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

2021-08-27吴春辉

炎黄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器文物材料

吴春辉

中国作为闻名世界的陶瓷古国,当前出土的文物中,陶器占有很大的比重。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对陶器进行修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陶器的基本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进行修复。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记忆,做好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开展时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极易造成文物保管工作不理想,出现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博物馆高度重視文物的保管工作,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预防性。陶器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因此陶器本身也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当前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修复的技术、材料以及流程,从而尽可能还原文物的原貌,进一步发掘陶瓷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

受材质等因素的影响,陶器会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水分,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氯离子,会影响陶器的内部,导致文化变脆,增加了破碎的几率。

对于陶器的保护应该将温度控制在17℃ -24℃,湿度在 60%-70% 之间,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在对陶器进行保护时,需要重视储存区的环境质量,及时进行通风处理,必要时可以通过安置绿植的方式对空气环境进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陶器文物出土之后还需要做好紫外线的防控工作。

陶器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陶器大多是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部分陶器在制作时本身就是成双、成组的。因此陶器文物的损坏,会影响总体的文物价值,即使是完成了修复工作,其价值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做好人为因素的防止工作。陶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对于周边环境的管理不够细致,导致文物容易受到损伤。文物存储室内部的潮气超标,灰尘和油污较多,也会对陶器造成影响。因此在陶器修复时,工作人员应该保证能够正确使用修复技术,才能减少对文物的影响。

陶器文物的主要损害类型

陶器文物由于自身的脆性,在长期埋葬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陶器文物存在被非法盗墓人损毁,也存在由于地质结构变动导致的损坏。

陶器文物在地下环境中,容易受到周围外力的影响,导致陶器本身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在具体的陶器文物出土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裂痕和裂缝问题也时有发生。

陶器文物由于长期埋葬在土壤中,容易受到地质钙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在陶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较厚的硬物层,在文物出土之后,这些附着物也会对陶器造成一定的不良损伤。

地下土壤中通常含有较高的可溶盐,因此长期埋葬在地下的文物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彩陶,这种问题会更加明显。陶器文物长时间被埋在地下,处于缺氧、潮湿等恶劣环境中,容易出现析出可溶性盐的情况,直接影响到陶器的观赏性,严重时影响到文物存在价值。

陶器文物保护性修复措施

陶器文物见证了数千年人类历史的发展足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宝贵的历史遗产,为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信息.陶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一直是文物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技术性。

在对陶器文物进行正式修复之前,需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以及大概所处的年代进行分析。对于不同时期的陶器文物具备的历史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时期的陶器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来的外形和材质也是千差万别。

为了更好地确保陶器文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准确分析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参考出土信息等,全面制定修复措施,尽量恢复文物的原貌。

在陶器文物修复工作开展前,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进一步了解文物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文物的材质以及总体的结构情况和工艺手段。

在陶器文物的修复前期,工作人员应该全面掌握陶器文物的全部数据信息,具体包括材质、大小以及重量等参数,还需要对文物的受损位置和受损程度进行全面检测。

对于已经完成部分修复工作的,在进行二次修复时,需要备齐全部的修复资料,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从而节约时间,提升文物修复的水平和概率。

陶器文物修复期间,文物的清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也是文物修复工作开展的首要工序,主要是对文物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让文物显露出本来的面貌。由于陶器文物的总体情况比较脆,因此需要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的本身。

在清洗时,需要使用棉球等柔软的物体进行擦拭,如果蒸馏水不能去除杂质,再考虑使用软毛进行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物理方法处理需要保护好文物的表层。

粘结是文物修复技术的重要步骤,对于文物修复的最终结果会产生决定影响。当前使用的常用粘结材料是树脂类合成材料,这种材料的粘结性较好,对文物造成的影响较小。在粘结工作开展前,应该找到相似的废气陶器片进行试验,并观察粘结的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目标。

在刚开始工作时,需要进行文物的二次清理,可以使用手术刀缓慢刮取适量的树脂涂抹于陶器的表层,挤压之后,清除多余材料。粘结工作需要与作色同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要保证粘结工作的精准性,避免对总体修复效果的影响。

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筛选适合的补配材料。对于陶器而言,传统的补配材料就是石膏,这种材料具有修复能力强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石膏材料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湿度的影响,导致石膏出现开裂情况,并且稳定性较差。考古修复,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因为外国人讲真实,缺失部位配补完整后无须上色、做旧。把碎片表面的污垢、泥土清理干净后,粘接成型,把缺失的部位用石膏补配完整。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的不断改进,环氧树脂材料开始在陶器文物修复工作中发挥作用。这种材料的粘合力较强,并且结构更加稳定,具备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精准修复之后,使用肉眼难以看出痕迹。环氧树脂可以根据陶器本身的情况进行调色处理。在粘合工作完成之后,需要使用砂纸进行打磨,直到没有棱角为准。

在文物的修复阶段,需要合理使用加固技术进行处理。通常是以环氧树脂作为主要的加固材料,如果使用石膏修复,可以加入一定量的502胶水,提升稳定性。

在陶器文物的补配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使用毛笔沿着陶器的缝隙进行涂刷处理,必要时可以使用喷涂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

就当前而言,经常使用的作色材料就是矿物颜料和有机颜料两种,稳定性较高。

当前在陶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经常使用化学颜料,具体是以丙烯材料为主,这种材料可以在文物的表面形成高强度的保护层,稳定性较高,在隔离水分的同时,还可以隔绝油污和灰尘的影响,安全性较高。

陶器文物修补完成后,需要通过做旧手法处理以保证修补部位与陶器文件原貌一致,尽可能地接近。通过做旧处理促使修补部位与整体自然融合,最大程度接近陶器旧面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修复过程对陶器原件带来的影响,控制对艺术效果的破坏。实际中陶器文物做旧处理时,需要运用做旧颜料,其中最常用的中就是丙烯酸烟颜料,这一颜料性质稳定,不容易出现褪色情况,这样可以确保文物修复做旧处理后外观自然。

陶器文物修复完成后,需要提高其抵御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实现对陶器文物的长效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保护剂,提高陶器表面的保护效果,避免出现损害情况。

日常要做好陶器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观察文物病变现象,不是仅简单的处理病变,而是需要从环境监测层面着手,大范围分析环境与陶器文物之间的联系,找寻病变的根本原因,以此为着手点遏制病变发生。重视对温度、湿度的监测,定期开展设备维护。选择合适的储藏环境,既不存在剧烈的温度湿度变化,而且还要保持干燥、避光、防火等。此外,彩绘陶器颜料层进过附着稳定保护处理后,形成良好的彩绘固色效果。

当前的陶器文物修复工作需要综合评价,使用科学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处理。陶器文物的修复一方面依赖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全面考虑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出土的文物需要综合陶器的年代以及特征,全面做好复原工作,为进一步展现历史文化价值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诸城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陶器文物材料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文物失窃
摇摇鹅
文物掉包案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