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的“新锐一族”
2021-08-28白雪蕾崔艺璇
文|白雪蕾 崔艺璇
近年来,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和家乡政策的影响下,一些在城市里工作的小镇青年陆续回到“小镇”,一场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动,正在逐渐凸显。这一次,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有过繁华城市经历,却最终回到乡镇的年轻人。
让山货“跨山出海”
“阿娟,教教我怎么拍短视频。”“勇哥,帮我宣传新开的火锅店吧!”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双桥村,何瑜娟、刘明勇夫妇是有着多重身份的大忙人:拥有200 多万粉丝的主播、农村主播培训学校的校长、贸易及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2017 年,随未婚夫回乡领证的何瑜娟,第一次走进了四面环山、山高路险的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又黏又糯的高山土豆、鲜香无比的绿壳鸡蛋、肉质细腻的跑山猪,都让她觉得无比新鲜,然而闭塞的交通和信息,让这里丰富的物产不被外界所知,更别提销售出去了。“如果我留下来待一段时间,我可能会改变一些东西。”起初刘明勇得知何瑜娟想要留下时,他有些费解:“我们当地人都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有混不下去了才想回去。”乡亲们自制的蜂蜜、鞋垫,当地特产虫草、松茸、牦牛肉、苹果……都出现在了何瑜娟的朋友圈里。后来,这位彼时年薪百万元、常驻欧洲的国际导游,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又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乡村生活的短视频、注册贸易和科技公司,带领亲戚、村民们走上了,短视频宣传和直播带货的致富路。2017 年至2020 年,何瑜娟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精准帮扶当地农户达1500 户,其中包括贫困户50 户,2020 年销售额达1000 万元。
面对越来越多找上门的村民,她想到,与其我帮你卖,还不如我教你卖。思想扶贫,才是真正的扶贫,除了直播带货,她还专门成立了小金县农村主播培训学校,教授有带货热情、愿意学习的乡亲们使用抖音、淘宝等软件,教大家直播和如何有效推广自己的土特产。如今,学校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学员,有的学员不仅卖了自家的石榴,还卖了整个村的石榴。
和何瑜娟一样同为四川人的王生,在第二故乡广东佛山白坭镇深耕多年,如今,他不仅是一名现代农业的职业经理人,还兼任着当地的文化站宣传员。“种蘑菇需要哪些原料”“挑选蘑菇的秘诀有哪些”“曾经焚烧的秸秆如何变废为宝成为培养基”……王生不仅通过这些视频传播种菌、食菌知识,更是利用这些素材培训员工。在王生经营的公司里,经过培训上岗的员工中有当地200 多人,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年龄在50 岁以上的约占四分之一。这不仅带动了白坭镇的人口就业,又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问题。
用新意守“艺”
我国不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尽管贵州女子“两手腕腕会织面,十指纤纤会挑花”,但这经纬交织方寸间的功夫也面临着衰落。
“作为苗族织锦的传承人,第一次把织锦带到联合国舞台时,外国人震惊了,他们说,即使是国际一线大牌布料的精密度,也无法与我编织的相比,那一刻我决定回到家乡,把织锦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35 岁的甘小芝出生于贵州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毕业后发现身边做织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机器织布太方便了,没有人愿意手工去做,这样一项不停重复的工序。”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不忍放弃的甘小芝,一边钻研起老手艺和新玩法,一边为村里的妇女开课传授技法与经验。2012 年,她成立了专门从事苗族织锦、刺绣等,手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为近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同为非遗传承人的“95 后”潘雪,是国家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人,大学毕业后,因为对这项工艺的热爱,回到家乡贵州省凯里市,从事银饰锻造工作。压、寥、刻、镂、焊接、编制,精美的银器,在她的手中打磨雕琢而成。但身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她深知手艺传承下来还要传递出去,于是便利用短视频,以“银匠雪儿”的身份,通过讲述日常生活故事,分享银饰锻造过程。“我们贵州是有很多宝贝值得去挖掘的。”在她看来,借助家乡的优势反而能做得比在大城市更好。
为家乡代言
“你知道零下50 度是啥样的吗?这里是中国最冷的小镇——图里河镇。”“你坐过有冰箱轮的火车吗?这趟绿皮火车我坐了二十多年。”“在内蒙古深处有这样一群护林人,一个小房间,一个瞭望塔,一待就是几十年。”……中国冷极的日常景象、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鲜为人知的护林员生活,这些鲜活的短视频,来自于一位名为乌米白(本名白雨薇)的牙克石市图里河镇小镇姑娘。
上学时,一向对视频拍摄、剪辑感兴趣的乌米白,经常会把寒暑假返乡期间,拍摄的家乡生活,上传到平台,却意外收获了不少关注。家乡的潜在魅力,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转弯。去年硕士毕业后,乌米白回到家乡,专门拍摄具有草原风情的短视频,在自媒体传播。登上央视为家乡代言、参与家乡冬季旅游推荐会、去深圳找寻创业合作团队。如今,因家乡而收获了大批粉丝的乌米白,也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宣传家乡。“我想做家乡向世界敞开的窗口,让家乡的人慢慢做出一些改变,也让外界更多地看到家乡”。谈到小镇青年,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说:“我觉得小镇青年不是说一辈子生活在那个地方,而应该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家乡,让外界更加了解家乡。”
与乌米白不同的是,做过管道工程、酒吧驻唱,跑过滴滴的27 岁山东莱州小伙刘彦松,用“怀旧”的方式,创作了不少关于家乡的短片。“从前那里是一条大河,我的爷爷撑着船在它的胸膛上走着……如今的城南正在变老。”曾经喧闹的码头、熙攘的月季花节、繁忙的百货大楼,都让刘彦松记忆犹新……昔日的繁华景象和美好回忆,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他想用影像表达,当下小镇青年待业的无奈和压力,以及各行各业的辛酸,唤起更多的小镇年轻人,共同建设家乡的热情。
返乡动因
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是他们奉献家乡的情感原动力。“小镇”是青年们初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乡土情结的安放之所。世界再大,无论走到哪里,小镇都是永远的家,这几乎成为调研中所有新锐小镇青年的共同心声。作为曾经离开小镇又回来的人,对此有更深体会。刘彦松借助影像,防止莱州曾经的繁华被人们遗忘。在保存小镇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小镇青年们基于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显示出自觉的担当。除了影像纪录方式之外,属于小镇独有的“手艺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经过小镇青年们的手,而得到活态化的传承。
国家与地方的战略规划、政策扶持,为返乡小镇青年“扎根小镇”,提供了向上生长的优渥政策土壤。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持续出台的扶农助农政策,配合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吸引着小镇青年归巢创业。“侗族七仙女”视频号的运营人龙成感慨:“乡村振兴的战略,是国家的大手笔和大方向,跟着走就不会错”。
如同小镇青年需要政策一样,政策落地也要依靠小镇青年的身体力行。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方案中提出“城镇不能盖成水泥森林”时,王生就想到利用菌类现代化种植,解决了当地环境污染的隐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镇长赵华标来到岔河镇后,关注到岔河大米宣传力度不够,便想到通过国家“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式,带领全镇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水稻种植生产,进行市场化管理,建设稻米产业园,打造高质量岔河大米特色品牌。中央民族大学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团队的发起人胡汉彬认为,“科技兴农、电商助农、文化惠农”等帮扶机制得以实施,就需要挖掘返乡的小镇青年群体力量,在一村一品、特色小镇等外部政策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万物互联的平台,让小镇资源获得与外界连接的海量机会。与政策东风并驾齐驱的是技术东风。返乡小镇青年学历相对更高,普遍具备互联网思维,懂得如何在联通、开放、协同中把握新媒体技术的规则,从而快速利用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方式让“小镇”的声音传播出去,进而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个人发展、小镇发展、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小镇青年遵从内心的无悔选择。小镇作为“乡里乡情”的熟人社会,返乡小镇青年的创新行动,更容易被周围人所看到,其所获得的社会认可,也是即刻而明显的。调研发现,“意义”和“价值”是返乡小镇青年提及颇多的关键词。
何瑜娟从世界各地奔波到回到丈夫家乡,成为一名帮助周边县镇创收的带货主播,乃至带动小镇人的职业转型,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乌米白选择成为图里河镇的代言人,将“欧式冰雪”蒙古包和草原的繁密星空拍摄进短视频,让外界感受到小镇的“时髦”,这成为她追寻的意义……调研显示,返乡小镇青年们的个体价值与家乡的社会价值已紧密绑定,小镇成为青年干事创业的稳固根基,而青年则从小镇找到了价值归宿,小镇正“携手”青年同心同向地绽放光彩。
我们还能做什么
小镇青年群体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图景中特有的文化符码。守望、归巢、创业、带货……这些关键词串联起返乡小镇青年的人生抉择,也折射出他们面对的诸多困境。
基础设施的缺失和资金不足,仍是小镇青年践行“坚守乡村”时的最大难题。尽管政策红利已为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但眼下“小镇”的发展,仍受制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何瑜娟说:“在村里做电商,泥石流频发、交通不畅都会影响农产品销售”。调查发现,对于返乡创业的小镇青年而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面对货物运输等高额费用,几乎难以支撑。对于小镇文化的传承而言,“忠于理想”可以支撑一时,但缺少资金保障的手艺传承,却吸引不了更多人。
城乡之间的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是新锐小镇青年改变家乡时的无形瓶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推广和宣传家乡,几乎成为每个新锐小镇青年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城乡之间在技术使用上仍呈现巨大差异。小镇的电子商务水平存在包容度低、信息不对称、操作技术落后等问题,相应地,小镇青年们在组建内容生产团队时,也面临着用户意识薄弱、运营能力不足、拍摄与剪辑技术较差等难题。甘小芝呼吁,不仅要举办短视频运营等讲座,更要建立互联网人才培训机制,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城镇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现有返乡小镇青年力量尚为薄弱,未能形成集群效应。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返乡的新锐小镇青年在整个社会人群中的比例并不高,还需要更多有志青年返乡付诸行动。赵华标说:“只有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让人们在家门口就业,有好的收入,才能吸引更多人回乡务工。”现实情况是,囿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镇企业规模有限,就业岗位较少且难匹配,大量青年人向城市迁移。即便存在政策支持,但对青年的吸引力远远不够。扶持和宣传好小镇青年群体中的榜样,树立标杆,才有望吸引更多的人成为“新锐”力量之一。城乡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碰撞中,小镇青年所获得的社会认同度仍不高,有待全社会给予更多正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