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短暂繁荣到仓促落幕
——20世纪20年代电影特刊的成就与局限

2021-08-28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工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电影文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特刊明星

臧 花(1.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电影自诞生便引发大众好奇,早期被当作杂耍的艺术带给大众,因其商业性迅速传入我国。作为舶来品,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与诞生地西方有着反向的生产过程,经历了放映诱发的大众观影热情,商业利益的驱使带动制片、发行市场的发展。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有了电影这一重大发明后,次年8月,中国便有了第一次电影放映,《申报》副刊刊登了第一则电影广告(图1)。随着电影广告对这一外来物的广而告之,国人陆续对“电光影戏”产生好奇,1897年《新闻报》上有了第一篇在味莼园观影戏后的电影评论。在好奇心与营业主义驱使下,我国制片业逐渐兴起,20世纪20年代前期经历了草创的艰难,鸳鸯蝴蝶派文人纷纷投身电影创作,中期古装稗史以及中后期武侠、神怪片的风靡促进了制片业的繁荣。在摸索—兴起—繁荣的发展过程中,报纸已不足以详细记录电影信息,电影期刊应运而生,见证并记录了早期电影的发展。在影像资源遗失、匮乏的现实条件下,残存的电影期刊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颇为丰富的史料。

图1 中国第一则电影广告〔载于《申报(上海版)》,1896年8月10日,第8374号,第6版〕

一、背景:早期电影宣传的需要

目前已知最早的电影期刊为1921年2月创刊于上海的《影戏丛报》,内容主要是一些美国影星的介绍,仅出1期,1921年中国影戏公司成立,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代摄长故事片《阎瑞生》,商业上取得较大成功,同年4月1日《影戏杂志》创刊于上海,是公认的第一本电影专业期刊,由顾肯夫、陆洁、张光宇编辑,是后人研究必参考的刊物,如顾肯夫的《发刊词》、陆洁对“导演”“电影本事”“明星”等电影专业术语的翻译颇具史料价值,出版两期后明星影片公司由于宣传的需要,第3期改由明星影片公司发行。随后1921年《明珠》创刊于广州,是明珠影画院发行的院刊,用以宣传电影院即将上映的影片。北京最早的电影期刊《电影杂志》也于1922年创刊。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凑齐五万资本成立明星影片公司,同年3月出版《晨星》(图2),用以宣传、介绍明星自摄的影片,刊载每一部自摄影片的剧照、本事、演职人员介绍等。中国第一本电影特刊由此诞生。随着电影业竞争白热化,电影制片公司迅速崛起,为了捞取利润,许多公司拍一片即解散,为了宣传自摄影片,电影公司的自我宣传类刊物——电影特刊应运而生。争奇斗艳的各类特刊也预示着彼时电影业的繁荣兴盛,尤其是1925年《明星特刊》(图3)到1928年《电影月报》,仅三年间已知发行的特刊有30种,其中:1925年发行的特刊16种,如表1所示。电影特刊一统天下的壮观画面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由摸索直至畸形繁荣的嬗变。

图2 《晨星·苦儿弱女号》

图3 《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

表1 1922—1928年期间发行的电影特刊(目前已知的)

(续表)

(续表)

二、见证:衔接观众、影片与电影公司的桥梁

电影制片业的繁荣直接促使电影特刊的发展,当时但凡拍摄过影片的公司,几乎都在同时出版特刊为公司和影片进行舆论造势,《最后之良心》号更是对明星公司出品的所有电影进行推广。至此,早期电影广告作为附属品出现在报纸副刊的形态业已过去,转而升级为“特刊”“号外”“专号”“特辑”等新的载体。早期影人经历了市场的摸爬滚打后也善于利用纸媒为影片和演员进行宣传造势;提前预知的影片信息、刊登的明星照片、一些逸事及拍摄花絮等点燃了观众的消费热情,满足了观众好奇心,特刊成功承担起电影宣传的媒介作用。电影特刊迅速崛起,成为电影繁荣的见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特刊在很大程度上是影片公司为宣传自摄影片而创办,进行前期舆论造势、打造品牌。每期均以某一部影片为号,如《孤儿救祖记》号、《苦儿弱女》号,刊登当期影片的本事、字幕、演员照片、演员小史以及编剧与导演的说明等,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迷提供了消遣的读物,受到市民追捧,如市民争相购买《孤儿救祖记》号。第一本特刊《晨星》停刊后,1925年5月1日明星影片公司出版发行《明星特刊》。参照“明星”模式开启了电影特刊的三年盛况。《明星特刊》由三个版块组成,每期出一个专号,一是介绍本公司电影、剧照、剧本、演员信息等;二是刊载导演或编剧的理论类或者评论类文章,如欧阳予倩《我对于中国影片的几个感想》、周剑云《五卅惨案后之中国影戏界》、谷剑尘《电影剧本之取材于编著问题》、洪深《电影之批评》、最早介绍苏联电影事业的罗树森《俄国最近电影事业之调查》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三是收录各大报刊对于本公司电影的评论。此后,《明星特刊》成为电影特刊的样板,各公司参照《明星特刊》的模式发行自己的专号/专刊。随着六合发行的《电影月报》创刊,1928年《明星特刊》等其他残存的特刊纷纷停刊。

第二,内容通俗易懂,可视性强,符合小市民群体的审美趣味。刊载的演职人员介绍、照片、剧本梗概、拍摄逸事等,尤其是一些明星的生活琐事能较大程度激发读者好奇,满足影迷的窥私欲。作为娱乐消遣的读物,具有通俗大众性,在培养潜在观众方面功不可没,为电影积累一定的群众基础,有效地为影片完成放映前的通俗化表达,起到引导与启蒙观众的作用。部分特刊会刊载电影说明、电影本事甚至是电影对白,当时电影尚处于默片时期,有限的画面与字幕难以承载影片全部的信息,难免会出现部分观众难以理解剧情的情况。包天笑就谈到中国电影尚在萌芽,仅为少数知识分子能欣赏,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难以理解,须通过更多的字幕加以解释。“唯有循循善诱,使观众先养成辨别戏剧高下之目光……”以郑正秋为代表的明星群体向来注重观众品位,提前刊载的影片信息起到“预热”效果,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如翻阅第一期《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除本事、演员小史以外,由周剑云、郑正秋刊文的“说明”,对剧情梗概、对白有一个完整的介绍,观完这篇较长的“说明”,几乎等同于观完整部影片。此外,该刊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了匡裕康和秦仁伯合买一张香槟票中头奖,见图4,图5便生动描绘了秦仁伯与夫人深夜商量如何独吞这笔横财……精彩剧照加以文字说明,引发悬念。

图4

图5

第三,电影特刊是影片补充说明的载体,充当替代性媒介。每一本特刊均是一部静止的电影。“现在无论哪一家影片公司,每逢出片,必有一本特刊附带发行,这本特刊,一借文字补充影片字幕的不足,观众可以更加了解电影;二是将拍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披露出来,当作经验记录下来;三是介绍一些演员的照片和小史,吸引观众兴趣”。当时看电影属于奢侈消费,特刊这一替代性媒介满足了无力走进影院那部分群体的观影欲,充当了他们的向导,导演阐述、影片说明进一步对影片的补充,使得静态的纸媒替代了运动的影像。到今日,许多影像资源已遗失,但可以从特刊上完整“观看”影片。甚至,接收到的信息超过一个小时影像所能传达的内容,影片之外更多立体的信息打破了故事的封闭性,如《可怜的闺女》号上,郑正秋就在“剧旨”中指出,希望以此影片警醒世人,铲除拆白党,妇女方得解放;《最后之良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嘲讽;《孤儿救祖记》引发的对遗产制度的探究等,在影片之后,郑正秋曾通过《明星特刊》,发起影片取材问题的探讨。

电影特刊虽然属于娱乐消遣性刊物,供稿人也基本是本公司人员,对自摄影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赞誉。然而在早期史料匮乏的今天,斟酌挑选有价值的材料,从特刊上找到当时的剧照、本事、字幕、说明、电影对白等,将有限的信息串联起来让后人从静止的材料去了解动态的电影。如洪深的《冯大少爷》,影像资料早已遗失,电影史上如何肯定洪深的艺术才能,为何一致对该片导演一片赞誉之声?电影特刊功不可没。《明星特刊》的编辑模式里,每一期除对一部影片进行介绍、宣传以外,还集中收录各大报刊等对上一部影片的评论文章。从《盲孤女》号上收录的诸多对《冯大少爷》的影评来看,业内人士十分肯定洪深的导演才能,如“黎锦晖在剧场门口建议洪深取消教书等其他工作,专门投身导演事业”,以及多数肯定其艺术水平高、导演才气横秋的评论等,如评论中盛赞洪深的导演才能和工作态度,是业内其他人无法企及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极其叫好的影片为何不叫座?在《盲孤女》号上转载申报的一篇关于“冯大少爷与影片商”的评论文章可知缘由,“明星公司的《冯大少爷》可以说是中国自制的佳片,一般倾向艺术的人都希望洪深君能继续为中国电影界努力……但是片商说,这张片子人太少,不热闹,中国人喜欢看热闹,所以《冯大少爷》不如别的影片受欢迎,更是很难符合南洋观众的胃口,很难使片商满意”。另外,结合表1所知,多数电影特刊刊载了关于电影理论、电影艺术的探讨,部分关于海外影讯、海外电影事业的介绍,也能帮助彼时电影人对比世界,审视自身,促进本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特刊普通却蕴含巨大价值。

三、淡出:商业性与附庸性使然

电影特刊固然在宣传上成功推介和赞扬了本公司影片,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为影片拷贝的售卖做好了一定的铺垫,也为后人积累了许多的史料;但是其千篇一律的编排方式,较为俗套的内容推广,导致刊物本身缺乏新意,遭到诟病的同时,也制约了刊物自身的发展。特刊模式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存在较大程度的盈利与商业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刊物的理论性。仔细翻阅电影特刊,便发现除了影片介绍外,尚刊登有广告信息。如《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说明页尾对《影戏杂志》的广告(图6、图7)、《良心复活》号上对“大中华广告社”的广告(图8)。

图6

图7

图8

第二,电影特刊作为电影公司的附属刊物,具有强烈的附庸性。20世纪20年代武侠神怪片兴起,为追求商业利益,许多一片公司出现,拍摄完一部影片后,该公司特刊往往跟随公司销声匿迹,表1中,仅发行一本或两本特刊便停刊的有17部,超过当时的一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小的制片公司难以为继,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如著名电影人徐卓呆在从影后,屡次失败,道出其中艰难,在开心影片公司拍摄的滑稽片,每次卖拷贝都极其艰难,尝试四五次以后,终放弃电影制片。更何况仅为追求商业利润的一片公司,附属于影片公司的特刊也难逃悄然离场的命运。

第三,特刊供稿人主要是本公司同人,对影片的赞扬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王婆卖瓜”的情况,孙师毅指出过分的赞誉实显无聊,对观众来说也毫无价值。周剑云曾对一些小制片公司不顾影片出品恶劣、只顾利用报纸杂志宣传推广、招揽顾客感到痛心疾首,“国产影片出品渐增,批评家也多如过江之鲫,具有真知灼见者虽大有人在,而胡说乱道者实占多数”。然而此时,正值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明星开启带有改良性质的“长片正剧”、长城、神州讲求艺术质量、大中华百合崇尚欧化、天一“稗史片”成功掀起古装武侠的一波热潮,制片公司均创作出艺术质量较高又为市场欢迎的影片,电影业空前繁荣,甚至一度膨胀,至1926年,各地制片公司达100多家,表1整理的1925年发行的电影特刊就有16本,然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影坛出现了粗制滥造之作,20年代中后期神怪片泛滥,搅乱了影业市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26年,明星影片公司联合上海影戏公司、大中华百合、友联、民新、华剧组成“六合影片公司”,对制片、发行、放映进行产业整合,1928年4月六合影片公司发行《电影月报》,决心“一洗从前特刊粉饰之习”,增加大量理论问题的探讨。

“中国电影刊物自各制片公司单独发行特刊之后便一落千丈,剩下不到一两种此起彼落,电影月报应运而生,愿做忠诚不欺的宣传”,“国制影片产生以来,电影刊物,随之俱生。然多不能维其生命。其能继续出版,历时久者,仅各影片公司发行之特刊……各特刊发行之初未尝不欲以忠诚之消息报告读者,然各公司出品既多,努力宣传,遂视特刊为鼓吹唯一之利器。凡所以揄扬各本公司出品之作,盈篇累牍,不厌其烦。编辑方法,几乎千篇一律。甚至在日报宣传之文字,亦取而为特刊张目。于是各影片公司特刊,遂不为读者所重。至今已无从矫正……”

《电影月报》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插图丰富等特征于一体,除详细介绍六家电影公司的影片外,还对各地的电影信息进行刊载,如《电影在北平》《电影在苏州》等;除国产影片、影讯介绍,还对美国、日本等电影发展状况进行介绍;田汉、洪深、郑正秋、周剑云、欧阳予倩等纷纷撰稿,对电影发展历史、发展前景等进行探讨,《电影月报》成为当时最具理论性与权威性的电影刊物。囿于电影产业的整合,一些小的制片公司纷纷退出舞台,电影特刊也随之淡出,《电影月报》的成功也宣告了电影特刊集中时代的终结。然而,一年后,六合影片公司随着“六合围剿”这一影业竞争的落幕而解散,承载理论性与宣传性于一体的《电影月报》也随着其附庸的六合影片公司而停刊。

结 语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摸索、草创、发展、繁荣、混乱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30年代新兴电影运动的辉煌时期,在此过程中,电影特刊见证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兴衰,成为衔接观众、电影、制片公司之间的桥梁,成功承担起电影公司的宣传媒介,对大众认识电影、了解电影知识与文化、探秘电影拍摄、窥探演员小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电影特刊本身的附庸性和强烈的商业性导致其过于重视广告宣传而缺乏独创性,遭致业内知识阶层诟病,忽视了作为刊物自身的发展,沦为制片公司的附庸。随着新兴电影运动兴起,神怪剧逐渐淡出电影市场,制片公司锐减,随着制片公司被市场淘汰,电影特刊虽然没有彻底绝迹,但特刊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历史。此后还发行过数部特刊,如《〈桃花湖〉特刊》(1931年)、《〈歌女红牡丹〉特刊》(1931年)、《〈雨过天青〉特刊》(1931年)、《〈如此天堂〉特刊》(1931年)、《战时电影》特刊(1939年)、《孔夫子》影片特刊(1940年)、《夜店》特刊(1947年)、《小城之春》特刊(1948年)等,在早期影像资源支离破碎的今天,这些纸上电影为还原早期影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填补了早期影像匮乏的空白。

猜你喜欢

特刊明星
明星猝死背后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
两会特刊
明星搞怪sho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