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育人背景下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2021-08-27高士乘曾凡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育人

高士乘 曾凡梅

[摘           要]  探讨心理育人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为心理育人视角下开展科学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WB量表,以在湘地区高职学生为样本量,对261名在湘地区高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高职学生的整体主观幸福总体得分较高,表明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该地区高职学生在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呈现着显著的差异,专业性质呈现着显著的差异,年级、生源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    键   词]  心理育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216-02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即幸福,是我国对幸福这一词在文化维度上的注解。在西方文化中,存在两种关于幸福的思辨。其中,理性幸福观强调精神上的快乐;而与此相对应地称之为偏向于感性的幸福观,其主张在于个体的幸福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关人民幸福感的具体要求,幸福感与获得感、安全感放在了统一层面来进行考量。当前,各个行业面临着重新布局或洗牌,各个领域亟待寻求破局,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行业面临着新生态。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战场,高等学校应该结合新时代背景,顺应特殊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行业激烈变革的迫切需求,来进一步践行心理育人、全面育人等重要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引领与教育。此外,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学历、专业、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职高专学生的幸福感有着更加复杂的影响因素,因而更加值得关注。因此,保障所有大学生群体的个人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对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一步广泛化、系统化,尽管研究结果不尽保持一致,但进一步丰富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湖南地区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发出问卷300份,回收了285份,回收率为95.00%;其中有效问卷为261份。样本基本情况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系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用来评价被试主观幸福感的量表。

(三)测评与统计方法

主要集中施测区域为湘中以及湘西北,分区域开展集中施测。通过线上发放问卷链接与线下纸质问卷两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每个学校随机选取的主试为对应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本班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填写《总体幸福感量表》链接或纸质打印卷。所有量表收齐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为高于全国常模(男性=75±15,女性=71±18),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比较高的。(具体见表2)

(一)总体现状的原因探析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其可能的原因有:(1)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万物互联、“互联网+”全生活领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便利,个体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容易实现,进而能预测其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主观评价的正向效应。(2)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落地实施,经济问题或贫困问题不再是个体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3)随着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逐渐落地,在制度侧、规范侧、科学侧等方面更加完善,发现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个体在处理和应对由于心理方面所带来的困扰或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具体来讲在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自我调适等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4)积极心理学思想逐渐渗透到科研研究、科学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中,为当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理论源泉。

(二)性别呈现差异的原因探析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得分上差異显著,男性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其原因可能有:(1)基于进化论视角和传统文化思想来分析,大多数情况下女性为家庭而牺牲个体职业发展,导致女性在社会角色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女性较少或大多没有机会体会到由职业带来的尊重感、自我实现感、获得感及幸福感。(2)基于个体身心一般规律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男女获取幸福感的渠道表现出差异性,男女避免不幸福的举措表现出差异性。此外相比于男性,由于女性在生理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生命周期中孕期的必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整体幸福感的水平,拉低了女性总体幸福感水平。(3)在全球范围领域内,尽管女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相对地位,但总体上不平等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专业呈现维度差异的原因探析

本研究表明,不同专业类型(文理工科)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差异显著,其中理科专业的学生得分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原因可能有:(1)专业与主体关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状态,主要体现在是否存在学业倦怠、学业焦虑等,进而影响其对专业学习的信心,这在文理工科学生中表现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理工科的专业更为量化,而文史类专业的界限相对模糊,量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学业水平的相对位置,这一点理工科更具优势。(2)专业与职业匹配是否足够清晰,文史类比较多的专业呈现万金油属性,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困扰,主要体现在择业焦虑、择业心理冲突等方面,而在文科专业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3)专业与性别在样本量中的影响。在文史类专业中女生占比较多,理工科专业中男生占比较多。在某种程度上,究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来源于性别还是专业,或者二者有交叉效应或累加预测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后印象
画与话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