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
2021-08-27任志宏
任志宏
藏品保管的目的是保证藏品的安全,而藏品利用则是要最大化体现藏品的价值。如何在保护藏品的同时保证充分利用,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矛盾的集中点,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平衡点。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的馆藏船模是特色藏品,近些年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成为宣传推广航海历史文化的良好载体,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根据博物馆定义,博物馆需要承担为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公众的教育等功能。与其他一些教育机构相比,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收藏的各类藏品,这也是发挥博物馆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的基础。这些藏品不仅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具现形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安全是一切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前提和红线,是凌驾于所有对于藏品的利用之上的。但是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推进,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成为市民假日休闲和青少年儿童课外教育的主要场所。当下的博物馆正应当“通过对文物藏品的保管、研究,通过系统化、主题性的陈列展示,对广大民众进行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传统的博物馆观念中,藏品是最重要的,藏品数量增加和藏品安全保护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样的“以物为本”固然不能说错,但是很显然并不符合当下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教育机构应有的作用和职责,没有将藏品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关于文物工作的工作指示中强调,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这就对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很高的标准。博物馆既要做到对藏品的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将博物馆藏品的利用最大化。
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看似对立,实则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为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近些年中海博对于各类馆藏木制船模的利用也有了明显增多。通过对中海博近几年木质船模藏品提用归还记录的统计发现,馆藏木制船舶模型的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发生“损坏”和使用范围狭窄。
就博物馆藏品而言,展览次数增多意味着利用频率越高,相应地藏品受损的概率也就越大。船模藏品,尤其是木质船模在利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损坏”。这个“损坏”指的并不是恶意造成、对藏品影响巨大、不可逆的损害,而是指对船模本身或配件上发生的一些变化,比如配件位移、脱落等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修复、保护等手段是可以将船模藏品恢复到之前的正常保存状态的。
中海博馆藏木质船模中,不论是传统的中式船模还是西洋船模,会有很多零散的小配件,如桨、舵、人物、兵器、帆具、绳索等。这些配件在船体上往往是通过卡榫等形式来进行固定,个别部位会使用胶水,但是由于配件比较细小,无论哪种固定方式,在遇到较大的晃动或者擦碰时,都很容易发生脱落。虽然都是船模上的配件或装饰品,且并无丢失,但毕竟船模是一个整体,从保持藏品完整性的角度考虑,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对最近五年间的藏品提用统计情况来看,木质船模发生严重损坏情形的数量是零,但是发生零部件脱落位移等可逆变化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
对于船模藏品的使用范围较为狭窄。自2016年开始,中海博举办临展、馆外借展和合作办展次数逐步增多,馆藏木质船模的使用率有所提升。但是經过对历次提用记录进行统计发现,每次展览中提用的木质船模数量都比较少,在全部提用藏品中所占比例不高。而且藏品使用范围相对比较集中,提用较为频繁的船模数量在30艘上下,约占馆藏船模总数的7.5%。绝大部分的木质船模,还是长期存放于库房中,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
通过对近五年提用船模的跟踪分析,木质船模容易出现小部件脱落等现象的环节主要有两个,包装运输和开放式展示。
馆内展出由于提用距离近,又是室内运输,不需要进行藏品包装,直接运至展厅即可。只需在过程中注意避震、磕碰、拿取、放进展柜等环节,通常不会对藏品船模的配件、状态等产生影响。问题容易出在馆外借用藏品。根据藏品管理办法规定,藏品馆外借用时,首先需要经过双方点交,对每件藏品进行全方位观察,并拍照记录;之后由专业藏品运输公司对藏品进行包装,就木质船模而言,先要将船模固定在木箱中,并在空隙处用泡沫、绵纸等缓冲材料填充,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运输;车辆运输到达目的博物馆后,双方开箱并对藏品进行点交,确认藏品状态后开始进行布展工作。展毕撤回则反向操作。从上述环节我们可以看出,在船模藏品进行包装的过程中会直接接触藏品,而中途运输存在车辆颠簸的可能,因此这两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木质船模的配件位移、脱落等情况的发生。
展示方式上,中海博馆内及对外输出展览中的船模实物展示主要以展柜(台)静态展示为主。根据展览设计不同,用于展示船模的展柜(台)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常规的展柜(台)通常都是封闭的且靠墙,只能给观众提供一侧的观察视角。一些比较重要的船模和场景会使用地台展示,即在展厅的中间位置布置展台,为参观者提供360°全方位的观赏范围,这种方式多用于展示体形较大的船模。而有时为了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性,这些展台是采用开放式布置,观众可以接触到藏品本身。在展览期间,难免会有观众出于好奇,或者无意间触碰到船模,从而对一些配件等造成位移、脱落等变化。
在藏品的使用过程中,“对藏品进行包装,是为了文物在移动、搬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方便,”应该格外引起重视。对于船模等藏品,包装时应当首先取下一切活动配件,单独存放。还要做好避震,船体等在箱内的固定应当纹丝不动,衬垫的各类缓冲材料应当采用无酸质地或者惰性材质的材料,避免对藏品造成损坏。对于一些重要的珍贵船模和提用频次较高的船模,可以订制专用装具,平时作为保存箱,提用时直接作为运输箱,避免了重新打包。
另外,在整个藏品利用的过程中,不论是藏品保管工作人员还是陈列展示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对藏品安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细致、认真,齐心协力地确保整个利用过程中藏品万无一失。
保管方面,藏品保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尽力保证每一件藏品的保存状态都是稳定的、安全的,是可以随时提用的。在藏品提用之后,藏品保管工作人员作为藏品安全的直接负责人,应当在包装、运输、开箱、布展等环节严格把控,与陈列展示工作人员等一起确保藏品安全。
另外,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云看展”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热点,各类线上参观和博物馆推广的新手段新方法层出不穷。但这些都是手段,是需要有内容支撑的,这需要加强对藏品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藏品内涵和背后故事。
扩大藏品的利用范围,根据统计,被提用最频繁的船模数量在30艘左右,而中海博全部船模的数量在500件以上,使用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在以后的藏品利用中,要加大藏品的利用范围,让更多的藏品能够被观众看到,还可以降低藏品被高频次提用所带来的损坏风险的提高。
“展览反映了博物馆面向观众需求的意识”,博物馆对藏品的陈展工作应当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比如虚拟展厅、数字展示等,主动回应观众需求。开发新的藏品利用方式,宣传推广、社会教育、藏品研究、文创开发等博物馆各个功能都应当加强对馆藏藏品的利用,让躺在库房里的藏品“活起来”。
藏品保护和利用,二者无分高下更无关冲突,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对博物馆造成损失和影响,甚至造成国家重要文化资源财产的损失。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为了保护减少利用,还是为了利用忽视保护,都是不可取的。有了妥善的保护,才有充分的利用,才能为“传播航海文化,弘扬航海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