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备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案例浅析
2021-08-27胡静
胡静
[摘 要] 通过三组案例呈现高职院校学生备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实况,简析高职学生及院校自身的特点造成的多种影响,概述指导教师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指导“破局”的策略。
[关 键 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高职院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234-03
202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面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学生的赛项越发丰富多彩。从获奖名单看,创新与创业并重的格局已经比较稳定,创新思维和创业实操各展所长。对比高校(本科院校为主)和高职赛道,高职院校受培养目标、生源和学制等影响[1]呈现出倚重创业类项目、发明创造的技术含量低、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做“短平快”的小改动等特点。由于创新创业类赛事的主要目的不是“赶鸭子上架”让学生成功创业多少个,而是通过备赛、参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调查分析社会现实等综合素质,对确实有立即着手创业意向的学生则起到全盘考虑、理性权衡的缓冲作用[2],既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和成熟度,又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备赛阶段注重实际收获、不以成败论英雄,以及在价值取向上多管齐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单一的赛事评价为纲,对指导教师来说是时刻不能忘记的教育目的。而这一点经常因参赛一事的紧迫性以及对获奖的追求不能很好地顾及。以下略举数例来呈现备赛实况,简析高职学生及院校自身特点造成的多种影响,概述指导教师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指导“破局”的策略。
案例一:自走式紫外线杀菌车
初衷:2020年初新建了大量临时性医疗设施,每日消毒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自走式自动化的紫外线杀菌车能节省这部分人力;为保证消杀的安全性,要求杀菌车能自动识别待消杀空间内是否有人,在无人空间自动作业到规定时间,每日自主行走完成规定范围的若干个空间消杀。
备赛情况:将创意转化为设计图的学生来自电气专业,与培养方案的规定相比,通过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等多学了一些电子设计方面的知识但很有限,与本科院校学习的深度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没有“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类的参赛经验。学生仅对紫外线杀菌有感性认识,对杀菌原理、所需时间、防护措施等不仅不知道,还不认为和现在要做的“项目”有关系,因此在设计时纳入思考范围的因素极其有限。设计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动开关灯具”以及“定时”两个要素上,实际画设计图的过程也表明仅此二事已经穷尽了能力所及,对有竞赛经验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模块化的任务还在反复试错,并且不知道通过查阅文献利用已有技术。在规定的提交计划书的时间节点上只完成了自动开关灯具的设计图。至于创意的其他部分,自走式机械属于机械专业强项,识别空间内是否有人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信息专业曾有涉及,然而仅仅提供其他专业教师的联系方式而不实际完成牵线,学生仍不愿跨系去联合其他专业一起完成。交出的计划书上的产品,自走部分停留在概念层面,完全无法识别空间内是否有人,较之初衷,如果一台消杀设备需要人跟着看场合是否适宜消杀,等于没有节约人力成本。这份计划书参加校赛获二等奖(第12名),就仅备赛一两个月而言已属不易,但其中反映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问题及策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做中学”“问题导向”、以够用为度,强调在技术技能的日常训练和应用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性,加上学生主要来自理论学习能力不优秀的群体,处理需要理论知识储备和高度抽象的问题已经处于劣势。但是,高职学生仍有很大比例愿意思考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只是在选题时,学生的创新活动,特别是在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大多起源于产品改进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的成果往往只是一个产品,甚至仅有一项技术改进,不足以成为一项独立产品。市场上也极少见到企业只生产销售一种特定产品,如抗风灯柱、多用浴架、值勤水壶等“小东西”,它们都是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改造而得,对“样板”产品依赖性高,不能独立生产销售,如果做生产全过程的市场分析,则既不实际又难以清晰。客观来说,这种创新活动成果适宜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追求科技创新、不太强调市场化的比赛,但实际操作时出于数量积累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等考虑往往让他们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这类成果的《创业计划书》就变得十分棘手。从赛事设立的初衷来说,在“互联网+”的框架下各种创新要素都可以参赛,为学生开设的就业创业课程也已经指出,并非学创业课就要去创业,开公司、办企业、做电商,更多的是要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等增加创新要素。但是这些创新要素的水平和质量如何衡量,与以创业为主的项目使用同一套指标就难免不合时宜,尤其是《创业计划书》这条硬性指标,明明不是以创业为目的,填写现状和预期经济效益尚可,商业运作实非所长。对过去创新创业的活动统计也表明,大部分创新走不到创业,大部分创业不能成功,对一项每个环节都有失败风险的活动来说,能成功走到最后的总是少数,是正常现象。即使创业首战告捷,但由于小微企业的快速迭代导致他们的产品、市场、创造最终会被规模较大的企业“吃掉”,知识产权要素会逐渐向规模企业转移集中,这种要素优化也是资本运行的客观规律。退一步说,达到“实际创业可以盈利”的评定标准的创業项目,早已抓住机遇创业成功了,还能慢下来做备赛、参赛这些事吗?还需要通过大赛证明自己吗?所以大量的参赛项目有缺陷是非常正常的。在评定标准既已如此的情况下,教师提高自身的跨专业沟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动用自身人际关系网络给学生寻找商务、路演、文书以及特殊专业需求的合作者,也是在给学生示范怎样跨专业合作各尽所长以及怎样进行利益分配实现“共赢”。而对学生修为太浅的现状,教师或者深度参与(某种程度上变成教师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带着学生共同完成),或者拉长备赛时间(相当于教师帮助把问题分解成更小的步骤并适时补一些课),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