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

2021-08-27张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2期
关键词:负面心理学思政

张欣

[摘           要]  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落实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需要。从教育心理學课程思政的现状出发,以“情绪”一节的课程设计为例,探索教育心理课程思政的思路与方法,旨在实现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关    键   词]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30-02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价值诉求和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策略,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心理学作为师范生的主干课程,关乎师范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及合格教师的培养。因此,推进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2018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并强调要“强化课程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关注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于课程教学和师生交流互动中,从而提升师范生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基础。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教育心理学传统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助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师范生。聚焦思政教育和教学活动,改变了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填补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空白,打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2]因此,推进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四有好老师”。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清晰完善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开端。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强课程思政理念,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课程思政目标的充分挖掘是理论知识传授向价值观内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结合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专业教学设定符合课程大纲要求的思政教学目标。

(二)探索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通过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视频观看、案例分享、诗歌朗诵、情境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课下依托微信群、QQ群、抖音平台等方式,发布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无意识学习。线上线下并举,通过多元化的德育手段,引领学生在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培育心理健康、品格优良、行为端正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努力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性与育人性的良好统一。

(三)建构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课程整体建设角度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建设以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改革教学资源,以优秀的教学资源带动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对时代相关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的促进师范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四)确立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应多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的价值观、情感等课程思政效果元素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更应注意课程思政的延续性,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拓展延伸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实践,总结思考当代的新课程改革现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3]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应该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将课程思政研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教师考评等工作中,将课程育人功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下,以“情绪”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定义、情绪的分类、负面情绪三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了解情绪的定义、分类及负面情绪的内涵(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情绪的分类,辨识不同情绪及了解负面情绪产生的缘由(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对负面情绪有正确的认识,学会面对负面情绪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课程思政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自主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猜你喜欢

负面心理学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没有用”的心理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