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摄影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干预研究
2021-08-28马英琦
马英琦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生,因缺乏适当的判断和引导,不少学生会混淆某类情绪状态和与之相关的病症,导致未及时自我疏导、宣泄不良情绪或寻求外来心理健康援助,不免忽微小恙累积成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本项目致力于收集常见大学生情绪问题个案,以摄影艺术的方式,与个案主体沟通,助其疏导不良情绪;同时,将典型案例作摄影艺术加工,进一步帮助更多大学生群体了解自身真实的情绪问题。
所谓“情绪”,即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简言之,即人对于事物产生的反馈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之一,受诸多因素影响,与许多客观境况有关。整体而言,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控力较弱,处理日常学习、社交、情感、就业等问题时,常出现焦虑、烦恼、迷茫等消极情绪。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正在经历巨大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较大,易陷入情绪困扰。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不容小觑,一些大学生会不断地给自我负面暗示,导致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人生悲剧。近两年来,不止数十起的高校自杀问题,其中诸多案例背后隐匿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并未得到及时确诊。
1 原因分析
其实,在形成诸如抑郁症此类精神疾病之前,是抑郁情绪及各种不良的焦虑情绪导致部分案例中的情况。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具体如下: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与成年阶段的过渡期,一方面,他们拥有空前庞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获得规模空前的自由思考空间,思维的独立性及活跃性都大大增强,他们可以思考的内容极其丰富。同时,在大学校园独立生活,需要大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事务也极其繁多。然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并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少大学生刚刚从应试思维走出,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独立思考实非易事。初步探索独立生活,不少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千头万绪,常常感到的是困惑,并不完全能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交活动。甚至,很多人也并不真正了解正经历飞速成长的自己。因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少大学生面对种种困境时无法有效分析问题、面对问题乃至解决问题,有时,他们可能因为一时失利而钻牛角尖,耽于各种负面情绪不可自拔。
其次,据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有70%的家长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方式不当引致在此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耐挫能力薄弱,适应能力不良。其中,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无法恰当应对挫败,常常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而茫然无措。比如,不稳定的校园人际关系,即可能使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备感挫伤。
再次,大学生群体本就处于心理起伏剧烈、变化程度较大的思维和情绪状态。本质还是处于青少年阶段,激素分泌旺盛,情绪波动变化大,加之大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却又长时期处于大脑高度运作的生活状态,导致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不足,无法有效的预防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在受情感波动影响时,会因判断力不佳而进行某些网络行为效仿,以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其主要原因包括,他们常常产生新思维、新想法,受此影响,产生情感波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试图从分析个体情绪产生原因着手,探索情绪摄影干预、缓解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成效。主要方法是,首先对本校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主要分为调查问卷、问卷统计、个案拍摄、案例整合、实验成果分析等步骤,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寻找各因素之间隐藏的相关性,以期本项目的研究能为日后相关专业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
其次,以摄影展现个体的情绪状态,揭示其与统计结论之间的关联。艺术作为一种潜意识的符号语言,是唯一可以用符号开放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意志与情感,实现人与人之间符号交流的途径;人类还是唯一能够运用符号积累知识经验,并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符号的意义来医治灵魂的动物。而摄影属于图像艺术,图像则属于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摄影以符号象征人类内心世界,以图像形式展现人类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非口头语言交流。人类通过符号积累知识经验,以符号传递信息。进而,以摄影探索以图像传递个体情绪、情感的可能性。
2 校内调查问卷抽样
为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真实、有效,研究项目小组将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为三个板块,以原生家庭、人际交往和恋爱三方面为出发点,因为这三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影响最大;以最生活化的语言和提问方式,力求获取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共计采集有效数据680份,其中参与问卷填写的人群以女性为主体。这可能是由于本校为外国语院校,女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男性参与者共120人,占比17.77%;女性参与者共560人,占比82.23%。其中,一年级新生参与者474人,占比69.75%;二年级学生参与者83人,占比12.19%;三年级学生参与者100人,占比14.68%;四年级毕业生参与者23人,占比3.38%。其具体统计数据详见(图1及图 2)。
图1
图2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校大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以不同表现形式普遍存在。就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得出结论:
第一,大学生情绪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情况。调查问卷中,31.28%的人群表示,其父母之间一旦发生矛盾,会在子女面前直接呈现其冲突。55.36%的家长会在忍不住的时候在孩子面前争吵(图3);面对无法自行解决所遇到的矛盾或问题时,只有较少部分大学生会毫不犹豫告诉家长;若遇财务损失,有少部分大学生会隐瞒其家长;接近半数的学生倾向于美化自己及家庭环境。联系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从不顾忌孩子的情绪状况,公开夫妻间的冲突很可能导致子女在童年遭遇家庭人际关系的阴影,可能导致子女成年后出现不信任家长,不相信父母能够宽容或谅解子女的过失乃至困境。
图3
第二,在校园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方面,有19.38%的学生认为(图4),在亲密关系中,彼此之间不应该留有心理空间。这或许体现受访者缺乏充足的安全感,需要过度的亲密关系获取充足的安全感。而亲密过度并非健全良好的亲密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导致受访者为维系该亲密关系而采取极端手段来从情感上绑架对方。在竞争关系中,5.14%的大学生并不愿积极参与竞争,有41.7%的同学处于想参与而又怯于竞争的矛盾心理(图5)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人群缺乏自信。自卑作为不良情绪,大大降低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逐步走向所谓的“佛系”生活。但“佛系”生活方式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不利于即将真正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未来参与工作竞争。另外,自卑也是抑郁情绪转化为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图4
图5
大学生内心情感自我认知方面,38.62%的同学认为过度依赖是正常的(图六),自己常常会过度依赖别人,同时也需要被别人过度依赖以获取自我认同感。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中生存,人际交往中,如何调节彼此之间的依赖程度,如何扮演自己在某一社会团体中的角色,如何彼此沟通和倾诉,都以清晰的自我认知为前提,尤其是在情感关系中。人际间的过度依赖折射出交往主体缺乏。每个人本应是独立个体,无须通过他人依赖自己或自己依赖他人来证明自我的价值。64.61%的同学愿意在不触犯其价值原则底线的前提下(图7),为融入某个小团体而压抑或是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大多数人不愿意因自我展现而显得“不合群”,进而被孤立,从而产生自我怀疑,逐步走向自我否定。而在主观题中,不少受访者希望能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让自己更自信、如何克服焦虑情绪、如何解除心结等方面获得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所处的不同程度的焦虑。
图6
图7
以上种种现象所反映的困惑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罹患社交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个别人群曾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就此,笔者通过采集个体情绪摄影,以图像的形式让彼此孤立的大学生个体明白,某些负面情绪普遍见于大学生群体。
3 个案拍摄及案例整合
在自愿与项目小组分享个人情感经历的同学中,项目小组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拍摄,一男一女。
案例1.L同学。
L同学上初中、高中时,曾经历严重的校园语言暴力。采访当天,L同学开朗乐观,言语中充满自信,令访问者无法感知她曾经有严重的身材容貌焦虑及自卑,曾一度暴食、厌食、焦虑,罹患神经衰弱。初中时,L同学因健康原因不得不使用激素类药物,体重一度达100公斤,身材异样使其在高中时期遭受不少的语言暴力。如此语言暴力使得她极度自卑,且未能恢复自信,一度因身材焦虑而过度减肥。也因此焦虑情绪,L同学上大学之初,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排斥其他人亲近她。她总认为,他人亲近她是为嘲笑她,该心理状态导致她陷入抑郁情绪无法自拔,伴随减肥而引起的厌食。因此,L同学在大学生活初期一度人际关系紧张。后来,因朋友安慰,加上体重恢复正常,L同学才逐步回归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良情绪过去之后,她表示,自己曾一度以为这就是抑郁症的体现,也曾欲轻生,好在朋友帮助,她得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面对他人莫须有的攻击也能自信反击。由此可见,L同学的情绪状态类似抑郁症,然持续时间不规律,且历时不长,并非真正罹患抑郁症。
案例2.M同学。
M同学是大一新生,相比心理细腻的L同学,男生M同学较为豁达。可是,大学的生活节奏和特征与高中迥然不同,M同学一时难以适应。“我也渴望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但大学男生寝室的自由、兄弟情义以及偶尔小小的放纵似乎只是他的憧憬,室友之间兴趣爱好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与室友相处,没有亲密无间的轻松,“相敬如宾”使他倍感压力。因经历不同,室友对事物的理解曾让他产生自我怀疑,不知该如何融入集体生活。面对多样的社团活动,他无从抉择,在校内缺乏满意的社交关系让他在大学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雪上加霜,个人情感又经历失败。单独任何一项挫折或许不构成致命打击,但是当这些集中发生时,强烈的自我怀疑不可避免。自我怀疑是自卑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跟项目组成员沟通,M同学重新思考了读大学的意义,也逐渐明白他需要适应环境,表示将调整对人际关系的预期重建校园人际关系。
当项目组采访上述两个典型案例后,对他们所体现的情绪状况进行艺术摄影,将摄影作品及人物经历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校园内传播,不少在校学生表示,通过案例,他们较以往清晰准确地判断了自己的情绪状况,也明确了更有针对性的缓解方法。
4 结论
通过项目组采集的调查数据和收集的案例可见,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非个别现象。但原因主要是自信危机及其背后的社交信任危机,及时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寻求一定外来帮助,就可能避免抑郁情绪累积至抑郁症。对于个案的情绪摄影,则以图片“说话”,让观众感知到他人和自己类似的情绪状态,同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情绪摄影有利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新媒体,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给更多被焦虑、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群体。
5 结束语
通过经历本次实验研究,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情绪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程度之深也不禁让我们深深反思义务教育中对于孩子心理教育问题的忽视,一直以来注重素质教育的我们固执地认为看不见的问题并不能算问题,但由情绪等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惨痛教训却让我们深深牢记于心,仅以此项目呼吁大众重视情绪重视心理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个我们所忽视的伤痛,都有可能成为明天杀害我们的匕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向每一位项目成员及指导老师致以最真诚的感谢及问候,是成员们坚定的信念和指导老师诲人不倦的耐心支持我们走到了今天。最后,本人及项目全体成员要向在项目实验过程中参与问卷调查、愿意与我们分享个人情感经历的每一位同学表示感谢,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有据可依,有案可查,也祝愿你们未来的生活能够充满自信,让阳光普撒在人们心中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