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

2021-08-27梁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法治

梁明

[摘           要]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法律与生活课程建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阐释了开展法律与生活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对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建设路径。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法治素养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融合。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法律与生活;法治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234-03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法治教育在高校的普及深化,既是在推动依法治校,又是在提高繁荣文化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的理念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在法治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开展法律与生活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展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教育入校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员信仰法律,依靠法律解决问题,法治才能真正落于实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相关法律课程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法治教育内容难以实现对法治理论知识及实体案件的深化教育。各院校每学年聘请专家开设的相关法律实务讲座也难以真正实现法治教育进校园,进学生头脑,把法治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性的教学计划,开设相关法治教育课程,实现法治教育入课堂。法律与生活课程针对大学生生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而设定,具有具体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相结合,注重法治教育的效果,在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以法治思维的方式思考法律问题。加强全民普法教育,推动学生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习惯,推动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的建设。

(二)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法律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蓄沉淀的文化精髓,它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积极、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要夯实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法律与生活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学生尊崇法治,尊重法律。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确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确实做好法律与生活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法治教育过程中,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只有让大学生对生活中的法律理论有所认知,并能把握问题的分析处理方式,才能具备法治的思维方式,将法治理念融入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法律与生活课程建设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深入开展宪法的法治教育,进行法治文化知识与法治社会实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具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深入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模拟法庭演练和宪法法律知识辩论赛等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了解案件,把握法学理论,领悟宪法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参与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的团队成员,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和法学学科专业教师,在专业学科背景上实现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法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法律与生活课程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相关的法律问题为主线,系统介绍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点评透析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身边的法律案例。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吸收了相关的新增法律法规和法学界的新观点。精选案例均取材于现实,立足于大学生主体。法律与生活课程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法治素养,帮助大学生认识处理生活中发生的法治纠纷,提高以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

1.构建法学学科体系专业教师与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学科交叉相融的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根据课程的法学教学内容与三全育人理念,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以法学学科体系专业教师为主干,思政课专职教师为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教学指引。法学学科体系专业教师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根基,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及典型案例的法理分析专业精准,能非常好地做好知识的传授。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一的知识教育不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宪法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通识课教育中,打造价值理念、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思政课专职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深入认识,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具有学科系统性的研究。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专职教师作为法律与生活课程思政建设成员,能对案件的取材及分析总结凸显育人的实质性起到指引作用,既能扩展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又能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实现协同育人的有效合力。

2.构建模块教学体系,抓好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德育。法律与生活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涉及的法律問题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基于基础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教学模块的设计上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而开展,共设计了八个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从事民事活动与法”“生活中的侵权责任”“合同实务分析”“婚姻家庭继承制度实务”“劳动合同法及其实务解析”“工伤保险条例案例分析”“犯罪与刑罚”“权利救济与法”。这些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契合大学生当下社会生活的需求,涵盖了社会生活领域、未来就业相关联的法律实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劳务及工伤保障权益、权利救济的方式及对罪与非罪的行为认知。课程教学模块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由具有深厚法学理论根基的法学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师为主导,将法律实务与法学理论做到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做到自觉守法,形成遇事找法,解决法律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处理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等,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去思索、选择与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育人的有效融合。“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应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首先,案件的采集上要注重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在生活中能给予学生人生修养与法律认知的重大启示。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基本理论中重要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有违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该原则通过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用法治的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向上向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公序良俗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将公序良俗作为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备条件之一。典型案件的处理上,采用了“广州市花都区七旬老人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既能对公序良俗原则进行法理上的分析,又能进行民事责任的承担法理性分析,突出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充分预见危险性作业的危险性,私自采摘行为有违村规民约文明规定,村民要自觉维护村集体的各项财产利益,包括公共设施和绿化树木等,私自攀爬采摘行为损害集体利益,行为主体主观上存在过错。根据公序良俗的法理,依照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行为人因此造成自我损害结果的,村委会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应是公序良俗的“兜底条款”。

其次,典型案例教学设计上,应采用问题法、教学法、讨论法等设问启发学生对案件问题的思考,深入剖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案件的探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见义勇为行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新时代应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社会良好风尚的运行,让见义勇为不再瞻前顾后。“生活中的侵权责任”教学模块采用案例“河南信阳撞伤儿童离开被阻猝死索赔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见义勇为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教师进一步法理讲授分析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案件的讨论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友善共处、诚信相待。

3.搭建网络课程平台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建设法律与生活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后在网络平台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在网络平台中完成课程教学设置的任务点及作业。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教学视频及相关案件素材视频设置为网络课程的学习任务点。教师线上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做好指引,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设立课程微信群,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利用平台沟通交流,及时回复学生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确实有效地做到法治教育与德育的相兼容。

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由法律与生活教学团队精选案件指导学生做好法庭演练。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学生了解权利救济的途径及案件相关联的法治知识,并在案件案情的了解过程中,把握每个案件发生的原因、当事人的主观心态、案件的后果及社会影响力,以此启示大学生对矛盾纠纷的有效处理,避免铸成恶果。在每个案件演练完成后,每个模拟法庭演练小组,要提交一份模拟法庭实践演练的总结。总结报告中除了对相关法治知识的认知外,还包括大学生对案件认识的反思。利用学院学生技能竞赛平台,开展的宪法法律知识辩论赛项目有效地融入法律与生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从初赛到决赛的开展,鼓励课程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在宪法法治知识辩论中,对法治知识与案情可以愈辩愈清晰,起到明辨是非,法治认知的效果。

法律于生活课程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与宪法法律知识辩论赛实践教学,实现法治教育的同时,将德育融入其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法律与生活课程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法律问题;培育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陈晓坤,宋朝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9):149.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法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