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关系视角下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形成机制
2021-08-27梁婷婷徐辛
梁婷婷 徐辛
摘要: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停课不停学”的相关政策文件,全国各级学校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本研究以三位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权力关系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试图探究在线教学师生互动形成机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发现,线上教学因互动环境发生了变化,互动过程表现出了异化、错位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师生互动错位和不同步、互动较为表层化等。
关键词:在线教学;师生互动;互动权力关系;互动错位;互动变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4-0092-05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学校使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我国各级学校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有序的线上教学。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线上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展现了新的特点,向教师、学生和家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开展得究竟如何?这种互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两个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三位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做质性编码,并基于权力关系理论对线上教学中形成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解释。
● 权力关系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权力问题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福柯认为:权力在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无方向性的和具体的现象,也不是被某些人有意识地用来压制他人的策略。权力呈现为“人们赋予复杂的社会策略性社会境遇的一个名称”。福柯所认为的权力不一定只发生在上下级等关系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权力关系普遍地、网格状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师生互动中的权力实践有以下重要途径:一是规范化或齐常化;二是可视性,而可视性得以落实的机制为考试与评估;三是惩戒与奖励。值得一提的是,“可视性”是教师权力实践于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与课堂就是这一权力实践最经典的场所之一。具体表现为,学校班级课堂的严格布置设计、上下课时间,每日作息的精确控制、成文的学生规章制度、隐性的校园班级文化与社会关系,或者日常的随堂测验、期末的考试评价、毕业的档案评价等,教师运用这些权力将学生拉入“可视”的界限之内,以便于管理控制。
● 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新特质
基于权力关系理论的解释,以及通过对三位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笔者发现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新的特质。
1.线上教学阻碍教师继续维持课堂管理的权力
从互动环境来看,学生学习空间的封闭性逐渐增强,每位学生均在家独立学习课程,与教师共同在线上进行教学互动,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的认知程度是模糊的,管理权力也只能通过线上的文字或语音交流来传递,“可视性”降低,管理权力逐渐变弱。此外,班级学习的氛围也会影响到教师课堂管理权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学习氛围感较差的班级,教师会试图增强自己的课堂管理权力,多多增加一些教学互动之外的“互动”,但这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心理,而学习氛围感较好的班级,教师更容易实施自己的课堂管理权力,师生的互动是深层次的、逐步推进的。
从互动主体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均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管理权力的大小,一般来说,自主性强、受家长关注度高的学生,教师更容易实施自己的课堂管理权力,进而影响在线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学生更容易在可视性权力的监督之下表现良好。总的来说,教师试图继续维持传统课堂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却受到了诸多限制。
2.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是一种变异的互动
首先,由于互动环境的变化,课堂管理权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冠疫情期间,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感觉自己仍然受到教师权力控制,但却没有了进行自我监控的自我意识。基于学校教育目标与现实,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他们仍然无法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无法决定自己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顺序。这种外在权力制约下的自主意识缺失逐渐转变成了不愿意积极参与互动的局面。而教师、学校这一方却认为他们的权力控制变弱了,所以不得不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去“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这使得师生之间在线课堂互动的质量并不高。这是一种变异的互动。
其次,由于互动媒介的变化、场景技术的变革,互动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互动的即时性、稳定性、交互性的特征也会影响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本质。互动媒介带来的互动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线上的互动媒介为所有学生创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通道,更加公共的场景使不同“群体”成员更具有追求平等的学习权利的意识,因为之前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权力是不对等的,在这种远距离模式下,过去受到权利限制的一部分学生会极力地想要摆脱这种控制,还有一些不敢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发言,表现自我,大学生群體可能会更加拥有这种追求权利平等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资源的现实条件,以及师生的原有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在线教学互动媒介以异步的、文字的呈现方式为主,及时感不强,交互性差,师生的互动都是错位的,在同一时空背景下的教学互动在线上似乎是很难“实现”的。异步是一种“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的远距离教学行为,这使得师生的互动体验感降低。
● 形成在线教学师生互动机制的要素分析
1.互动环境
互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互动的进行。相比于传统的发生在教室中的互动,线上教学课堂中的互动发生在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的结合空间。在讨论环境特点时,可以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考虑。从物理环境的角度来说,线上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处于分离状态,但同时网络技术又打破了这种时空的分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与教师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异步”的问题。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更加开放。这种开放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放松,“更敢在评论区向老师提问”;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需要通过互动来确定学生的“在场”,最终使得互动的功能下移。
2.互动媒介
在线上教学的互动中,媒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的即时性、稳定性和交互性作用尤为重要。即时性的平台会促进互动的发生,这种互动即使是异步的,互动的效果也未必不好。正如一位被访者提到的,“这种课后互动的效果很好,之前都没有给学生一对一讲得这么详细”。互动媒介的稳定性影响教师的课堂互动频率。一部分教师因为设备卡顿而关闭学生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这种做法可以保证课堂的稳定进行,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应被阻碍。互动媒介的交互性影响互动中师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可以通过发文字向教师提出问题,而单纯的文字形式会降低交互性,且学生在教师的解答中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时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
3.互动过程
从互动过程来看,由于线上互动环境的独特性和互动媒介的支持,互动的过程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互动的发生从互动动机开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动机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和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提问开小差的学生以集中学生注意力;针对某个开放性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加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线上教学中,由于教学情境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教师发起的互动往往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检验学生是否在听课。这就导致了“互动功能下移”。互动的内容也往往停留在较浅的知识层面,缺少情感上的互动。同时,教师对学生是否学会的情感和心理情况难以掌握,导致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停留在浅层的知识领域,对学生缺少温暖的人文关怀,使学生难以充分获得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从互动形式上看,线上课堂互动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集体性问题,全班学生在评论区回答。除此之外,教师还会点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向教师发出的互动一般来说以评论区文字发问为主,教师一一对应地给予回复。从互动的频率上来说,不同的科目和授课内容对互动的需求不同,互动发生的频率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在学生集体学习氛围感强、设配稳定、上课时间宽裕的情况下,教师更愿意发起互动。对线上授课适应性更好的教师也会表现出互动的高频性。相反,适应性差的教师往往倾注更多的精力在讲授课程内容上,完成最低标准成为这类教师的教学目标。
从互动关系上来看,绝大多数的互动是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空间的局限以及缺乏教师的引导在实际实施中受到阻碍。从互动效果上看,根据不同的互动目的,互动要达到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值得关注的是,线上教学将上课和下课、上学和放学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在评判互动的效果时,要整体看待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课上、课后条件,合理安排交流互动。从互动反馈上说,线上教学呈现出明显的不即时的特点。例如,当学生从教师的回答中产生新的问题时,很难直接与教师交流,通过打字或打开麦克风进行互动后,这种“交流的冲动”可能已经被冲淡。
4.互动的主体——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课堂互动的设计者和主导者。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的能力在线上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对线上教学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能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为师生互动留有足够的空间。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体现在教师教学自主性以及教学的投入程度上。具有强烈自主性的教师愿意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有计划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上的任务。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态度和适应性对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般来说,有良好适应性的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态度也会相应地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教师是以“看戏”的态度面对“停课不停学”政策和线上教学,那么教师对教育的新形势就不能进行主动性的变革。除此之外,线上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重要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学生的期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减弱,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能及时知晓,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不及从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随之降低。
同时,基于之前线下教学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也会影响互动的进行。威望较高的教师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不用花费很大的功夫,更愿意拿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5.互动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线上教学的另一个主体。学生自身素养的高低影响线上学习的心态,素养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比较配合教师,创造出良好的上课氛围,给教师良好的上课体验。如果让教师将精力放在维持纪律上,课堂的教学和互动效果会大打折扣。线上教学缺少了集体的学习氛围,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感。
6.线上学习的监管者——家长
学习上课的阵地从学校转移到家中,家长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监督学生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学校中面对大致相同的师资条件,但是回到家中,每个家庭的文化资本不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学生在家的学习效果。家长的育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长时间与家长和睦相处。
● 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机制
通过对研究资料的编码关系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了线上教學互动机制图(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线上教学互动模式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空间的变化。师生互动不仅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如班级的社会关系、学习氛围等;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在时空的分离,师生直接的权力关系是弱化的、断裂的,线上教学的权力关系大部分只能靠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媒介去保持;此外,线上教学互动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也导致了线上教学互动过程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师生互动错位不同步,互动较为表层化、形式化等;线上教学的互动不仅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关注;教师本人所具有的在线教学专业能力会最终影响到其对线上教学的态度、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期望等,此外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参与感、自身素养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互动过程中的互动动机、互动内容、互动效果等。正是上述各类要素的协同综合作用,才导致了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机制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相比,有了新的作用影响方式与机制链条。
福柯认为空间是权力和知识话语转化为实际权力关系的关键,空间是权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学空间发生变化直接导致师生之间权力关系的弱化,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下降。有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师生关系的教育伦理在社会现实面前发生了突变:教师在知识方面的绝对权威受到来自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属群中学说的严峻挑战”。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海量的学习资源使其可以脱离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教师原来由知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权力优势也进一步解体。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研究的趋势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本研究在研究期间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了线下的傳统课堂教学,所以缺少相关真实的在线课堂观察研究,仅以对教师访谈的内容作为主要的研究分析资料;从抽样来看,被访谈者大多数均为教师,且以高中教师为主,未考虑到学校的层级也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看法;此外,研究主要以教师的视角来进行,学生对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看法并没有接触太多;在收集资料方面,三位教师是否穷尽了所有的研究特质有待考量,且收集到的资料不够丰富饱和。
在各种教育变革纷纷推行的大背景下,线上教学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范围与之前相比可能不再广泛,但是可以继续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领域内研究在线教学的师生互动情况,还可以与传统公立学校教育的师生互动情况展开比较研究。此外,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以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继续探索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特质,也可以比较分析不同层级学校的教师对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态度有何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11-17+21.
[2]吴安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李争一,曲铁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教学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82-87.
[4]王琳,陈康彩.高校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究[J].教育观察,2016,5(02):52-53+137.
[5]屈小爽,赵建海,张大鹏.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20(04):78-84.
[6]赵耀,吴鑫盈,孙悦.疫情防控下在线教学直播授课互动研究[J].软件导刊,2020,19(12):152-156.
[7]张静.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许放明.社会角色互动的错位现象及成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03):79-82.
[9]刘云杉.师生互动中的权力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1):55-57.
[10]郭文革.教育变革的动因:媒介技术影响[J].教育研究,2018,39(04):32-39.
[11]郭文革.媒介技术:一种“长时段”的教育史研究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8(09):3-15.
[12]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5.
[13]李孔文,王嘉毅.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及其教育学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9(03):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