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文学地图:从地理空间来论证文化自信
2021-08-28陈思和
陈思和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早上好!
因为疫情,我不能到汕头大学来参加会议,只能通过线上发言,祝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峰会”成功召开。
会议安排我在大会上致辞。我想,今天峰会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与文学建构”,就这两个关键词,我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记得几年前,我在深圳参加过一次大湾区文学的研讨会,题目是关于城市文学。我在那次会上表达过一个观点,后来我一直想把它写成文章,但因为忙,至今还没有写。所以今天我还是想说一下与大家分享。
我的发言题目是“两张文学地图:从地理空间来论证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一个文学地图的概念,它包括南中国的几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的综合。在中华民族融合与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从多元多中心的民族文化融合成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并且形成了政治重心带动文化重心发展的特殊途径。在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一直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进而创造了辉煌的西北黄土文化、中原齐鲁文化,到三国时期,江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随之崛起,又随着明清航海事业的发展,南方沿海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南洋文化都越来越发达,终于形成了现代化转型、成为世界格局一部分的现代中国文化。而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南洋文化以及由于殖民地历史带来的中西文化杂糅的香港、澳门的现代文化,综合性地构成了我们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基础。这就提出了一个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我在这里想列举两张文学地图。首先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广东、深圳、香港、澳门都处在中国的最南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重心从中原往南发展,发展到广东香港就是边缘了。广东地区、深圳特区、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的文化,与以北方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是有区别的。我们过去经常以中国北方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来衡量南方地区文化,总认为广东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发达,而文化却是边缘的,这种观点其实是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傲慢与偏见。如果我们面对这样一张中国文学地图,我们参照系是以北方为中心向南移,那么,广东、深圳、香港、澳门都在南方边陲地区,但是,如果我们把世界华文文学这个学科概念放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架构中,作为大湾区文学理念发展的重心,那么,我们的文学地图就变了。以世界华文文学为重心来重新绘制这张地图,那么,最早是北方中国本土文化,然后往南移动就有岭南文化,有香港文化、澳门文化,但这不是终点,再往外,就有台湾地区的闽台文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南洋华侨文化,再往外就到澳洲、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一个多层次多圆圈的文化版图就这样形成了。在这第二张文学地图上,恰恰大湾区是在中华文化圈的圆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往外向世界输出,输出的一个口子恰恰是在大湾区。中华文化的主流在我们的背后,往前还有台湾有马来西亚有海外文化,它就变成一个在地理上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中华文化圈最中心的位置。
对照这样两张地图,我认为,如果要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自信,把我们的文化从文学地图的边缘转为中心,一个很关键的理念,就是把世界华文文学作为大湾区文学发展的重点,把文化自信和文学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建设大湾区文学、大湾区文化的首要任务,不是在周易八卦、孔孟老庄上下功夫,不是在传统文化领域去寻找自信,而是在于推动和发展世界华文文学为重心,大力引进世界现代文化艺术,深入开掘文学现代性因素和城市文学新元素。我们要在青春活力、生气勃勃的年轻的优势上,要在放眼世界、多元融汇、迅速吸收世界性文化因素上来确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
以上是我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建设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供诸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