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1-08-28王秋荣
王秋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是我们数学课堂重要的育人使命,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积淀数学底蕴,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经验和数学思想。
一、耐心等待,静候成长
“教学是慢的艺术。”耐心守候,静待花开,这当是优秀课堂的写照。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探究、体验、思考。如此,学生方能在真实的数学活动实践中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和方法、策略,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生三年级刚刚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应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而非不顾教材编排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在四年级才要学习的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数对称轴条数这些任务前置,违背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数学问题的发现层面,引导学生思考:(1)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紧靠在一起的苹果,让学生认识到左右对称的概念;(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感悟“完全重合”的数学表达;(3)比较“完全重合”与“部分重合”;(4)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5)自己创造轴对称图形,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认知。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智慧启发,深度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智慧地启发、引领学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而引领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这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通过演示、类比、归纳,让学生逐步对角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在实际说角的时候,学生往往将目光聚焦在角的顶点或者两条边的夹角范围中,因此总是随手一指。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做法,而是有意地随着他们的指向,或隐去两条边,或只剩一个顶点,学生纷纷表示“我不是这个意思”,笔者再给学生重新表达的机会。这下,他们不再随意地用手指指着一处了,而是结合角的概念,用画角的方式来指出图形中的角。在接下来的数一数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角的个数时,他们也是非常到位地通过画角的轨迹来数角的个数。
三、积极思辨,深化认知
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东西。对于课堂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认知表征,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春风化雨般的无痕引领中,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思辨,达到“越辨越明”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通过畫条形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方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教师问:“我们通常采用将所有数量全部加入来计算平均数,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比如,在一些艺术表演、体育比赛中,人们往往会说:‘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某某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人们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再算出平均数呢?”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1)防止评委作弊;(2)防止评委个人喜好不同带来误差;(3)避免人情送分或故意降分;(4)尽可能客观;(5)取差不多的分数能更公平一些;(6)用中间数来评价更客观……
学生积极思考,加强了对平均数在生活中运用的体验和认知,对数学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创造运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笔者继续给学生出示选择部分样本预估全体水平的案例,如通过一个地区学生学习状况、身高、体重、视力状况的抽样计算,来估测这个地区的整体状况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