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唯物史观叙事及新征程向度
2021-08-28刘顺
刘顺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科学凝练和郑重提出,绝非程式化的意识形态建构,而是贯穿着自洽证成的唯物史观叙事逻辑。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叙事体现为党立足于现实性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生成叙事体现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问题叙事体现为党在科学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中前行;主体叙事体现为党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创造千秋伟业。我们党应基于唯物史观方法论,乘势而上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能动作用,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 新征程
D20; B03 A 0088 09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它的历史生成、科学凝练和郑重提出,绝非程式化的意识形态建构,而是贯穿着深刻严谨的唯物史观叙事逻辑。这种逻辑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截然相反,它拒斥从概念演绎中寻找解释范畴和分析框架的传统窠臼,“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①。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品质,它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又必将引领新的伟大实践。基于唯物史观这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②,我们应发挥伟大建党精神上层建筑的强大能动效应,坚定走好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赶考之路。
一、 价值叙事
伟大建党精神契合唯物史观的现实性。追求现实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它所图绘的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③,主张“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人和坚定践行者,在把握现实性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叙事逻辑。
(一)指引着为“现实中的人”而非虚幻抽象的人改善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私念,“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⑤。这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其他众多利益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她始终致力于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致力于为“现实中的人”而非虚幻抽象的人改善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出发点。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党精神建构,更是其思想、观念、使命的现实性展开。我们党是既源于社会现实又立志改造现实的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了谁”镌刻在旗帜上、镶嵌在行动中,矢志为中华大地上“现实中的人”改变生存境遇、改善民生福祉。她之所以能由成立之初50多名党员指数级跃增到如今9500多万党员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党,靠的不是幸运和偶然,而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和依靠的主体力量都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并始終与“现实中的人”的集合体即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命运与共。唯物史观正是把“现实中的人”作为立论前提和价值出发点,正如恩格斯把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伟大建党精神同样高度观照现实中生命个体的生存境遇,毕竟一切历史的前提都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第526页。。不同于西方政党普遍在创党伊始许下诱人诺言但在发展壮大后呈现出“无人负责”的状态,我们党从来不以政党搞党争、把选举当工具、拿人民当枪使,而是以发展服人、以实绩服人,致力于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改善来锻造执政效能和政治权威。
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负人民,就是期冀把政党先锋性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先进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稳定有竞争力的收入、更加满意的教育、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的保障体系、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我们党是一个人民利益驱动型政党,深谙马克思所讲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的深刻哲理,党的宗旨就是首先为全体人民谋福祉。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出发点,正在于此。
(二)指引着对具有“现实确证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既是对我们党百年历程的回望总结,更是对未来如何接续创造辉煌、夺取更大胜利的远景展望。把“过去”和“未来”贯通衔接的正是具有“现实确证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是一种实践性的历史生成和现实反思,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或感性描述。唯物史观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来就不是简单思辨论争的思想产物,也并非什么派生物,而是内生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实践进程,历经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式的实践筛选。中国有14亿量级的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30多个省级行政区域,“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6页。答案是只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伟大建党精神在道路选择问题上发挥着能动感召作用。之所以能找到正确道路,就是因为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伟大使命,就是因为党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英勇斗争和敢于胜利、不负人民和勇于抉择。实践对比和筛选无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根本利益,它是改革开放伟大转折、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探索、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厚重文明“多维多面”合流耦合的结果。我们党不是“为了道路而去寻找道路”,而是旨在于探索道路进程中满足人民诉求、赢得人民拥护。
伟大建党精神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同步映射和展开。基于唯物史观的现实性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唯有贯穿于实践确证的现实道路中,才能真正找到发挥效能的广阔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它指引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性通道。
(三)指引着为关乎“现实”整体利益的中华民族擘画伟大复兴
不同于西方普遍受政客或利益集团驱动的木偶式政党,我们党是永葆初心使命而又致力于实现初心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她不仅执着追求为人民谋幸福,而且致力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把“伟大”前置前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其视野广袤、立意高远,高瞻远瞩地映照民族的前途命运,并未止于历史、定格现在,而是放眼世界、远观未来。总体上过去那种规模经济增长红利正在减弱,依靠创新和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正在迈进,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大循环正在形成,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正处于一个越进越难、越进越险、前堵后追而又没有退路、非进不可、只能向前的转承阶段。当今时代唯快不破、唯变不变,整体态势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前边有诸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全方位的恶意围堵,后面有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紧追不舍,我们不能有半点闪失懈怠,仍要接续奋斗、一气呵成,一体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伟大建党精神将在实现这一光荣进程中发挥精神统领作用。民族复兴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在前进的路上必然少不了大风大浪、暗礁险滩,这是一个大国向强国晋级嬗变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守理想、担当使命、英勇斗争、敢于胜利,毕竟在逐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风险挑战不会少,困难压力甚至还会更多,外部围追堵截可能会更粗暴。近代以来中国180多年的壮阔奋斗历程表明,中华民族没有退路只有进路,走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愈是艰险愈向前,实现“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页。,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归宿点。
二、 生成叙事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思想的生成理路。按照唯物史观理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第603页;第192页。,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③,所以任何思想都应是物质的精神外显、实践的映射结晶。伟大建党精神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意识形态建构,它生成并演进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
(一)奠基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是中国共产党独具标识的实践特质和真理原则。我们党在史诗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坚持真理、践行初心、英勇斗爭,伟大建党精神就此奠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初心使命。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团结带领英勇无畏、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向上求生、百折不回、浴血奋战,以武装对抗反动武装、以革命反对反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自主掌握命运的共和国。这一不朽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的概率事件,而是实践的证成、革命的必然,是党带领人民坚持真理和英勇斗争的革命结晶。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换来新中国的巨大胜利,这在世界人民解放史上堪称彪炳史册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所奠基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孕育于确立基本制度的探索实践
“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⑤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信条,坚守其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一步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1952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进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不畏浮云遮望眼”,高瞻远瞩地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总体方针,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着手“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通过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消灭了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但善于“打天下”,而且更善于“守天下”“建设天下”;不但善于对社会格局进行革命性重构,而且更善于对国家形态进行制度性更新。在此期间,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的围堵孤立和武装挑衅,克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一张白纸”式的低起点甚至零起点,我们没有失去信心信念反而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迸发涌现,最终确立基本制度、实现伟大飞跃,锻造锤炼了我们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基于国情坚定走自己路的自立自强品格。可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和形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丰富于伟大转折的改革开放实践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但同时要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第591页。。唯物史观主张一切以历史条件的转移为转移,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以丰富和进阶。回望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为何我们能审时度势、登高望远地作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关键性转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遵循唯物史观方法论,在践行初心使命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蕴含其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鼓舞了党带领人民立志扭转时局、改变落后境况的伟大斗争。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秉承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和不负人民的政党情怀,坚定不移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战胜化解了诸多风险挑战、困难压力、诘难质疑,最终开创、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完善还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社会精神风貌重塑,事实上都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和办成的,而是党立足时代大势、践行初心使命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伟大建党精神在这一探索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升华于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也进入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伟大建党精神在“两个大局”的叠加交织下锻造和升华。就国际而言,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在世界版图中的份额稳步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日益抬升,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国家开始把围堵打压中国作为其国家战略的核心部分。面对明显生变的外部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强化担当,敢于斗争、敢于勝利,围绕国家核心利益全方位展开特色大国外交,在降低全球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免疫赤字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新变革。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全面领导对外工作中得以历练淬炼。就国内而言,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羁绊与体制机制障碍,在基本环节和重点领域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此期间,党领导人民战胜了一系列包括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逆全球化行径兴风作浪、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迷雾等重大困难挑战,防范化解了如“黑天鹅”“灰犀牛”等诸多风险事件。在“办成大事”“解决难题”“应对危局”“开辟新局”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以坚持真理、践行初心、英勇斗争、不负人民为鲜明品格的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了进一步升华。
三、 问题叙事
“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问题叙事逻辑。我们党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意识。
(一)映照着科学把握社会“基本矛盾”
根据唯物史观,决定历史过程的“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③,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所观照的基本问题。它尽管冠名以“精神”,但绝非言之无物的纯粹理念建构,而是一种对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能动反映和历史自觉。
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本源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来解决中国问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认识到,要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方面要通过强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改天换地”,另一方面更要重构生产力格局和生产关系结构。因为,没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推进,就很难衔接“打天下”与“守天下”的关系,毕竟人民跟着我们党干革命的首要朴素目的是不再挨饿受剥削、过上好日子。因此,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我们党都充分抓住社会基本矛盾来展开自身的执政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所强调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征出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协调的鲜明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绝对不是一种自我标榜、自我美化的标签,更非为了应付党派间激烈博弈所作的政治承诺,而是历经百年实践的政党行动。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均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没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没有生产关系的更新调整,就很难适应现代分工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态势。正是基于对人们在自己生产生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的深刻理解,我们党认识到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对发展动力活力的羁绊阻碍,决定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应,促进了生产力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为改善民生福祉和推动民族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石。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和克服了诸多重大风险挑战、困难压力,表现出了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意志品格,旨在践行初心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从来都不是“就精神谈精神”的空洞理念,而是深嵌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洞悉。社会基本矛盾把握得好,事业就能兴旺发达、顺势前进;否则就会困难重重,甚至犯下颠覆性错误。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意识,绝非仅仅停留于理论演绎的形而上学层面。
(二)映照着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我们党是“不断发展论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伟大建党精神既从长期视野上映照社会基本矛盾,又在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地指引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解决。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象化体现,表征出各阶级或各阶层在物质生产中的利益分化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症结,它们是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制约和阻碍着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发育形成。我们党正是在紧紧抓住并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赢得人民信任进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不复存在,这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二十四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8页。。这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错位。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曲折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经验,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我们党执政后的实践检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时代主题变化和国内落后现实,邓小平直言很低的生产力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我们的主要矛盾”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有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强大感召作用的因素。实行改革开放、推进主要矛盾的解决,正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不负人民情怀的外化体现。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之“新”就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既是科学严谨的学理判断,更是关切全局的政治判断。之所以能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作出这一关键判断,正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而非西方相互倾轧的党争政党,她任何时候都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基于生产力发展而作出准确的形势判断。
当今世界“变”字凸显,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面深改中解难题办大事、在危机中育先机,旨在有序化解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社会主要矛盾,以期提升普惠性民生福祉、减少获得感异质性、维护好社会公平。这些都是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下践行初心、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着力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象体现。
四、 主体叙事
伟大建党精神尽管在本体层面上指涉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精神内核,但在主体层面上须依靠人民群众来确证和展开。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第525页。,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体力量。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来创造千秋伟业,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叙事逻辑。
(一)清晰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我们党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代政党。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宿和落脚点正是“不负人民”;另一方面,这一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首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人民的学问,其终极旨趣就是在追求人的解放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人民群众既是根本受益者又是直接参与者。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③,无论改善民生福祉还是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在寻求契合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的情况下催生全社会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再次,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就是指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就是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最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党源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我们党深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才能真正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
可见,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政党自身的精神特质所作出的定性凝练,其内在还包含着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思维。
(二)深刻诠释了人民与江山的耦合关系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确证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诠释了人民与江山的耦合关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架构和执政图景中始终处于至上层级,我们党把能否赢得人民信任、受到人民拥护作为江山是否稳固的试金石。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人民与江山的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提议“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6页。,这其实就是对人民与江山关系的阐释。回顾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所做的一切事情、一切努力和一切斗争,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幸福生活。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依靠人民的磅礴力量来打江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依靠人民的胜利之势来探索江山,那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主要依靠人民智慧在变革中新生来守江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主要依靠人民伟力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江山并实现更大作为。这四大时期,我们党始终扭住人民與江山的耦合关系来践行初心使命、开创伟大事业。
伟大建党精神贯通着党“从哪出发”“如何出发”“出发到哪”的学理、哲理、道理。“从哪出发”指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基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来谋划事业,我们党正是着眼于这一根本利益的历史性实现。“如何出发”就是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团结带领人民中凝聚强大民意、依靠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出发到哪”就是指共和国的江山永远是红色的,必须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在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中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人民与江山的关系,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人民与我们党事业关系的生动表达。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是短视的权宜之策,而是基于以千年为计的时间观、历史观、未来观的视野,在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前提下紧紧依靠人民来建设江山。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正是我们党出于对人民与江山耦合关系的深远战略考量。
五、 新征程向度
伟大政党历史性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能动性指引伟大实践。“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我们应乘势而上,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引领和能动作用,以期在唯物史观下“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新高潮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高标准、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页。要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先进理论”,作为“先进战士”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应为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新高潮,一方面要扩充和丰富新征程美好生活的多维内涵。在已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而发生微妙变化。美好生活不仅体现为“吃饱穿暖”的物质文化富足,更体现为全球化时代丰裕优雅的物质文化生活、风清气正且可参与的政治生活、活力向上且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宜居乐业的生态环境生活。面对美好生活形态的渐变,我们党要善于在与人民群众的换位思考中改善民生福祉、优化政策取向,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和加快新征程美好生活的落地速度。在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释放伟大建党精神的能动效应,加快美好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落地见效,切实让人民享受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巨大红利。
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新高潮,还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新征程中党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自我革命勇气,敢于抓铁有痕、滚石上山,在克服体制机制痼疾中推动美好生活在全体人民中的高度覆盖。我们应遵循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循序推进的节奏步伐,以更大的政治勇气解决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实质性地享受到共同富裕的红利。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前进新动能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我们应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动效应及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动能。
当前,我们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的特殊节点,亟须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指引下不断把现代化事业推向新进程。第一,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指引下,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进入百万亿人民币的巨大量级,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7%以上,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具备了现代化国家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蝶变”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空间。但也应客观看到,科技创新、自然资源、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国家的外部竞争,正在形成明显的约束挤压。新发展阶段机遇千载难逢而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党要做到坚守理想和担当使命就必须也必然跨过的坎。第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协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把绿色发展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好国内、国际开放格局,理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第三,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减少流通成本,既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既要逆周期调节,也要跨周期调控,努力在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对外竞合新优势、新空间。
总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能动指引下,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223页。。
(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进的实践新境界
我们党越是长期执政,就越不能失去理想梦想,就越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正确道路。这关涉到伟大建党精神的道路指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而不叫别的什么党,就是因为有其政党的内在规定性,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过去100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多年奮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和行驶航标。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具有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意义,而且具有影响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世界价值。尽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充斥着这个世界,也似乎正在成为影响人类未来前途的变奏曲,但变与不变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法,“变”的只是外在形势,“不变”的却是深嵌其中的内核,人类必将走向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和趋势。
在新征程中,我们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心,不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动荡变革期更好地发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这个信心信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3页。。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决不会辜负社会主义,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鼓舞下,我们一定能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实迈进。
(四)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新自觉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党内国内具有重大价值,而且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在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中国变得更好,而且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团结带领人民努力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未来、为文明谋进步,不断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向新高度。
第一,在偉大建党精神指引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基于全球命运与共的战略高度,积极完善全球伙伴协作机制,倡导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新型国际关系打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努力在协商对话框架下化解矛盾、消弭冲突。第二,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基于安全格局来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是一个安全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是游离于世界安全网络之外的世外桃源,“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2页。,携手推动各国普遍安全与共同发展。第三,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积极推动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后危机时代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影响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深层矛盾,努力建设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四,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基于文明互鉴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纽带。同时,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遵守《巴黎协定》的全球气候治理共识,积极推动全球走绿色低碳的永续发展之路。
总之,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努力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行动自觉。这种自觉,也同时昭示着伟大建党精神的世界意义维度。
The Narra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CPC 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New Journey
LIU Shun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he birth, scientific conciseness, and solemn proposal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CPC are by no means programmatically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s, but embedded with self-consistent narrative logic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pecif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pirits value narrative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Party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related narrative evolves from the century-old practices of revolution, re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oblem narrative is embodied in the fact that the Party has been moving forward in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basic contradictions and main contradiction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main body narrative is that it inspires the Party to rely on the masses as the main body of history to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Party should adher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ake advantage of the ideologically active role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and thus achieve great success in the new journey.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CPC;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PC; the new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