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21-08-27殷晓飞
殷晓飞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中,专业课教学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与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22-02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工科专业实施思政教育时遇到一些问题。
(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1.工科学生重视性较差
对专业学习没有促进作用,就存在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并不重要。他们对技能知识的掌握看得越来越重,而对思政教育则认为可有可无,甚至会产生厌学、抵触等情绪。
2.工科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具有局限性
工科专业课教育比较直观、易懂,很容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而工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大多数工科高职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思政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体会到思政教育会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专业课考试评价单一
工科专业课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专业课程最终的总成绩评价一般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各占一定比例构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没有反映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与达成效果,没有体现学生整体的道德素养水平。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1.浮于表面
一些教师只是生硬地空谈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没有采用正确的融入方式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相浸润,使思政内容在专业课内容中突兀难解。
2.“尬”讲“尬”听
教师在讲专业课程时,自身对哲学、十九大报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职业素养等并不熟悉。授课中为思政而切入思政内容,相互衔接不紧密,融入方法不科学,融入经验不充分,学生听起来晦涩僵硬,一头雾水。
3.案例不深入
同一专业的多门授课教师,在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再“掰开来揉碎了”讲,造成讲解内容时大家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案例,实际授课时也没有结合身边的事,更没有采用学生的语言,生动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反复枯燥的听课中,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形成积极的反馈,疲劳与厌烦油然而生。
4.评价标准不明
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是学校最常出现的一大问题。当前各地区各学校都展开了一些有关课程思政的科研立项、说课、讲课比赛等,有各自制定的评判标准,如何科学地实行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仍需不断完善。
二、主要对策研究
通过多方调研,汇总数据结果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工科院校可以从教师、学生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升育人效果。
(一)打造优质课堂
专业课教师应明确目标导向,采取课程组集体备课提质量,集合众人智慧精选授课内容,并经常操练进行优化,更周密和有说服力地融入课堂,有效地推进授课内容,使学生更加精准、有效地接受知识和内容。
(二)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育人效果
实践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在教学中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
(三)开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爱无痕,润物细无声”
通过各种知识竞赛、爱国影片教育与赏析,读书心得与分享会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合力教育。
(四)端正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态度,唤醒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授课内容的主导者和推进者,教师要跟随学生的节奏开展教学。合理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哲学原理等育人道理,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并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建设思路
(一)教师要学习知识点
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难是与自身素质与能力息息相关的,教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并找准其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点。教师要关心和学习国家形势、政策和重大会议、讲话精神,积极向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或思政课教师请教、研讨,找准并理解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融入平時的授课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它来实施“课程思政”。
(二)积极挖掘和梳理各章节中的思政资源,建立思政元素库
积极学习大国工匠的事迹,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和技能人才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其发扬敬业爱岗、为国奋斗的精神。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关注行业发展,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目前的技术状态,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与思政新政策、社会新热点有效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眼界与见识。通过学习和宣传法律法规制度,灌输和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在讲解汽车类的专业课程过程中,结合安全驾驶案例,提醒学生安全无小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