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佳句的品析策略
2021-08-28孔祥明
孔祥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关注文本语言,结合语境中的文本语言进行精准表达,应该成为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很多教师能够从文本中发现蕴含价值的语言资源,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对话辨析、积累内化的过程中,常常将教学的指导浮于表面,无法引领学生真正探寻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意义,从而错失了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契机。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谈一谈引导学生品析好词佳句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多种策略,理解动词的内在意蕴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其中包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这些方法都可以迁移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时,教师就可以整合运用前面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当下的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中“抽出”和“长出”两个词语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学生在春天时会看见枝条和树叶生长出来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生活经验,想象树木生长、树叶发芽的场景,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引领学生感受春天枝条生长的勃勃生机,从而相机理解这两个动词的原始意义。基础性的固本工程,是后续深入感知的基础,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基础。
二、激发想象意识,感知语言画面
事实上,理解词语只是对语言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外在意思进行感知,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文字所表达的画面之中。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词语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对于促进语言文字能力的生长是毫无帮助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化静为动,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语言中最具魅力的词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拓展,感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中的“抽”字为例,教师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抽”字所表达的意思之后,可以进一步抓住字面的意思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形成延伸性的画面。学生都有认知基础,这些基础使得学生在遇到相关的语言之后,就能够自觉地将其转化为画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只要稍做点拨和引导,将语言文字与学生原始的经验进行有效连接,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例如,春天的枝条抽出来,是一种怎样的生长状态呢?教师借助这个“抽”字,就可以引導学生联系影视剧中抽出宝剑、抽出长条的东西等动作,从而把这样的经验转化为对语言文字画面的想象,感受枝条抽出来的画面。经历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中核心语言的感知就经历了理解和想象画面两个不同的层次。这两个层次推动了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学生从文本的语言表层走向了文本的内核,从而更好地洞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三、积极对比,洞察词语表达的内涵
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析,对比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中国有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很多学生原本无法真正探寻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但只要经过教师的点拨与调整,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辨析之中深刻地把握文字表达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关键词语展开想象,其实对于部分认知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师不能放弃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出其他的动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例如,教师可以尝试把文中的“抽”字换成“长”字,然后问学生表达的效果是否有变化。很多学生原本对于“抽”字的感知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当与“长”字进行对比后,就会发现“抽”字侧重于力量之大、速度之快,而“长”字体现的是自然而然地生长,无法表达力量之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地拓展,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去捕捉还有哪些场景是可以用“抽”字描述的,引导学生将对“抽”字的感知转移到实践应用中去,以实践应用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