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要素特质与学习方式

2021-08-27汪荣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产教劳动目标

汪荣青

[摘           要]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机遇。推动劳动教育进一步深化,对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底蕴、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产教融合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进课堂和进教学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担当。这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对研究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070-02

产教融合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促进人力资源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结构要素共同发力,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为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学习创造了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总要求。从根本上提出了劳动教育进专业、进课程、进课堂的要求,赋予了高职专业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新使命,对于实现双高院校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究高职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进课程的实践形式,是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进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从而也体现了高职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历史新担当。

一、高职教育践行劳动教育的内涵特质

劳动是职业的内涵,而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劳动教育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人才观和发展观,是改革发展教育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2]劳动教育的演变从企业内在单一的学徒教育到职业院校大量的在校职业教育,由谋生传授技能的师徒到职业院校的职前准备教育的师生,由狭窄的小车间到宽敞的实训及教室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的思想、人员和场所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包含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获得两个方面。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3]将劳动精神教育纳入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内容里,延伸为劳动素养和劳动习惯两个方面,是培养新时代劳动人才的认知需求。借助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劳动技能传授和职业基本技能的锻炼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精神的观念,体现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需求。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提升整体产业队伍素质的需要,更体现着新时代工匠精神和高素质产业劳动工人队伍的本质。[4]

劳动能力的获得就是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指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职业能力出发培养能劳动和会劳动的能力。全面提升新时代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与高职教育是非常吻合的,也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里实施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就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培养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是体现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认识逻辑,是体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创造劳动的价值逻辑,是体現理实一体、知行一体、身体力行的实践逻辑。

二、产教融合下进一步学习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主要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德、智、体、美、劳培养全过程。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观念、掌握知识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和形成职业品质的教育形式,它与新时代劳动者素质相对接,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对接,与新时代国家人才需求相对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5]高职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使学生能获得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养成相关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劳动者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当前重新审视劳动教育需着眼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劳育、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五育一体,立德树能增强整体素质。

产教融合下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新时代新人。劳动教育是五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注重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新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环境下,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勤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推进劳动教育进课程就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将劳育与智育、劳育与德育相融合,通过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使劳动教育进课堂、进专业、进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下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从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向高技能型、技术技能综合型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劳动型转变,新时代呼吁具有劳动精神的高职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了重劳动、重应用、重技能、重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劳动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社会企业人才需求,更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

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教育能胜任未来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能使自身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能使自己获得理论基础、实践和应用能力。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关键一环,是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推进劳动教育进课程使学生能充分掌握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成长。

三、推动产教融合视域下深入进行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

新时代劳动教育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与变革的需求,针对职业劳动的新形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的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深化高职教育内涵。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课程需要从课程目标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设计。

课程目标上聚焦劳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方向,在课程目标上要聚焦劳动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专业学习基础水平出发,培养劳动素养、劳动习惯,确立劳动能力培养点,从而聚焦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目标与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结合起来。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培养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和肯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从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三方面重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上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在课程目标中已经设置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劳动教育教学目标,需要通过课程中设置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来充实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重构,落实职业劳动能力培养内容,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项目化、结构化和模块化重构课程的学习内容。

课程实施上融合劳动教育资源。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直接体现了教学效果,通过有效的教学实施,结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课程实施是关键,课程内容是基础,课程目标是方向。前面课程内容中已经具有劳动教育的内容,制订了劳动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实施来实现。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劳动教育教学内容资源,紧跟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方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规范具体、详细的课程实施评价方案。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化劳动育人、实践育人和职业育人。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深化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育中都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学校到专业到课程都融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为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就需要学校、专业和课程三方面都要落实到位,才能推进劳动教育进课程,才能推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新时代人才。

从学校方面增强劳动教育氛围。推进劳动教育进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这就需要在学校里营造劳动教育的整体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想劳动、会劳动和爱劳动的学习氛围。从学校层面增强劳动教育氛围,加强政策保障,为劳动教育形成多维立体的教育形式。

从专业方面贯通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并不是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建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从专业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将劳动教育内容分成基礎部分、专业部分和核心部分。通过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形成一个整体,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关联。高职最主要的功能是育人,以劳动职业为向导的专业建设,就必然贯通劳动教育体系。

从课程方面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从课程角度重新构建教育教学目标,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以劳动职业能力为导向,从劳动职业素养和劳动职业习惯出发,把课程原有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合智育、德育和劳育为一体,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课程操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进行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意蕴,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等具有重大意义。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进课堂和进教学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

[2]赵伟.试论劳动、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

[3]李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J].人民论坛,2019(26).

[4]乔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33(5).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产教劳动目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