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江港徐闻港区交通枢纽中心建筑设计实践

2021-08-28阳柯沈云张晋斌

中国港湾建设 2021年8期
关键词:流线旅客建筑设计

阳柯,沈云,张晋斌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0)

1 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模

湛江港徐闻港区交通枢纽中心工程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的四塘湾内,西侧临粤海铁路轮渡码头北港,南面为琼州海峡。按照总体规划,本工程为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5 000 GT客货滚装泊位16个、5 000 GT危险品专用泊位1个以及防波堤1 510 m,设计通过能力为车辆320万辆次/a、旅客1 728万人次/a,拟形成约77.9万m2陆域面积和约58.5万m2水域面积。本工程为海南自贸区重要的支撑性工程,建成后琼州海峡过海时间将缩短一半[1]。

2)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体

作为全球吞吐能力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其核心建筑交通枢纽中心,既要满足轮船停靠、交通接驳、旅客处理、行李处理等多种设施的综合排布,又要合理协调大尺度建筑与最初方案立意的关系,也要控制技术系统规模和旅客步行距离。湛江港徐闻港区交通枢纽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9.1万m2,其中交通枢纽中心7.7万m2,为一个建筑功能和技术系统都紧密衔接的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体,目前国内外可借鉴的该类工程项目不多,建筑设计面临一定的挑战。

3)建筑设计实践的主旨

交通枢纽中心建筑设计以良好的旅客体验为目的,充分满足旅客的需求,构建国际领先的港口交通枢纽,在规划构思、交通组织、空间营造、流程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务实而不失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实践。

2 总体设计

湛江港徐闻港区交通枢纽中心作为中国南部全新的大型港口综合交通枢纽,将发挥服务广东和海南,辐射琼州海峡,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综合功能。工程的规划设计强调创新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综合统筹,结合近远期发展,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效率与环境皆优、突出良好旅客体验感的现代化大型港口交通枢纽中心[2]。

2.1 总体规划

1)原则

临海工程涉及到陆域场地挖、填的规整和水域防波堤构建,土地显得尤为宝贵。码头工程从总体上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实现整个码头工程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的关键[3]。建筑设计立足于“国际港口交通枢纽、国内大型客货枢纽、南部地区核心枢纽”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效率、人性化的港口服务。项目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实时优化”的规划设计原则,建立未来实现铁水联运、启动徐闻对接海南、辐射带动港口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成依港兴城、港城互动一体化发展格局的远景目标。

2)布置方案

总体规划中,工程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布置于场地的东南侧,将交通枢纽中心布置于东南侧中心位置,服务于整个码头工程的交通转换,并将客货滚装泊位、防波堤与之连为一体,形成港口、陆运综合体。枢纽中心呈“飞机”形,在机翼间和尾部两侧及尾部后延分别以嵌入和围合的形式,布置过海车辆待泊渡场、到港车辆汇合区、景观广场、车辆售票区和车辆安检区等功能。这种以核心功能为中心,配套设施功能围合,成辐射状的“卫星城”式布置方案,在为始发终达的各方旅客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诠释了集约化的理念。总平面图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Fig.1 General layout

3)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建筑安全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基础上必须保持生态可持续性[4]。紧凑型布置结构既考虑近期内满足客货通过能力、能独立一体化运维的系统性码头工程,同时为能在场地西北侧和局部南侧布置二期的码头、港务大楼、酒店、海景小镇、高铁站和快船码头等功能,预留出大量的规划发展用地,实现港口码头的可持续发展。

2.2 交通设计

规划阶段统筹考虑陆侧交通的一体化设计,实现货车、长途大巴、小汽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且主要以平层的方式解决主要交通换乘及人车衔接,缩短了各股人车流的距离。建筑设计以“公交优先、大众优先、离港优先”为总体原则,将公交站场和长途大巴停靠点前置于中心位置,紧邻于枢纽中心大楼,既大大缩短了大部分游客的步行距离,同时将不过海车辆车流优化布置,使车辆能尽快地顺着景观广场东侧道路疏散离去。对于离港车辆的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对一、二期共22个泊位的登船流线采用平行布置的形式,且每股流线对应设置长度充裕的待泊区。这种平行式布置方案,让过海车流能快捷高效地离港出海。

3 建筑设计

现在港口交通枢纽中心呈现大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发展之势。虽然港口交通枢纽中心给广大旅客提供非常完善的一站式出行服务,但是大尺度的建筑势必带来旅客步行距离和船舶待泊时间均过长的问题[5]。作为一个地区的城市窗口,交通枢纽中心多展现地域文化特性固然重要,大尺度交通枢纽中心兼顾功能合理布局和流线便捷组织应为建筑设计的重难点[6]。

3.1 “核心前置、辅助分散”的功能布局

鉴于国内个别大型交通枢纽中心存在部分超远等候位状况,为真正有效缩短旅客步行距离和船舶待泊时间,设计将最影响交通效率,也即核心的安检区前置于建筑的二层“机芯”位置,因为临近船舶泊位,对进、出港人行的步行距离均较大程度缩短。将到港通道、办公、商业区、综合大厅和中央迎宾大厅对应的分散布置于枢纽中心二、三层的“机翼”和“机身”的位置。同时,一层主要布置长途客运站及配套的交通综合厅,为人车交换空间,如此,一层的人车交换空间与二、三层的人行空间从楼层上进行分隔。综合枢纽中心各层功能布局图如图2所示。

图2 各层功能布局图Fig.2 Functional layout of each floor

3.2 “聚焦主流、单向少选”的旅客流程

1)旅客流程设计原则

作为国内大型的港口交通枢纽设计,面对数股旅客流程,建筑设计采取“聚焦主流、单向少选”的设计原则来有效搭建建筑的内部组织和楼层[7],过海和到港旅客流程设计如图3、图4所示。

图3 过海旅客流程设计Fig.3 Design of cross sea passenger flow

图4 到港旅客流程设计Fig.4 Design of arrival passenger flow

2)高效的流程设计

在旅客流程设计中,为了加强流向导向的清晰度,建筑设计聚焦过海和到港2条旅客流程,在2条主流流线上采取了单向、少选的策略。到港人流通过廊桥穿越通高候船区,共享中央景观大厅,随车旅客直接单向通过步行坡道从3层到达2层,再经商业区通向室外人车汇合处。散客经坡道行至2层后,通过扶梯或楼梯,分流至长途大巴站、公交站、的士站、社会车辆候客区等。过海人流在2层大厅汇合后,不需要做方向性的选择,直接通过中区功能厅,完成售票、安检、休整、购物等活动后进入候船厅等待登船。这种单向、少选的设计策略,使建筑室内空间结构简单,方向引导非常清晰明了。便捷的流程设计让旅客从出发大厅至最远登船口距离仅480 m,正常通过时间约为8.5 min。同时,因室外便捷高效的交通设计,内外流程的无缝衔接,建筑设计将为旅客提供从购票至登船仅需30 min的超快体验。

3.3 “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空间营造

1)方案立意

建筑造型设计灵感来自唐诗名句“海上升明月”,建筑以诗意的形象欢迎归港的旅人。设计将交通枢纽中心的功能与候船廊结合,以悠扬起伏的屋顶造型塑造“虹桥”的美好形象。华灯初上,从候船厅的玻璃幕墙内透出璀璨的灯光,建筑在水中的倒影,将“明月初升”的形象进一步呈现,建筑与海洋有机融合,自然天成,实现“天涯共此时”的意境。交通枢纽中心效果图如图5所示。

图5 交通枢纽中心效果图Fig.5 Effect picture of transportation hub center

2)空间营造

诗意、飘浮、流动,定于枢纽中心的整体氛围和空间营造。浑然一体的“飞机形”的体量、流线的造型,给出海和到港的旅客带来很好的流动感。建筑设计设置正面月亮门、侧面鲨鱼鳃窗、首层全幅幕墙以及屋面外凸顶窗,为建筑室内大空间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线。在流畅的弧面造型下,光影赋予空间丰富的流动性。同时自然的引领旅客,让旅客身心舒畅,多处共享空间的手法营造重要空间节点,衔接室内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充满轻盈感和流动感,形成一道流光溢彩的旅程时空隧道[8-9],建筑室内空间如图6所示。

图6 建筑室内空间Fig.6 Interior space

4 结语

1)BIM技术应用与工作模式

面临这一规模大、造型异形、功能复杂、专业多的交通枢纽中心,建筑设计综合采用BIM技术,基于BIM协同设计平台,在统一的BIM模型中进行实时协同设计,创新性地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这一全专业、全流程的协作模式,在务实解决了功能、流线、空间中问题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建筑设计面对大型复杂项目的设计深度和设计效率。

2)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创新

建筑师在规划阶段创新性的进行“卫星城”式布置,将公交站场和长途大巴停靠点前置,达到可持续规划和便捷高效交通设计的目的。建筑设计阶段在“核心前置、辅助分散”的功能布局、“聚焦主流、单向少选”的旅客流程以及“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设计实践,为枢纽中心成为功能、流线和空间等方面皆优的典范打下基础。

3)交通枢纽中心的综合性及要求

目前,项目逐步步入运营阶段,建筑实施后给国内外旅客在空间和流线上提供较优的服务,也体现了品质设计的目的,但在专业协同和一体化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交通枢纽中心建筑设计为多学科融合与创新的综合性、典型性案例,的确需要建筑师深入理解交通枢纽中心参建各方的需求,还需要与其他各专业密切协作配合,必须融合多学科及复杂的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建筑设计从规划到设计及施工服务过程中,不忘建筑设计的初心,始终秉承着可持续的发展、便捷高效的交通、合理的功能布局、以人为本的流程、内外合一的空间营造等原则,力求能够实现中国南部港口门户、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的高水平目标。

猜你喜欢

流线旅客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非常旅客意见簿
几何映射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我是人
建筑设计的困惑
给小旅客的礼物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