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协同发展模式——交易费用视角
2021-08-28陈李梅谢其莲
涂 锦,陈李梅,谢其莲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由于科技服务的服务对象广泛且关联性强[1],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又具有知识(技术)复杂性、难以分割、难标准化和产品化这些特性,且专用性和专业性较强,加之不同行业、不同创新主体、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及创新活动发展阶段差异等都会对科技服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科技服务的价值从来都不能独立于产业存在,而必须与产业融合互补[2-3],但其过程涉及多元化主体的利益与信息不对称、知识复杂性、风险性等使科技服务的价值创造、交易定价和利益分配较难实现。因此本文认为科技服务协同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且其会严重地阻碍科技服务的价值实现。
所以,研究科技服务协同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并找出构成科技服务协同的交易费用及解决方案是科技服务协同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1 科技服务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
1.1 既有研究
科技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四类:
第一,主体类的发展模式[4],大学、政府、企业三者从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实现良性循环的三螺旋(Triple Helix)创新发展[5];以用户为导向的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公众协同创新四螺旋创新发展[6-7]。
第二,机制类发展模式[8],对中国的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寻找科技服务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路径与动力[9-12]。
第三,系统类发展模式[13],针对科技服务的系统性特征,提出科技服务发展的创新平台模式、生态模式、外包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模式、行业标准模式[14]。
第四,价值链发展模式,从需求与竞争环境出发,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一体化科技服务协同发展模式[15-16]。从科技成果产生、产品开发生产、产品商业化、科技成果扩散四个阶段,分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路径、内容、标准等方面,建立了以科技服务模块化发展为重点、以创新服务为驱动、以服务内容延伸为导向、以科技服务评价标准化为保障的科技服务发展模式[17]。
总结来看,既有科技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微观层面较偏重于科技服务发展的部分规律特征,中观或系统层面又较少结合科技服务发展的微观主体行为与机理;虽然都强调科技服务价值难以实现,但较少从科技服务多主体协同的内在机理与解决方案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拟从科技服务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出发,探寻科技服务协同的学习机制设计,再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以科技服务的标准化特征为基础,探寻科技服务交易费用及其对应的定价和盈利模式,由此提出科技服务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是对既有研究的有效拓展与补充。
1.2 科技服务发展理论逻辑
以技术及创新密集为特征的科技服务发展模式如果无法匹配科技服务的技术要求和多主体利益诉求,将影响科技服务的潜在价值释放,也会导致科技服务的技术创新和推广行为失败。Johnson 等[18]从产业层面提出,当科技服务在技术服务上的重大突破会给整个相关产业的价值结构带来显著变化时,通过利益相关者和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可以解析这种系统性的价值结构变革。
由此我们提出科技服务发展的逻辑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科技服务协同发展的逻辑框架
2 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协同
协同概念出自复杂系统理论的分支——协同学理论[19],这一理论来源于物理学中对开放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激光的研究。一般来说,原子所发出的光是混乱且无序的,但当激光系统的控制参数达到某一个阈值时,就将使大量的原子形成高度有序的辐射状态,并且关联起来形成激光。因此,协同的作用就是使复杂系统成为有序的系统,并产生巨大的正能量[20]。由于科技服务的多主体和生产要素复杂性等特征,协同是实现科技服务价值的关键环节之一[21]。这里,从下面3个层面来解析科技服务发展的协同。
2.1 科技服务关键要素协同
科技服务的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和价值主张是科技服务价值创造的基础。技术能力、人力资本、资本等是否可以有效协同发挥要素能力,则是科技服务价值创造的前提。科技服务的关键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服务关键要素
2.2 科技服务与产业融合协同
投入协同:多主体参与者能力和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分级评估与共享。科技服务投入的专用性程度,被锁定(套牢)的可能性及其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投入阶段的协同失败;这个环节信息的充分与共享是核心。
运行协同:是科技服务+产业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各主体通过信息整合和知识学习的融合,其中“干中学”经验分享与学习是协同保持粘性的核心。
产出协同:是科技服务+产业价值实现的协同,是通过有效定价达成交易的过程。
如图2 所示:
图2 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协同逻辑
科技服务涉及多主体的目标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从图2 可见,协同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是协同过程,其进展与效率决定协同的成败。虽然期间的风险分担及利益预期通常并非缺少对应的制度安排,但现实中协同实施却不太顺利[22],主要原因是:科技服务相关多主体即使有共同利益预期,却总是缺乏稳定的协同信任与协同粘性,导致协同流于形式和低效率。
2.3 协同粘性:科技服务知识学习机制
科技服务是典型的知识转移与学习过程。知识转移与学习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与效率如何决定科技服务创造价值是否顺利。这里,我们将科技服务知识转移逻辑总结如图3 所示:
图3 科技服务知识学习框架
由图3 可以解释科技服务知识转移的逻辑关系:
其二,知识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决定知识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意愿与能力是其最重要因素。
其三,知识接受,特别是隐性专用知识接受,容易产生锁定和套牢,以此是决定知识接受意愿和能力的最重要因素。
3 科技服务的价值实现
3.1 科技服务交易费用
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交易费用是影响其能否顺利实施和效率如何的关键。按照Willamson[23]在Coase[24]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交易不确定性导致交易费用的三维度理论思路,提出科技服务的交易费用来自于:(1)科技服务利益相关者目标与行为多元化,信息不对称程度高;(2)科技服务营运风险和成本源于科技服务要素的投入,其投入的专用性越高,则投资风险提高以及更容易产生“套牢和锁定”的机会主义行为;(3)科技服务的技术复杂性、关联难度、服务规格、质量标准等极大地影响着科技服务交易的不确定性。
根据科技服务的不同类型,进一步将其总结为下表2:
表2 科技服务交易费用
显然,科技服务与产业融合较一般商品(服务)交易具有更高的交易费用。关键是科技服务的标准化程度[25-26],其不仅影响科技服务协同,也影响科技服务的定价和盈利模式落地。
3.2 科技服务定价与盈利模式
科技服务的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及知识转移进行创造价值。而科技服务的价值实现,是通过科技服务特定交易结构下的定价与盈利模式实现。由于资产专用性和标准化程度关乎科技服务定价和交易的可重复与复制性。这里,以这两个维度对科技服务交易进行分类,可以较好的解释科技服务定价和盈利模式的各种类型特征。
图4 以投资的专用/通用性及科技服务(技术)标准化程度,提出科技服务的交易类型分类如下:
图4 科技服务交易类型
由于资产的专用性是科技服务的自有属性,服务(技术)的标准化则是权衡标准化收益和垄断收益的结果。所以,从图4 进一步将科技服务交易类型简化为两类:
垫片式转轮静平衡试验工具的缺点是可调整的范围较小,通常在0~60 mm,若转轮的焊接和加工误差较大导致转轮的实际重心与理论计算重心偏差较大,很有可能无法将h值调整到最佳数值,从而影响到工具的灵敏度。但是由于现在的转轮设计越来越多的运用三维造型,理论重心计算的比较准确。同时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转轮的实际重心也更接近理论重心,所以转轮重心的调节范围不需要太大,用垫片调节足可以满足大多数转轮静平衡试验的要求。
(1)以专用资本投入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交易与盈利模式。该模式将专用资产投入对应于科技服务(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以此推断对应的科技服务的发展特征。如表5 所示。
图5 专用资产投入的科技服务交易类型
1)非标准化专用型科技服务盈利模式。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专用资产的投入者对非标准化服务(技术)交易会通过“一体化”的方式将交易从外部转向内部,以实现科技服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交易价格则按照科技服务的边际成本定价,即按照内部转移定价,其通常会低于同类服务市场交易价格。这是大企业组织常常采用的自建研发中心或者内部创业孵化的模式。
政府为了鼓励非标准化的创业创新行为,也会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等建设高新技术园区,这时的政府常常承担较大的原创性技术研发或者孵化的成本与风险。
2)标准化专用型科技服务盈利模式。当科技服务(技术)的标准化程度提高,服务(技术)可复制、可重复,“一体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降低,这时专用资产的投入者会通过协议或者联盟的方式,促使具有专用性特征的服务(技术)在分工价值链内(线上或线下)推广,使用的范围和规模越大,专用投资的风险和沉没成本越能被分担,规模经济显现。
(2)以通用资本投入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交易与盈利模式。通用性资产投入是相对于专用性资产投入的概念,其所指投入资产是多用途或是通用性的,既包括通用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本等显性资产,也包括隐性资产,如市场资源等等。以通用性资本投入与科技服务的标准化程度的对应分析,推断对应的科技服务发展特征。如表6 所示。
图6 通用资本投入的科技服务交易类型
1)非标准化通用型科技服务盈利模式。通用资产投入的科技服务(技术)如果是非标准化的,将很难推广而实现其服务的通用性价值,会较快的被竞争者和应用者淘汰。
2)标准化通用型科技服务盈利模式。通用资产投入的科技服务(技术)须以标准化形式呈现。在初期,面临新服务(技术)标准取代旧标准的过程,培育和推广的市场成本较高。这时,通常都以低价甚至是免费来推广标准化的通用服务(技术)的使用。
如果通用科技服务(技术)会对企业或者产业产生具有基础设施的作用效果,作为服务(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与推动者,在长期会产生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共同作用,具有重要的市场控制力。
4 科技服务发展模式提炼
科技服务发展模式是通过包含信息共享、激励及合作的协同机制设计,旨在通过科技服务发展主体与资源的整合,实现科技服务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协同机制的落地以科技服务交易实现及适当的盈利模式为充分必要条件,其确保科技服务的价值获取与锁定。按照这样的演化逻辑,提出以下3种科技服务协同发展模式及其对应的协同机制和盈利模式:
(1)发展模式一:非标准化科技服务(技术)为特征的“一体化”科技服务发展模式。
协同机制:是将科技服务交易组织内部化,将非标准化的科技服务与技术知识在组织内共享与学习,解决低标准化科技服务与技术的专用投资风险、技术复杂与不确定性、服务粘性等导致的交易费用。
盈利模式:当科技服务交易组织内部化,这时以科技服务的边际成本为定价基础,目标在于组织整体利润最大化。
由于非标准化服务(技术)的锁定,组织可能由此获得市场垄断优势和超额利益,这通常取决于服务(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竞争激烈的行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一般都会自建研发中心及技术服务机构,致力于公司的核心技术攻关与相关技术适应性应用服务。
(2)发展模式二:标准化的专用科技服务“生态链”发展模式。
协同机制:以核心企业为主导者,构建“生态链学习机制”,推动企业由封闭内循环而变革为围绕主导者的半开放的共生创新系统,围绕专用科技服务与技术提供的标准“专用”技术接口,不断细化分工和提高效率,产生“生态链”竞争优势而获得超额利益。
盈利模式:“生态链”内的科技服务的标准化,使科技服务工作量、强度、质量、难度都有了可以参照的依据,以此定价变得较为容易,“链内”协同交易容易实现。这里存在两种定价模式:一是链内企业的竞争定价,二是核心企业定价,其定价基础与合理性都在于服务(技术)标准化的依据。
海尔集团近年来从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是“发展模式二”的典型例子。以“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构建围绕海尔价值链的共生科技服务与创新体系。该体系根据海尔提供的模块接口构建平台,促进供应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等全价值链的多主体进行需求互动与效率改进,并形成模块化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创新,达到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给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海尔科技服务体系突破了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促使创新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
(3)发展模式三:以标准化综合科技服务及其整个产业链集聚为特征的“平台化与网络化”科技服务发展模式。
协同机制:标准化的综合科技服务是要与既有标准兼容或者替代,所以,针对这类科技服务协同的核心是教育和推广新标准的广泛使用,这时学习机制构建是开放而免费的系统,鼓励多行业、多区域使用标准的综合科技服务。
盈利模式:由于存在新旧服务(技术)标准的替代,市场前期,综合类通用科技服务只能以低价格培养和激发需求和鼓励新标准科技服务与技术使用。通用科技服务的投入与服务及技术标准化都具有巨大的沉没成本,使用者越多,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越显现。
平台类的综合科技服务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由于科技服务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较为显著,且社会效益可能大于经济效益,所以,初期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往往会由政府主导投资和营运。这里以成渝主要运营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 所示,这些平台都是由政府来营运管理的,其也是中国各重点城市科技服务平台营运管理的浓缩表现。
表3 成渝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营运管理)
目前,政府营运的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以各类科技服务信息汇集与发布等免费服务培养需求和集聚流量。长期来看,只有服务更加多元化、高质量且流量充足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才可以生存和发展。
5 总结
科技服务发展是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核心是协同和盈利模式,前者探寻了多元化主体在目标与行为差异化条件下,如何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协同粘性和协同效率,进而实现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后者则通过定价和利益分配以保证科技服务价值实现。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据,提出科技服务的资产专用性、标准化与复杂性、交易频率为科技服务交易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对应在科技服务的发展模式设计中如何构建协同机制和盈利模式。“一体化”科技服务发展模式在于非标准化的科技服务如何通过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与学习来创造科技服务价值,而交易内部化的科技服务则以边际成本定价为其盈利模式,以保证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生态链”科技服务发展模式则以标准化专用服务(技术)为条件,链条中“核心”企业通过促进知识学习与共享以保证协同粘性与效率,定价则由竞争者或主导者决定,依据都是“标准”。“平台或网络”科技服务发展模式是以标准化的综合科技服务为主,综合与标准化对科技服务(技术)使用的开放性与规模性有所要求,协同的关键在于先入者对新标准通过学习的路径推而广之,对旧标准进行兼容或者替代。低价格甚至免费成为标准化综合科技服务盈利模式的初级阶段性特征;广泛的兼容或者替代实现以后,平台可能将具有垄断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