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海外传播研究与展望

2021-08-27朱沈妍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文化传播昆曲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播。本文对昆曲的海外传播进行梳理,整理昆曲的海外传播研究的总体情况,探讨昆曲的海外传播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海外传播;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古典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文化与艺术向来都是属于全世界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将文学、戏剧和表演等融为一体,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广受欢迎,长久以来都被人们称为“百戏之祖”。昆曲的魅力没有时间的束缚,也没有地域的间隔。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在近年备受关注。

至今,苏州已经举办了7届昆曲艺术节,旨在保存和发展昆曲,增进世界各国昆曲爱好者的沟通交流[1]。

近年来,学术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昆曲的海外传播展开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昆曲”和“海外传播”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进行查找,各类期刊和硕博论文数据之中总共有11篇相关论文,其中硕士论文4篇,期刊论文7篇,时间的跨度为2010年5月至2020年4月。以“昆曲”和“海外传播”为全文关键词在总库进行查找,查找的数目比较多,笔者将搜索结果进行梳理,梳理出相关论文42篇,笔者将对关于昆曲的海外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昆曲中五个角色的等效声级(Leq)、声压级(SPL)和基频(F0)分别是男女青年、男青年。他们的音高范围类似于一些西方歌剧演员(分别是中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中音)。文章对不同的任务、条件(舞台演讲、唱歌、阅读歌词)、歌手和角色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检查,发现对所有歌手来说,舞台演讲和歌唱的Leq都显著高于会话演讲。不同任务和不同歌手的Leq在角色间的差异大于角色内的差异。对于大多数角色而言,无论是歌唱角色还是舞台演讲角色,声压的时域变化都是不同的。在演唱中,声压分布较舞台演讲集中,声压随时间的变化较小。在性别和年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清代乾嘉以来,浙江的宁波、金华、温州等地出现了昆曲的三个地方变奏曲,并在农村流行起来,它们是在用干草搭建的临时舞台上进行表演,故称“草昆”。宁波昆曲已经消失,而其他两个分支仍然存在。差异可以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来理解,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从民国初年就开始学习昆曲,他对歌词和对白的意义的关注,特别是他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对昆曲进行改革的努力,显然偏离了昆曲的既定美学,但无论是艺术家本人还是后来的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努力中隐藏的问题。

1 昆曲的海外传播研究概述

关于昆曲的海外传播,笔者认为首先要清楚本研究的概念。论题中的“昆曲”指的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2]。

而论题中的“传播”是指在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之间,采取某些媒介和途径实施的信息传递行动。一个国家的传播能力是衡量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海外传播”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将国外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传播给民众,可以归纳为由外向内。其二是将国内的各方面信息传递到国际社会,可以归纳为由内向外。

综合来看“昆曲的海外传播”指的是将昆曲这一中国优秀的文化瑰宝的音乐、文本、舞台艺术等方面由内向外进行传达,以起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中国文化自信、增加国家的软实力的效果。18世纪,朝鲜的一些士大夫就已经阅读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3],可见中国传统戏曲已有了海外传播的历史。我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特色,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极具特色和魅力,在展现民族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通过对昆曲海外传播的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查阅到关于研究昆曲的海外传播的博士论文。而通过对时间跨度的整理可以发现,2010年发布了第一篇硕士学业论文,第二篇硕士学业论文就到了2012年,接下来在2016年迎来了一个研究的风潮,学术期刊和硕士论文共发表了4篇,2017和2018年分别发布了一篇学术论文,2019年发布了两篇学术论文,到目前为止最后一篇学术论文是在2020年4月发布的。

由此可见,我国对昆曲的海外传播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可以看出从中国的政府到学术界,都对昆曲的海外传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在海外传播中展现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民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至世界的美好愿望终会实现。

2 對昆曲的海外传播已有研究的分类描述

根据笔者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关于昆曲的海外传播的学术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对昆曲特定剧目的研究;第二,对昆曲专著的研究;第三,对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梳理研究;第四,从其他角度分析昆曲的传播。其中对于昆曲特定剧目的研究的篇数最多,有硕士学位论文3篇,最有意义的是王臻青的《“良辰美景”闪耀伦敦舞台——新编<牡丹亭>片段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交流》、张一方的《昆曲<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彭莹的《析昆剧<十五贯>的海外传播》。其他方面文献较少,关于昆曲的专著研究有万书亮和李窦逗联合发表的期刊论文《历史梳理、传承创新与海外传播——<中国昆曲艺术>的学术价值》。关于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梳理研究有期刊论文两篇,分别是谢柏梁、赵建新、吴新苗等作者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和唐振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七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座谈会综述》。关于其他角度分析昆曲的传播有徐冉的硕士学业论文《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2000—2005年是中国戏曲在全球迅速传播的五年,也使当代社会具有了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文中作者们对《牡丹亭》海外传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阐述,对舞美、剧本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杨樨的《<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中,她着眼于《牡丹亭》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时对舞台进行的本地化和适应性改造,研究对比了《牡丹亭》在海外演出的多个版本,阐述了适应本土文化需要而展现不同舞台特点和古今交融的艺术风格,也阐释了海外传播的意义[4]。李琦的《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策略初探》则重点研究传统戏曲推动在海外传播的策略,作者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研究案例,对其传播方式、传播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和改善的意见[5]。段仁婷的《<牡丹亭>海外传播研究——以英美日韩为例》比较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比较了在英美文化系统下文本的翻译和传播状况的异同,并且梳理了日本、朝鲜等相邻国家的研究学者关于《牡丹亭》的研究成果,在比较分析之中对这部戏曲的海外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6]。《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剧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它反映了中国昆曲的复兴。我们发现,《牡丹亭》青年版在审视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确立了新的学术地位,它注重商业成功,注重社会效益,既具有本土的地位,又具有国际的影响,同时又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标准融为一体,为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王臻青的《“良辰美景”闪耀伦敦舞台——新编<牡丹亭>片段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交流》则主要研究了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4月初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演出的《牡丹亭》的片段,以小而精巧的戏剧结构反映汤显祖作品恢宏诗化的大意象。

3 对昆曲的海外传播的展望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适应当今国际社会交流融合发展的大背景,配合科技、经济“走出去”而提出的重大战略。“走出去”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着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发展路径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大的国家战略之中,传统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文名的瑰宝,能够顺利在海外传播自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以昆曲为例,它的海外传播就可以体现这一国家战略,《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历史上具有文学价值和魅力的经典戏剧,它在戏曲海外传播历史上的先锋作用也满足了中国民族文化传扬的需要。

通过对上述论文的研究梳理,笔者也发现昆曲的海外传播还存在一些空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研究方面分析,存在对历史梳理的不足、研究的篇数比较少、研究的节点也比较空缺等问题。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巡演,在美国西海岸第一站的演出就受到美国观众的热捧,随后在罗桑吉、旧金山等地的演出一路受到好评和追捧。时隔两年之后,这个版本又接连在英国、希腊等地演出,用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量海外观众。而关于其更多的是对传播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很少有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的,研究方向比较单一。第二,从音乐角度的分析,昆曲的海外传播的形态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比较明显。在受众方面,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差异是长期影响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的障碍,而在西方进行公演的时候演出场所也多是高端的场合,吸引了外来的成功精英人士,这也意味着昆曲在海外传播“去领域化”的过程中,若是彻底脱离传统,就会失去更多的文化认同。

坚守传统和适应本文文化始终是戏曲海外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了解本土文化、不懂得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在海外传播的时候就常常会“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很容易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舞台中,而无法让中国文化感染和影响更多观众。从已有的实例来看,西方观众的审美习惯与中国传统昆曲的舞台布置和程式的要求并不能很好的结合,昆曲以及传统戏曲只能在海外进行一次性演出,无法获得长期的文化认同,西方学者习惯从西方戏剧的角度出发对昆曲进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分析出昆曲相对于西方戏剧的优点,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曲在西方进行文化传扬。由此可见,即使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民族的音乐会走向世界,但其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理解也不同,因此,需要长时间累积以及不断地改善方式才能达到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而对于昆曲如何进行海外传播还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昆曲中最让人深刻的是《白罗衫》,它被称为“中国戏曲中的《哈姆雷特》”,《白罗衫》原为明代匿名者所写的一个传说,它是根据小说《警告世界·苏志贤罗山在河》改编的(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讲述的是在戏曲表演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孙云的故事。自唐代以来,白罗衫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并被各种戏曲改编成剧本。其中,昆曲版《白罗衫》处理主人公在法律和人际关系面前的困境时表现了人性的矛盾,强化了主题的悲剧意蕴,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4 结语

关于研究昆曲海外传播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力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出海”对于我国的外交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鼓励国内的戏曲团队“走出去”、到海外演出和交流,甚至安排在一些国事的访谈活动之中,也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彰显我国的国际地位,还能在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碰撞之中,进一步增进两国之间的认识、理解和认同,这种效果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笔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中国传统戏曲中对外交流的发展作出贡献,并提高我国文化出口、国际发行的能力。

同时,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其他文化在海外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文化多元交流的今天,讓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去”,对于让世界聆听中国、读懂中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在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创新海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得更远,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参考文献:

[1] 唐振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七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座谈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6(04):42-44.

[2] 万书亮,李窦逗.历史梳理、传承创新与海外传播——《中国昆曲艺术》的学术价值[J].文艺争鸣,2020(04):192-194.

[3] 张一方.昆曲《牡丹亭》的海外传播[J].当代音乐,2017(17):46-48.

[4] 杨樨.《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李琦.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策略初探[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6] 段仁婷.《牡丹亭》海外传播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朱沈妍(1998—),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文化传播昆曲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