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

2021-08-27李静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融合

李静妤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深入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培养综合型人才,教育行业在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深层次研究。对教学方法予以革新,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爱国精神,切实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推动学生走向全面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更为开放,为学生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多面,其中不乏存在部分负面价值观。因此,教育部门应对此现状予以重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正确判断的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基于此,就高职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进行讨论。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14-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重视,主要为实现教育革新,提升素质教育整体质量。全方位更新教学内容及模式,其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艺术知识及相关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加以关注,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综合素养。此外,我国新提出加强信念教育理念,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意义

根据当下时代发展趋势,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不再仅局限于单一层面,艺术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

(一)利于学生道德素养提升

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德育影响较大,根据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十分浓厚。蔡元培先生曾言:“艺术教育有着一定的德育辅助性,可以以美导善。”其主要内涵由艺术自身特征所决定,因艺术的自身内涵将追求美作为核心目标,其本身的思想性及浓厚的感染力显而易见。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之处,艺术教育将学生在学习艺术进程中,积累的情感作为指导方针,其可将自身德育价值予以发挥,比传统的德育课堂更有效。譬如,我国艺术大师黄泽金在作品《和谐中国》中,不仅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予以直观展示,还将学生的爱国情怀有效激发。任何艺术均能体现自身思想,学生在接受艺术感染的同时,培养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及道德修养[1]。

(二)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本质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有效掌握,还需将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予以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随著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对高专业素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与社会发展潮流相匹配,符合我国当前迅速发展的国情。对专业素养而言,其主要是将学生自身的领悟程度及灵性予以培养,所以艺术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性,实现专业素养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追求美的灵感,还在获得艺术感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与丰富的联想活动息息相关,而创造力的培养需将丰富的联想作为基础。美好的事物能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此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追求美的本质,此项效果在其他专业或学科中难以实现,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活跃,为学生发展自身艺术思维提供便利,可使学生不断发现新事物的特点及规律。学生在发展自身思维时,不仅能充分体验艺术之美,还能使自身智慧获得相应开发及启迪。因此,开展艺术教育对高职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面临的核心问题为心理健康。据调查研究表明,在高职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较大比例,其中影响因素较多,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均给学生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特点更为凸显,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可充分感知艺术带来的美好体验,其良好的氛围可使学生快速摆脱消极、低落的负面情绪,长期受到艺术教育熏陶的学生,可有效摆脱不健康心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及学习。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思政教育及艺术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如成效缓慢、评价缺乏等。因两类课程院校没有过于重视,所以在其发展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缺乏正确的指导、监督方针,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阻碍两类课程的发展。现阶段,虽部分高职院校已对两类课程予以重视,但其也仅停留在课程地位层面,而对课程内容的核心建设没有予以重视,重视考勤管理却忽视学生抬头率问题;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仅关注艺术团建设,而忽视公共教育,过于关注比赛荣誉及活动数量。所以,“思政+美育”不仅需有充足的资金及人力投入,还应将教学组织及建设作为重点,如此才能促进其有效发展[2]。

(二)专业力量分散

因高校的艺术教师与思政教育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及教研室,其中思政教育由思政教研室进行管理,而艺术教育由艺术中心、学院进行组织开展实施。两项教育缺乏共同持久的合作平台,且部分具有艺术特长或创新思维的一线辅导员均分散在各个学院,造成师资整体专业能力有限且较为分散,使集思广益的主题活动难以开展,无法为学生做出思想指导。譬如,学院中各大节日晚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其中缺乏一定的教育性;而开设的思政课堂更多体现在宣教方面,对美育表达有所欠缺。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融合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刚柔并济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破次元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