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环境下土建类“双元制”职业教育分析
2021-08-27李婧琳
李婧琳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采取传统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企业二者之间进行“双元”育人,其中学生兼具学徒的身份。应用此模式,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以“工学结合”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和实践等知识。当前,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受到高度关注,为保证职业教育在全新的环境下持续发展,还需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主要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特点,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方式。
[关 键 词] 新工科环境;土建专业;职业教育;“双元制”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18-02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对土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提升。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如何在全新的工科环境下探索出高效的育人模式值得思考。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为职业教改提供借鉴方向,但是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尚存在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当前职业教育具体情况展开分析,结合建筑行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探索出和我国教育实情相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特点的介绍
“双元制”教育模式源于德国,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模式。总体分析,此教育模式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结合其未来岗位需求,制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保证人才能力和企业需求高度相符;第二,教学过程结合企业生产,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1~2天的专业理论内容,3~4天到企业参与实践学习,掌握岗位设备操作方法以及技术运用,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第三,以企业为主,制订办学要求,基于企业行为提供配合服务,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模式等培养人才;第四,以“教考分离”的形式进行考核,展现岗位证书权威性以及考核过程公平性;第五,运用“双师型”队伍,丰富师资队伍。
二、新工科环境下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部分职业院校中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脱节问题,没有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来设置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要求不符。课程内容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施工过程实践运用方面的课程内容相对较少,使得教学内容和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之间难以更好地衔接,教育特色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方面
职业院校的土建专业在实践教学层面还存在教学环节薄弱、相关细节不够深入、实习场地缺乏等问题。和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实践教学未能按照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产教融合深入不足。
(三)师资队伍方面
职业院校采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然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缺少专业带头人,专职、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合理等,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急需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三、新工科环境下土建类“双元制”职业教育策略
(一)梳理教育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对土建人才能力的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全新的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十分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认方面,可制订“一个目标”“两个场所”“三个阶段”(下文简称“123模式”)及制订能够快速适应岗位技术或者管理等要求的培养目标,让人才能够在学校、企业两个场所进行学习,前两年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理论、技能等知识,第三年重点强化专业实践,深入企业参与实习。应用此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产教融合,将就业能力作为导向培养人才,体现人才岗位适应能力,突出其专业特长。
在课程体系的设定方面,结合职业教改以及教学实际培养需求,关注施工环节课程内容的设置,借鉴“双元制”教育理论,和建筑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以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等途径培养人才。以土建专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作为基础,深入分析,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使得教学过程和施工过程具有一致性。从易到难,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根据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需求进行重构。比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将施工过程作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理清重点内容计算定额、编制预算、计算清单工量、编制清单报价书等,将上述内容重新结构,融合定额工量、清单工量等计算内容,完成建筑总工量计算,将编制清单报价分为建筑、装饰、安装等不同工程的报价书编制,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创新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和行业发展同步更新,参考测量岗位、施工岗位和造价岗位人才差异,采取“双证书”制度,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完成教材开发,并将企业当前技术标准、职业情境、管理要求和企业文化等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改变当前课程内容重理论、单一的现状。
此外,为彰显教学特色,还可采取导向教学这一模式,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如,工程技术、设备工程、桥梁工程、装饰工程等专业都可使用项目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发挥学校内部、外部的实训场所应用价值,学生可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引导等,掌握理论和技能的融合应用。
(二)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实践方式
具体而言,为加速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和建筑企业需求相符的土建专业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订,提高方案可操作性,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相关活动的设置。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共同参与“1+X证书”“岗位证书”等相关教育和培训,设立教研与科研平台,讨论建筑行业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方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首先,可通过职业院校和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校内实训室将企业管理模式、技术、文化等引入其中,在校内模拟施工工艺,并按照企业环境展开学生培养,为其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工作奠定基础。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工作环境,还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比如,建筑工程专业可与建筑公司共同建设实训室,让学生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的运用。
其次,可将企业引入高校,共建实训基地。从土建类专业性质来说,企业不可能将产品形态生产场所设立在学校当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具备生产功能的实训室,能够满足当前高校实训场所缺少的问题,还能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符合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
最后,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建设校外实践场所。校企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场所,能够为土建专业毕业生顶岗学习提供良好途径。同时,合作企业可与职业院校之间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不但能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具备稳定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能为企业持续输送人才,可谓是合作共赢。
(三)以“双师”建设为核心,提高师资水平
结合“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需求,融合“123模式”教学内容,建立和教育体系高度相符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使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方式,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与此同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还可重点以土建专业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等能力培养为方向,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一,可指派在校教师到企业内兼职,或者到其他知名院校中参与培训,培养能够洞察建筑行业技术以及土建专业发展方向的带头人。与此同时,还可从建筑企业当中聘请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带头人小组”,为职业院校土建专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整合资源以及团队管理的能力。
第二,建设高校骨干教师组织,将教師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实施能力提升作为重点,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多种措施的应用,建设高校土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可通过技术研发、主持以及送培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创新、科技服务各项能力。
第三,重点打造提高“双师”专业素养,关注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职业素养提升,以土建类专业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等作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利用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以校企合作方式,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将校企合作作用充分发挥,提高“双师型”队伍整体素质。制定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完善其知识和能力结构,并由职业院校教务处、人事部等牵头,由院系具体实施,从土建专业中选取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当中锻炼一年,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第四,引入兼职教师,从建筑企业内选择能工巧匠、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等,共同参与专业教学,为土建人才顶岗或者实习提供指导。以校企合作作为依托,建设“双师型”队伍,将兼职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创设实训和实验条件,对兼职教师强化管理,促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高校实训教学提供指导。
总之,通过上文对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新工科环境下,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以优化,探索出和我国教育需求高度相符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123模式”为核心完善专业课程,突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队伍,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土建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路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异质对比浅析[J].青海教育,2020(3):239-240.
[2]刘雅俊,马玉泉,刘旭.借鉴德国“双元制”统一招生过程定向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25-126.
[3]曹旭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71-73.
[4]程虹,冯梅.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以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例[J].青年与社会,2020(4):72-73.
[5]王蕾.论新工科环境下土建类MOOC的信息服务研究[J].通讯世界,2019,26(10):86-87.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