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校园到“智慧育人”
2021-08-27黄建林
黄建林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正在重塑整个教育生态。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规划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在智慧环境、智慧资源、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方面创新教育治理思路。可以说,这是一场教育教学管理、育人模式的深度变革,有助于破解传统的管理体制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2012年创校初成为“江苏省百所数字校园试点学校”,到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经历了从网络校园到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阶段。学校的智慧校园突破传统意义上“学校”的边界,通过终端智能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可视化、育人全员化,真正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智慧共育”。
● 深化顶层设计,构筑“智慧大脑”
1.发展聚力
构筑学校的“智慧大脑”,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的谋划、系统的实施。学校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升育人品质。在整体架构上,以基础设施层、数据平台层和服务门户层为重点,建设遵循安全性、易用性、兼容性原则。建设路径以软硬件信息建设为基础,构建完善的智慧基础服务设施,深化场景应用。智慧校园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地涌现,智慧校园建设应该在动态中有序推进、不断完善、持续投入。
2.精准施力
學校智慧校园建设遵循国家《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标准,涵盖智慧教学环境创设、智慧教学资源管理、智慧校园管理服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如上页图所示。
抓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持。学校先后采购了人脸识别门禁、智能考勤机、智能无线等智能硬件,通过网络通信对智能感应设备进行科学配置,确保数据能够精准采集、高效流通。数据平台即支撑智慧校园的核心层,包括统一接口、支撑平台、数据交换、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通过云计算协同分工,处理搜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确保各子系统内合理运用数据决策,它相当于学校的“智慧大脑”。应用服务层的应用端注重系统安全性、便捷性和可扩展性,集成丰富的应用插件,所有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行严格的层级管理,赋予相关权限,保证运行安全。
3.共建助力
智慧校园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应破除“一次性”投资的思维定式,通过多元渠道深化场景应用,拓展“平台+应用”模式,重视来自教育教学管理一线的实际应用需求并不断更新,才能增强智慧校园的活力。在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我们一路探索,汇聚来自各方面的研究经验、力量,在共建的过程中形成助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学校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智慧教育实验学校”;2019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阿里巴巴钉钉未来校园示范学校”。
● 深度场景应用,推进“智慧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是学校治理模式的一种生态重构。学校通过创设智能的信息化环境,将日常教学场景、OA校园办公、后勤服务管理、家校智慧共育等有机融合,在基于日常的场景应用中,从传统管理升级到智慧管理。
1.智慧教学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与学,智慧校园的建设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其中,数字资源建设是基础,智慧教学应用是途径,师生素养发展是目标。教师利用学校云平台,实现学情检测、在线备课、跟踪反馈、课后答疑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通过推进智慧课堂的研究,实施以协作、创新、自主、个性为特征的智慧学习。充分利用交互式教学、自动录播、智能感应的智慧教室,实现了日常教研活动的“备课组打磨—常态化录播—教研组评议—个性化修改”示范课引领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更新、充实的校本资源库为师生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智慧研修
学校把教学、科研融入智慧校园的创建过程中,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探索。所承担的江苏省第十二期教研课题“支持智慧课堂的教学云平台建设研究”、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数字化实验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无锡市规划课题“基于‘E学习平台的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等课题陆续顺利结题。2020年6月,学校“小学STEAM教育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深化了学校教师对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理解,提高了学科融合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实践运用。
3.智慧办公
学校将日常应用都整合到钉钉云平台中,在教师个人“工作台”上,根据需要定制了不同模块的日常办公应用,如公告、家校通知、云上党建、校园宝、云盘、OA审批、考勤、日程等,涵盖校务管理、人事管理、公文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方面。消息传递可用短信、Ding消息、电话等不同方式,已读或者未读一目了然。
4.智慧服务
校园服务质量最能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智慧校园以服务师生、家长为宗旨,大数据处理技术让硬件变得更有“智慧”,智能硬件实现物物相连,让服务无处不在。例如,“智慧校园”中的“后勤报修”板块,从发现故障到提出申请再到审批完成并落实报修,闭环管理,落实每一位责任人的职责权限,同时对维修进程一目了然,规范了后勤服务工作流程。后台大数据汇总,清晰地显示出故障点、故障率、处置时间等信息,提升了管理效能。又如,学校每天通过人脸识别、精准定位技术进行打卡考勤,每天、每月形成智能报表,方便管理者第一时间掌握出勤情况。再如,物品领用管理细化为物品申购、快餐申报、用章申请、文印申请、用车申请、奖品申请等,规范了后勤管理,提升了服务效益。如家长要到校参加活动,用“魔点访客”进行预约,进校即通知到相关教师,便捷、安全、高效。
● 深耕智能数据,实现“智慧育人”
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是为了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重中之重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教师教学与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未来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如何探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变革评价方式,从学科育人到“智慧育人”,是智慧校园走入深层应用要思考的话题。
1.智慧学习方式变革
传统的学习,停留在单一、单向的信息“传递—获取”的方式上,很难从根本上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在智慧化的学习环境中,各种资源相互连接且获取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团队协作,在不断地质疑与思考中,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创造能力。基于“学习共同体”而构建的在线“学习场域”,有助于开展项目化、个性化的深度学习。从“数字资源”向“大数据”“可视化”转变,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挖掘,从智能大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痛点,让学习真正发生。
2.学生评价方式变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定性、定量的分数或者等级来标志,不能动态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学校智慧校园“一生一碼”的实践应用,将班级教师评分变成全校师生共评,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日常行为规范、比赛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班级群中“班级圈”的应用可以记录班级生活点滴,如优秀作品、比赛瞬间、才艺分享、生活舞台等,是一本随时可以点击的立体综合的成长数字手册;而“校友会”功能则把班级群永久保留,每位学生的“成长大数据”可伴随一生。
3.“三位一体”智慧共育
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实现“智慧共育”。201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授予“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学校”称号。借助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实施智慧心育,相当于把“心理教育专家”请进了每一个家庭。通过智慧云平台,家长和教师及时交流育人心得、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就是将国家信息化战略落地的过程,它将创新创造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重要抓手。学校管理层要以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为视角,从智能环境、创新制度、文化创造等方面加以保障;要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信息技术,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加强应用服务,从智慧教学到智慧育人,以期实现管理效能进阶、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养跃迁、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