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番茄早疫病防效及绿色防控分析
2021-08-28王新宇王敬民边文波刘艳红
王新宇,王敬民,边文波,钟 芳,刘艳红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淄博 255033)
0 引言
番茄属较耐低温的果菜类蔬菜,是保护地蔬菜的主栽种类之一。保护地番茄的早疫病,是保护地番茄栽培的主要的病害之一,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影响保护地番茄的品质及产量,严重的还会造成绝产绝收。为提高防治效果,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保护地番茄早疫病防效试验,筛选较好的药剂及适宜的用量。同时提出了采取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高番茄质量和产量,生产出满足人们口感的番茄,多方位提升菜农的收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保护地番茄越冬大棚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褐土,肥力中等水平,质地中壤。棚内设1.5 m的畦种植番茄2行,株距为35 cm,按照常规栽培管理。棚内耕层土壤(0~20 cm)的基本理化性状列于表1中。
表1 越冬大棚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药剂:6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2.2 番茄品种:越冬大棚种植的番茄品种是圣多美1号,该品种属无限生长型,果实深粉色,中等果型,硬度适中。耐低温、弱光,适宜越冬茬保护地种植,亩产13 000 kg左右。
1.2.3 防治对象: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可以危害叶茎花果实,发病与棚内的温度、湿度有关,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较重。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七个处理,分别是6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药液量按900 kg/hm2折算实际用量,以空白作为对照(CK)。小区面积20 m2,4次重复,随机排列。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将按设计配好的药液对番茄叶面均匀喷雾,发病的初期及时进行喷药,喷雾要求叶面、叶背着药均匀,湿润但不流滴为宜。第一次喷药时间为2019年3月5日(大棚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以后每隔7天施药1次,连喷3次。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一次喷药前调查各小区发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10天调查发病情况。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每点固定6株,以每株各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见表2),计算药前病情指数。第一次施药后7天、第二次喷药后7天和第三次喷药后10天分别调查施药前标记过的叶片病情,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表2 番茄早疫病分级方法
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统计分析用DMRT法。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3)表明,试验供试药剂在大棚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进行喷药,每7天防治1次,连喷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早疫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是克菌灵400倍与600倍,分别为90.77%、89.41%,二者差异不显著,与扑海因500倍、多菌灵800倍、代森锰锌500倍、百菌清500倍差异极显著;代森锰锌500倍防治效果为76.26%,多菌灵800倍防治效果为77.34%,扑海因500倍防治效果为83.95%,高于百菌清500倍液的防治效果。
表3 大棚番茄早疫病防治试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大棚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药效及使用方式
发病初期使用6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00倍液进行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喷3次,最后1次药后10天调查发病情况,防治效果可达89.41%~90.77%,能够有效的控制番茄早疫病的发生,是防治番茄早疫病较好的药剂及剂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达69.38%~83.95%,在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进行防治,病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均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在番茄早疫病防治过程可以轮换使用。
3.2 大棚番茄早疫病发病规律
番茄的早疫病发生与大棚内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通过观察分析认为,棚内适宜发病的条件是温度18~25℃,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低于13℃,即使湿度较大,其发生程度也明显减轻,但温度过低,又影响生长发育,因此生产中一定加强大棚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控制管理。
3.3 大棚番茄早疫病绿色综合防治措施
生产中应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绿色综合技术措施,控制保护地番茄病虫危害,促进番茄正常生长,获得较好的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
3.3.1 注重棚内细节:清除棚内前茬作物的残枝败叶及病虫残体,移出大棚外深埋或集中处理;大棚入口、通风口等相关位置,要安装50目的防虫网,压实封严,不留缝隙,防止害虫进入棚内危害;要对棚内立柱、墙面等构件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菌;进行土壤检测,根据大棚番茄品种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底肥和追肥,提高土壤肥力;番茄早疫病属土传病害,与非茄科作物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
3.3.2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性品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减轻病虫害的措施。大棚种植番茄要选耐低温弱光,抗病能力强,果实品质及产量高,肉质厚具备良好的耐储藏性和运输性,商品性状好,适合市场需求的中晚熟品种。我们的越冬大棚均种植无限生长类型的番茄,生长期较长,结出的果实多而大小适中,以粉果为主。
3.3.3 种苗管理,合理密植:严格把控种苗各个环节,保障壮苗优质。将番茄种子在55℃温水中浸种30 min,然后再常温浸种5~6 h,沥水后保持适宜的湿度恒温催芽。因地制宜,采用营养钵、营养袋或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棚内番茄的种植密度应考虑棚的高度、植株调整方式和栽培时间的长短。番茄植株的生长势强,茎秆的每个节位上都分生腋芽,如果任其生长,则会株型紊乱,枝叶丛生,消耗掉大量养分,果形变小,产量和品质下降。及时摘除一些老、黄、病叶,剪掉多余的侧枝,为主枝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如有病株发生,应及时拔除,对周围株植进行施药处理,防止病菌蔓延。通过对番茄植株进行搭架、绑蔓等精细化操作管理,改善植株的通风透光性,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减少病害的发生,提升番茄的品质和产量。
3.3.4 调控棚内生态小气候:季棚内光照减弱,温度降低,番茄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湿度过大,番茄病害的容易发生和蔓延,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好棚内小气候。光照方面:一是在棚内后墙张挂反光幕增强光照;二是棚内悬挂日光灯或沼气灯。在阴雪雾霾天气,全天开灯补充光照,在自然光照的情况下,早晨揭苫前开灯2 h,下午盖苫后开灯4 h。温度方面:一是采用二层膜覆盖方式,即棚膜与地膜结合方式,或三层膜覆盖方式,即棚膜、二膜与地膜给合方式;二是利用秸秆反应堆提高地温,补充气肥。湿度方面:注重水分管理,坚持“适量适时、宁少勿多”的基本原则。一是采取滴灌或膜下暗灌,节水控湿,避免了棚内高湿;二是适时进行棚内通风透气,减少湿度。
3.3.5 病虫害防治:番茄棚内花期授粉采用熊蜂授粉技术,不但减少人为的物理损伤引起病害,而且能提升番茄品质、口感、产量;虫害不仅危害植物,还会引起病害的发生,应采用黄蓝色板诱集害虫,黄板主要诱杀蚜虫、粉虱等,蓝板主要用于诱杀蓟马等;化学防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控制,首选用生物农药,主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采用喷雾、熏蒸、喷粉等多种防治技术,各种药剂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病菌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