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2021-08-28汤世文
汤世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适应环境,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困难就丢给父母,唯我独尊。当今社会生活,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格外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曾经对5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严重厌学情绪的比例达34.4%,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比例不断增大,从初一到初三分别为28.8%、33.6%、38.9%。在学校里经常或有时感到心情不舒坦的人数比例为42.8%;有63%的人经常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时常感到自卑;有20.6%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越多;有66.3%的人面对困难时不知道怎么办,有躲避困难的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消极心态,那么后果将不仅是妨碍学业的完成,而且他们的身心健康将遭受极大的伤害。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初中阶段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互相交错。随着身体发育成熟,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心理方面,基本需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是情感,有爱和被爱的需要;第二是成就,有被人承认的需要;第三是安全感,有受保护的需要;第四是独立性,有独自解决问题的需要,有创造发明的需要;第五是自尊感,有受公正的、合理的待遇和评价的需要;第六是被人接纳,有被他人无偏见或无成见地接受的需要。初中生的行为动机是以其需要为基础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结多年来的中学体育教学经验,笔者深深体会到一堂好的体育课应将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相结合。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例如,针对那些经常违纪、调皮好动的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利用部队的纪律来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掌握好规范动作;针对那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组织他们分组集体游戏,如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接力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尊重、关心他人;针对那些怕苦怕累的学生,让他们进行耐力负重跑,每个学生用自己的书包背5公斤课本,跑1500米,每周进行一次,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针对那些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设计障碍跑、跳高项目,刚开始,他们也许会害怕,教师可以先把训练难度设置得低一点,再在訓练中逐步加大难度。无论哪项训练,对个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激发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中学体育教学应始终贯穿心理素质的训练,使体育成为一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意志力、陶冶情操、增强心理素质的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