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与互联网诚信环境构建

2021-08-27秦瑜明周晓萌

传媒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媒介

秦瑜明 周晓萌

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构建我国互联网诚信体系的重要环节。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发展变迁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相适应,是新闻媒体及相关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自1991年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订,30年来见证了我国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变迁,也记录了我国几代新闻人的探索与努力。如今,新的媒介技术改变了新闻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信息环境,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问题

我国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新闻职业道德的离散与失范和整体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新闻传播领域的失信行为进一步危害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恶性循环。如今,媒介不仅仅是“人的延伸”,更是构成了人的一部分,新的媒介形态使人类有了“新的身体”。不同技术特征的媒介所具备的传播特征各不相同,媒介使用习惯不同的受众,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时空认知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人类社会的话语建构、社会环境与符号环境也同样受到不同媒介的影响。传统媒体时代所构建的媒介环境对应的是一种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重新洗牌话语权分配提供了技术可能,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完整性和即时性,并创建了一个同步的视听空间。

大众媒体时代的技术特征造就了一种一对多的、权威式的传播模式,对于新闻的理解是静止的,即事件的发展存在一种“唯一真相”,基本上是一种非延续性的真相观。然而,新的媒介技术环境改变了如今新闻生产的机制,传统媒体时代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几乎是新闻的唯一信源,互联网诞生之初这种情况得到了延续,由专业媒体在互联网上设置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情况被颠覆,普通网友、非专业自媒体反向设置的议题成为专业新闻媒体的素材来源之一。如今的新闻生产早已变成了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共存,媒介环境与生态的巨变迫使新闻专业主义与职业道德规范进行重新定位,也重新定义了新闻价值判断中“真相”的含义,瞬时性的部分真实和细节真实未必能够反映事件的全貌。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和时间大大降低,但获取“真相”却要不断拨开重雾,如果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遵循时效性原则,过于急迫和草率地判断事件的原委,就势必会造成各种反转新闻,降低新闻的“信度”。传统媒体时代的“先把关,再传播”变成了“先传播,再把关”。作为经济体的媒体机构更是要与其他竞争对手争时效、抢新闻,虚假新闻与反转新闻的数量倍增,新闻职业道德的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

新媒体时代规范新闻职业道德的进路

新媒体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受到很大冲击,需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讲求新闻的“信度”,以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力量辅助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一是重新定位新闻真实性原则。从传播者角度看,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赋权使专业的新闻媒体失去了对新闻事件的垄断,但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信息过于庞杂和碎片,甚至常常自相矛盾,个人又无法替代专业化媒体成为真相的代言。从传播方式上看,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与把关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媒介环境。从受众角度来看,传受关系的转变微妙而复杂。网络社会中各种博眼球的事件层出不穷,媒介营造的“震惊”效果不断麻醉着公众的神经,公众只能以冷漠的心理机制进行应对。因而,新闻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是事实的全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了“无反转,不新闻”的说法,越发不利于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

新媒体时代不是不需要追求真相,而是要更加高举新闻真实性的旗帜,避免陷入社会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中。互联网时代并非没有真相,而是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真实性判断的方式出现了漏洞,必须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考量中,重新制定一套新闻价值判断与把关的框架。

转变了认识思路后就可以对真实性原则进行重新定位,2019年新修订的《准则》就突出强调了这一点。新媒体时代,真实依旧是新闻的生命,而对真实性原则的践行则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新修订版《准则》特别增写了新闻报道要“努力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核实,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这就从新闻挖掘的源头上避免了因为过度追求热点和时效造成的新闻失实。此外,《准则》第三条还提出了“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观和导向观,不刊播违背科学精神、伦理道德、生活常识的内容”,针对新媒介环境还增加了针对性内容,“坚持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统一导向要求、管理要求”。 这些新增细则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与规范更加具体而明确,具有极强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二是将“信度”作为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所谓新闻价值,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客观理由。新闻价值的主体包括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不仅要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还要体现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因而新闻价值是个人和社会整体价值的总和。

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深刻影响着新闻的生产流程与价值定位,同样其形成和确立也受到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中西方对新闻价值标准的阐释流派众多,但基本上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与价值理念而进行的讨论。然而,近年来新的媒介技术手段,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如今的新闻价值标准在许多层面上都对原有的标准进行了超越,理解新环境、思考新标准对新闻工作者重新思考和理解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伦理意义非凡。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来源和方向之一,在形式、流程、内涵上都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数据新闻是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智能推算来发掘具有公共价值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新闻报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新闻价值标准产生了突破,甚至在社会预警方面超越了原有新闻价值中“时新性”的标准,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前就预判事件的发生和走向。然而,其背后的隐私问题同时也造就了新闻伦理中的新矛盾,大数据杀熟、大数据乌龙事件频频发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另一项热门应用机器人写作,由于对数据基础过度依赖和程序设计可能存在的漏洞,也被质疑算法偏见,存在假新闻的隐患。再加上如今新闻应用中的智能推送功能,新闻价值标准中的“显著性”与“重要性”原则也遭遇了挑战。如今,热搜、头条的新闻事件不再是国家大事,而是明星的一举一动,充斥网络的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丧文化,严重损害着我国的互联网空间。因此,对我国网信工作而言,将新闻的“信度”或纳入新闻价值判断和把关的标准中具有重大意义,其内涵应该包括严格审查新闻数据来源、新聞事件呈现的完整度的把关(避免断章取义)、涉及隐私问题的把关等各个方面,将注重新闻的诚信度纳入职业道德规范中。在新修订的《准则》就有许多条款体现了新闻报道的诚信原则,如第三条第2款和第六条第6款“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尊重和保护新闻媒体作品版权,反对抄袭剽窃,抵制严重歪曲文章原意、断章取义等不当摘转行为”都是对新闻媒体诚信原则的体现。

三是以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力量辅助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伦理道德上对新闻工作进行规范与协调,而道德上的规范也同样需要技术手段的辅助。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新闻报道流程,新闻生产的门槛变低,社会生产、职业生产、智能生产三种生产方式并存,如今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生产者,这也就导致了信息难以溯源,且易被篡改和拼接,事后难以对失实新闻制造者进行追责。新媒体时代,数据是深不可测的海洋,信息超载,可利用的信息大幅增加,反而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加稀少,网络环境愈发恶劣。公众随手可以获得如此之多的“新闻”,反而比以往更容易陷入迷茫,即使是主流媒体也需要重建与公众的信任机制。新版《准则》第五条就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要“坚持改进创新”,善用新技术力量同样可以促进我国互联网诚信环境的改善,净化网络环境,重建互联网信用体系。

新技术还可以被用于协助新闻把关,甚至构建新的媒体生产、经营模式,加密电子货币PressCoin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从美国兴起,并由世界各国资深记者联合打造,旨在使新闻业摆脱传统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模式,促进新闻媒体经营变现多元化,颠覆媒体巨头对新闻的把控和垄断,提高新闻可信度与真实性,目前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些思路与尝试实际上就是运用技术手段探索新闻生产的新范式,虽然从技术手段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新的媒介环境下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新问题却是十分必要的。反观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历史,同样是随着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修订更新,在新版准则中就明确指出,新闻从业者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顺应全媒体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特点规律,深刻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规范新闻职业道德,助力互联网诚信环境构建

专业的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是重要的社会行动力量,也是诚信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新闻报道和设置议程,新闻媒体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性,消除不确定性,促进社会信息公开,消灭谣言传播的土壤,打造清朗的信息环境;新闻媒体通过舆论监督,可以提高造假成本,使网络欺诈等失信行为无处遁形;新闻媒体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塑造社会共识,传播诚实守信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诚信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专业的新闻媒体要关注重大社会诚信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的双重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的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对构建清朗的网络信息环境意义重大。在新修订的《准则》中,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者要 “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激浊扬清、针砭时弊”。2019年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在3800余条网络诚信新闻的相关报道中评选出了十大年度新闻,内容涵盖网络诈骗、电子商务、网络谣言、专项整治等社会热点诚信话题,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等多维度,通过这些新闻报道反映我国网络诚信建设的基本状况,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和传播,引导公众关注社会诚信问题,也突出体现了专业的新闻媒体在構建网络诚信环境中的作用。

作者秦瑜明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周晓萌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站博士后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雪中放牧新风景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