的桥梁。关于出国关于学术关于电影关于美食关于华衣,只有你不懂的,没有她不知道的。

因为电影学专业而见过无数明星,也与知名主持人做过搭档的秋子,并未流露出一丝的张扬。与她在一起,只觉得有一种走遍世界、遍览江河的娴静与优雅。她站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却是最为纯净的一粒宝石。她的身上,没有阿路那样浓郁的烟火气和急匆匆行走的戾气。

秋子不忙的时候,便来我们宿舍里聊天。她会冲两杯咖啡端过来,于是两个人坐在窗前,一边慢慢啜饮着咖啡,一边闲闲说着日常琐碎。我第一次跟秋子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咖啡匙,我原本以为用来优雅搅拌的咖啡匙,是可以像我们乡下人一样,拿来舀咖啡喝的。秋子并没有因为我对高雅礼仪的无知,而流露出嘲笑的表情。她一出生就有优越的家境,出国旅行,像我去乡下的亲戚家一样随意自由。但她天生有着接纳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修养,所以在我很乡巴佬地像喝茶一样,吹着咖啡热气的时候,她很委婉地向我讲述她第一次喝咖啡的经历,又用学术的思维,分析了西方人喝咖啡的历史及礼仪文化的发展。秋子在说这些的时候,还温柔地将落在我肩头的一根头发掸落下来。阳光穿过窗前风中拂动的垂柳,散落在热气氤氲的咖啡上,我用小勺按九点钟方向搅拌着咖啡,那一小片一小片的阳光,便在其中跳跃起来,连同空气中飘漾的香气,也在这细微的动荡中摇晃了一下。

那是秋天,小操场上铺了薄薄的一层落叶,叶子是从院墙外飘进来的。夏天的蜗牛已经不知去向,只留下干枯的外壳,跟知了一起,挂在粗糙的石灰墙上。如果不是远远的明光村周围汽车鸣笛的声音,这样闲坐在窗前,看树叶飘落的时光,与古寺闲听钟声的静寂,没有什么区别。

咖啡有些凉了。我知道喝完这一杯,秋子便会跟男友前往高雅的西餐厅,或许欣赏永远会让我昏昏欲睡的交响乐。我则直奔小区门口,要一份能够暖胃的米线,满头大汗地吃完,而后回来躲进被窝,翻阅诡异的《搜神记》。

至于双胞胎妈妈阿路鸡飞狗跳的人生与婚外爱情,跟我和秋子,或者忙碌一天的小笼包夫妇,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片落叶,永远也惊不醒一只朝冬天走去的蜗牛。

(安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作品集《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迁徙记》《寂静人间》25部。荣获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丁玲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特约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明光小笼包橙子
小笼包
小笼包
包小笼包
橙子变变变
总是去执行秘密任务的男人
朱明光 :选择“逆行”的村支书
小笼包
谢师宴
大橙子小橙子(4)
大橙子小橙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