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运用
2021-08-27黄伟
黄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认知的核心不是计算而是记忆。记忆并非简单的存储,而是以突触关联构建起一个神经局域网络。在这一网络中,虽然各类信号之间互不干扰,但是,同一时刻共同参与活动的神经元很容易形成关联的局域网络。这一局域网就是意识当下的记忆事件。之后,只要局域网中任何部分受到触发,记忆事件总是整体性向外发放电波信息。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等种种认知联想。这就是关联思维产生的科学依据。关联是指互相贯连,意为“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在教学活动中,它是学生产生知识迁移的基础,只有思维中有了关联,学生才会将已掌握的原有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效率。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把关联分为模糊关联与精准关联、物理关联与数学关联、感性关联与理性关联。
● 模糊关联与精准关联
模糊关联与精准关联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指知识点之间关联的精准度不同。模糊关联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依稀觉得这个知识点在以前见过,脑海中有印象,模糊关联是精准关联的基础,可以由模糊关联通达精准关联。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唤醒记忆,使精准关联发生,让记忆清晰化,从而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在《认识画图》一课中,教师会讲解画图软件的打开、关闭、最大化、最小化等操作,这些知识点学生在Windows系统中已经接触过,操作方式都是基于窗口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关联,但一开始大多是模糊关联,教师此时需要适当引导,使学生通过回顾、讨论等方法来回忆知识,进行精准关联。再如,在网络知识模块,学生学习了网页浏览,初步知道了超链接的作用,当在四年级WPS演示中再次遇到超链接时,因为原理近似,这时就可以进行关联,明确就是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
● 物理关联与数学关联
物理关联与数学关联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指从物理认知转化到数学知识。物理关联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而感知到的信息所发生的关联,这种认知已深入学生的脑海,比较容易引发关联。而数学关联是指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的一种关联,相对物理关联而言,比较抽象,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由物理关联向数学关联的方向发展,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
例如,在WPS表格的学习中,要讲解表格的行列知识,即表格是由行、列及单元格组成。学生因为对行列知识不太了解,所以会一直搞错。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物理关联,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种情况会用到行列知识呢?同时进行小活动——点名、起立和报告,让学生记住自己坐在第几排第几列,这样别人才能快速找到你,同时明确这就是行列知识。
再如,在3D打印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对物体的加运算及减运算。加运算相对好理解,就是两个物体叠加在一起,而减运算学生不易理解。以制作笔筒为例,在笔筒的底部、筒体设计完成之后,需要设计筒口,由于筒口要与筒底位置大小一样,可使用镜像命令,即复制一个筒底作为筒口,但筒口的要求是开口的,这时就需要运用减运算。到了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用实体进行演示,即一大一小两个圆柱体,如果位置重合,那个大的圆柱体可以减去小的圆柱体,让学生先利用物理经验产生直观的关联,再利用计算机知识转化成数学关联,形成立体几何中的物体相减,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操作。
● 感性关联与理性关联
感性关联与理性关联也构成一对前后奠基的关系,即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沿着“感性→理性”的发展方向产生有效的关联思维,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一般而言,人们在了解和接受一项新事物时,都是从感性认知开始,即对事物亲身体验后,形成一套自身对事物理解的概念,进而深刻认识和了解该事物。学习亦是如此,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知之后,就能快速掌握和理解知识内容。而对于难以产生感性认知的知识内容,则较难形成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动物表演》一课中,主要讲授内容是广播消息、接收消息、接收消息并等待这三条命令。教师可以利用这三条命令来控制作品的创作次序,也可以控制背景及角色的出現顺序。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对这个环节并不了解。这时则可以进行关联,教师可以举例,在日常表演中必须有导演或者主持人,否则节目就要乱套。导演或者主持人发出指令,演员们听到指令,做出对应表演。如果是主持人,那么在Scratch中对应的位置就是角色。如果是导演,他在幕后,那么在Scratch中对应的就应该放在舞台背景中。这样的关联就是一种感性到理性的关联。
再如,在开源硬件的学习中,学生对许多传感器一开始只是从名称上了解其作用,但不知道具体是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测量、传送数据的。例如,超声波传感器是用于测量距离的,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只知道它有反应,不清楚它是如何精确工作的。于是,笔者在编程中把传感器连入到程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的数值在不断变化,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将其进行理性关联,使学生明确传感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 注意的问题
关联是一种人类思考的行为,它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有了关联,学生才会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进行联想等活动。以上的三个关联关系,各自均呈“前—后”奠基的关系,有前才可能有后,但有前不必然有后。也就是说,若是从前到后地发展得不到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完全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如从模糊关联开始但一直模糊下去,或走向了错误的“精准”。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而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上有时会体现得极为明显。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关联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关联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关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都会涉及大量陌生的词汇或概念,使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而通过关联将所学知识巧妙地迁移到学生熟悉的事物中,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