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疫情”的传播特点、形成原因及治理策略
2021-08-27王玥
王玥
2020初突如其来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分析“信息疫情”的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应对“信息疫情”的治理策略。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全球卫生紧急状态中最严重的一次,世卫组织表示“新冠肺炎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冠状病毒大流行”。中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集中力量办大事,带领全国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在疫情期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众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呈现新特点,大量信息的涌出、发酵极具迷惑性,部分人民无法甄别,最终导致“信息疫情”产生。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我们不仅仅是在抗击流行病,我们还在与一场‘信息疫情作斗争。”
“信息疫情”的传播特点
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信息疫情即“过多信息反而导致人们难于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可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
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助力了信息传播速度的飞跃,原有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作用甚微。社交媒体时代下,信息发布、传播、分享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信息传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事情发展速度,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有时比真实信息传播速度。
传播主体广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受种者和发布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发布垄断壁垒。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火热运用,公众的表达欲也日益增加,疫情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元,传播成本低,传播主体范围覆盖面广,是“信息疫情”的一个重要特点。
影响力度大
“信息疫情”中“疫情”也暗示了其发散过程中的危害性,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假消息往往比真消息传播更远、更快、更广、更深,因此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心理、营造紧张的社会氛围、甚至影响社会价值倾向以及政府公信力,社会危害性强。
迷惑性强
大量有关疫情的信息充斥在公众眼前,例如“蝙蝠论”、“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等案列,公众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性极易产生非理性判断和行为,随着舆论的催化,蒙蔽性强。
难以有效控制
疫情信息碎片化及信息的迷惑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治理的难度。面对公众在危机情况下存在的不理性,加之信息网络传播、发酵速度快、渗透面广,且有时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对于政府有效信息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
民众情绪不稳定,怨怼情绪增强
疫情爆发初始阶段,由于对新冠肺炎的认知不足,加之社会中海量无法有效甄别真假的信息的纷飞,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公众眼前,“信息疫情”逐渐扩散导致公众出现情绪化、激动化、感性化、怨怼化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例如在网络上谣传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预防作用,药店里面出现一抢而空的现象,连京东淘宝的双黄莲蓉月饼都难逃厄运;在疫情带来的不安、焦虑情绪下,甚至有部分人化身“网络喷子”,开始污名化湖北武汉、对部分新冠患者进行网络人肉搜索等,社会舆论环境混杂。
催生信任赤字风险,社会治理难度提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府公信力和信息治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真实、積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必要支撑,是打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反之,“信息疫情”的爆发,民众无法有效获得真实信息甚至获取到许多不良的虚假信息,将影响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民众质疑政府的概率增加,负面不满情绪上升易埋下社会不稳定爆发因素的隐患。例如,部分地区政府回应含糊、信息披露有误、移花接木、官话连篇等,“信息疫情”下,社会中负面问题更加凸显,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部分“信息疫情”带来负面情绪下的极端行为被冠以“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政府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社会治理难度。
不法分子为谋私利,影响社会稳定
疫情爆发初始阶段,“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荒谬的谣言在世界内传播,一些不法分子企图污名化中国、诋毁英雄的武汉人民。中国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信息疫情”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试图引导世界人民的价值判断,试图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泼脏水,从而破坏民族团结和世界和谐、影响中国的大国形象及国际地位。
“信息疫情”形成原因
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日增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新时代网络社交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自媒体运行门槛低,传播主体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疫情期间,公众积极响应国家“不出门”的号召,公众获取信息、反馈信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即自媒体平台。公众通过微信、微博、新闻app等平台搜索、获取、分享、讨论疫情有关的信息,来缓解自己的“认知不足”,同时通过相关平台共享自己的态度、观点及情绪等,寻求关注和共鸣,然后迅速形成网络热潮或热点,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信息疫情”的爆发。
民众高度关注导致的信息泛滥
疫情爆发初期,确诊数字不断上升,由于对于新冠病毒缺乏准确、科学的认知和有效的应对,众对疫情信息高度关注;社会上的疫情信息泛滥,质量参差不齐是“信息疫情”产生的重要原因。在面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公众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我们既是信息的受种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目前我国缺乏媒介素质教育,面对快速变化、发展、复杂的信息环境,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和有效地判断。在数据化时代,传播速度快、内容覆盖广,信息喷涌式增加,不理性的思考和冲动的行为表达使得“信息疫情”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