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视角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策略思考
2021-08-27肖来付
摘 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主力军,但目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与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相匹配的现象。从供给侧角度看,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精准办学,精准招生、协同育人,提质扩容、精准就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同时,职业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养老服务职业尊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氛围。
关键词:供给侧 职业教育 养老服务人才
一、引言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人口结构变老将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时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并强调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2.54亿,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在国外,养老服务业是在“先富后老”的基础上发展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比较成熟和规范,培养模式各具特色。美国注重学历教育,澳大利亚重视服务人员专业程度和个性化方面的培养;日本则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来确保人才的培养。在国内,2014年民政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随即,各大职业院校开始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二、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1999年,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2000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会成立。2030年,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少年人口。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亿并长期保持这一规模,每3个人中将有1个老人。[1]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近两成。[2]按照护理员与老人1:3的养护比计算,仅护理服务的岗位需求将需要1300万人。早在1993年民政部就提出了“养老服务”概念,2005年明确“养老服务”为产业业态,2013年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涵盖多领域、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业发展。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表述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2018年,取消养老机构审批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2019年,建立国家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我国老年人口不仅世界最多,而且也是老的最快的国家。谁来养老、如何养老、在哪里养老,将是老龄化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养老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养老服务人才是指为老年人直接或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指养老事业和养老行业中从业的管理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养老技能人才。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养老服务人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医药卫生类毕业生41.8万人,公共服务和管理类毕业生4.4万人。在护理养老服务和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医学营养、临床医学等专业方面共新增了10家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并建设了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教育老年服务和管理专业的教学数据库。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在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已有20年的历史。2018年,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2019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增补智能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
目前,我国对养老服务专业资质人才的培养以职业教育为主,主要培养服务于一线的从业者。当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中高职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方向)和社区康复(老年康复方向)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和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就职业教育而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出既懂基础护理技能,又懂老年人心理、身理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4年《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養规模,随即,各地支持中高职等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职业院校纷纷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成了近年来新兴的专业,但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依旧存在着供需失衡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2015年全国共有86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2018年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两倍多,达到186所。[3]虽然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迅速增加,但是招生情况却不甚理想。例如2019年福建省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招生呈现出两重天:有的专业录取线超过本科线,有的线上生源无人报考,其中,该校“家政服务管理”文史类录取线为478分(超过福建省文史类本二线14分),然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却面临着“线上无生源”的尴尬境地。仅仅与“家政服务管理”差了两个字,呈现完全不同局面,而实际上,从招生介绍看,该校家政专业毕业生今后将主要从事家政教育和培训、儿童早教、家庭教育指导、消费者指导、家庭保健护理、家庭私人助理、家政传媒、涉外家政服务、儿童托管、家庭服务公司管理、以及养老院管理等工作。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然而,与我国现有10340所中职、1423所高职业院校数量相较,[4]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所占比例依旧很小。现实情况是学校热考生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虽叫好却不叫座。类似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线上无生源”的招生窘境却并非个例,有的院校尽管有学生报考,但个位数的招生规模很难成班,个别院校因为招生不理想和学科结构调整等因素,已停止招生或者停办了专业,即使是在北京,每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也不到300人,[3]与当前庞大的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比,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养老服务业,不论是老龄事业管理人才、养老机构经营人才,还是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都与当前的旺盛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面临着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断层”与旺盛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壕沟”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2019年末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园专场招聘会上,参会的养老机构或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超过了该校当年老年服务与管理毕业生的数量。实际上,1994年厦门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城市。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3%左右。[5]然而,整个福建地区却仅有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厦门医学院)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据厦门市技能鉴定中心数据,2014-2017年,厦门市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者仅1310人,作为闽西南地区重要区域中心,厦门当地养老机构和企业用人需求旺盛。然而,厦门高校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仅有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和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每年毕业生不到200,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区域养老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原因
尽管职业院校已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一边是就业好另一边却又招生难,供需失衡的问题折射出社会养老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现实。养老服务专业为何不受考生和家长青睐?
1.毕业生待遇偏低,职业尊重感不强。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业尽管发展较快,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但养老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机构仅局限于让老人吃饱睡好的“保姆式”照料,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不上的尴尬境地。另外,养老服务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短时期内很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高的薪水,甚至有时工资还比不上医院的护工和家政公司的保姆。加上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养老服务专业和养老服务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养老服务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得到有效承认。人们容易把养老服务的工作简单地等同于伺候老人,家长认为伺候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没地位没面子,不受人尊重,职业尊重感不强,没有什么职业发展前途。例如,养老护理员与护士学习的技能、工作内容都很相似,但是,社会大众往往觉得护士的工作更加体面,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同样在服务行业从业的空姐,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只不过是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
2.培养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师资。当前养老服务人才招生窘境也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招生策略、专业建设等因素有关。当前职业院校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这使得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老年学基本理论,没有扎实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许多相关的课程只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比如请教育学教师讲老年教育,请医生讲老年康复保健,请厨师讲老年营养与膳食……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师资成了一个“大拼盘”,容易使老年服务与管理失去专业独特的视角与优势。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一对年轻夫妇照顾多位老人将成为常态。老年照护师已进入当前国家首批“1+X”技能证书试点,然而,养老服务业并不只是老年照护工作,养老机构和有老人的家庭更希望他们能提供全方位甚至个性化服务,例如老年教育、健康管理、营养膳食、康复保健、养老理财等,这并非易事,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培训速成,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老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
3.岗位要求较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养老服务业是集多层次、多领域为一体的服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管理、心理疏导、精神文化、酒店管理、休闲和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养老服务既需要爱心、热心、耐心,更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这就决定了养老服务专业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多,是融多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养老服务行业既需要在一线服务的技术技能型养老护理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小问题,却时刻体现着大学问,从日常的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延伸到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都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综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满足老龄人口的多元化需求。近年养老行業人才招聘会上,迅速发展的养老服务行业对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愿望更加强烈。例如作为全国最适合养老的城市,随着老人养老需求的升级,近三年来,厦门及周边区域的养老企业和机构等用人单位,对健康管理、客服专员、养老管家、养老社工、项目运营助理、文案策划、社区养老项目运营、养老市场开发专员等岗位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岗位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广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许多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提升专业能力上,忽略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果说专业的一线护理人员是百里挑一,那么,具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像是大海捞针,这使得用人单位招聘中往往很难招到能够与需求岗位相匹配的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失衡现状。
四、供给侧视角下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以跑步姿态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升级版,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蓬勃发展的养老服务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依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既有利于促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可谓是一举两得。对此,作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养老事业需求,在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产学研用相结合,精准办学、精准招生、精准育人、精准就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同时,职业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养老服务职业尊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氛围。本文将主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当前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服务需求,精准办学
地方职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动对接区域养老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办学,衔接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联动机制;以学校的优势或者特色专业为核心,整合或新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事业相关专业,例如厦门作为全国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高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建设老年教育、健康管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既契合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求,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群。[6]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对接区域养老服务业对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对需求,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面向海西地区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于2015年正式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都100%完成招生计划。
(二)拓宽生源,精准招生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为了支持养老服务、托育托幼等社会服务事业发展,2019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增补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及应用、智能养老服务、幼儿保育、社会工作等专业。对此,各地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高职考试招生办法,采取“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职业院校进行护理、康复治疗等老年服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积极调整招生思路,增加老年服务与管理招生计划,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招生渠道,吸引中职学生报考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首届30人增加到近年的100人,且历年学生报到率都在92%以上。另外,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拓宽生源,充分利用国家高职教育扩招政策,2019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招收了100名退役军人学员。
职业院校应拓宽生源渠道,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地区限制,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例如:充分利用当前国家高职扩招的政策,结合学校自身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优势资源,针对不同生源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吸引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开展“3+4”(中職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同时,可以通过学费减免、提供助学金等方法增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吸引力。政府可以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及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给予学习补贴或入职补贴,在具体的实践中,厦门通过奖励、补助等方式,扩大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对职业院校定向培养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补助,对引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则由市财政给予奖励补助。
(三)加强劳动教育,塑造职业尊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龄事业产业早已是过去所谓的敬老院,不再是干脏活和累活,养老服务更强调职业素养、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养老服务人才应该是了解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熟悉国家养老产业政策法规,掌握健康促进、老年项目设计开发、老年教育、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懂专业、会管理、能经营、善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并非普通护工和保姆所能胜任的。
因此,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要加强宣传,加强劳动教育,改变世俗观念的偏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塑造养老服务业职业尊严和社会价值;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资格认证、提高待遇、从业规范、职称评定、评估管理等方面入手,运用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业的就业吸引力,才能破解“老人需求热从业人员冷”的窘境。同时,针对养老服务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和就业岗位类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精准就业,为有目标、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四)区域合作,协同育人
整合行业资源,共建共享养老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多地协同合作,发挥行业规模优势和组合效应,建立行业间职业教育沟通交流机制,构建院校-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例如:闽西南可以组建包括社区养老机构、职业院校、养老行业、养老企业、养老公益组织等养老事业相关利益方在内的区域养老服务职教联盟,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有序发展,构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一体化养老人才培养模式。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上,闽西南地区职业院校可以抓住闽台教育合作交流先行区的政策优势,通过当前已经较为成熟的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台合作开办养老服务专业,共同培养区域亟需的养老服务人才。[7]
在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健康理念下,当前正大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职业教育更要呼应养老服务业最新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医养护结合型复合式养老服务人才。为此,2019年国家特意建立了由民政部牵头,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卫健委、医保局等21个中央单位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可见,如果没有一个充分协调的工作机制,可能会降低养老事业效率。因此,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涉及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老年产业将爆发[EB/OL].(2016-11-14)[2020-10-20].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16/177571.html.
[2]王亦君.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近两成[N].中国青年报,2016-10-10(04).
[3]赵喜斌.养老护理员需求1300万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N].北京晚报,2018-7-9.
[4]蒲晓磊.王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歧视仍存修法能否改变现状[N].法制日报,2019-08-13.
[5]厦门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EB/OL].(2018-12-7)[2020-10-20].http://www.xm.gov.cn/zwgk/flfg/sfwj/201812/t20181219_2191290.htm.
[6]肖来付.地方院校服务于区域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1).
[7]肖来付.区域合作视角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8(01).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厦门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38。〕
(肖来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育与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