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烈垂千古,三杰豪雄颂万家
2021-08-27黄伟亮
摘 要:廖仲恺、廖承志和李少石在民主革命的征途上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们笑看敌人屠刀,随时准备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并以诗言志,抒写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祖国对妻儿的无限热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关键词:廖仲恺 廖承志 李少石 诀别诗 革命精神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个家庭,其父亲、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个个是铮铮铁骨的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的家庭“在近现代中国,恐怕难于找出第二家来”,这就是堪称一门忠烈的廖仲恺家庭。廖家两代人的革命生涯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革命事迹广为人知,深受称道。今笔者以廖仲恺、其子廖承志、女婿李少石于狱中的诀别诗为切入点,重温他们的革命历程,以缅怀革命志士,体味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一、待到风消和雨歇:廖仲恺被囚诀别诗
廖仲恺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893年随母亲回到家乡广东惠阳,1902年,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研习政治经济,次年认识孙中山并参加其领导的革命运动。1921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部长,与孙中山一起再举护法义旗,冀铲除桂系军阀残寇。岂料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叛变革命,先杀害留守后方的粤军参谋长邓仲元,后扬言封锁孙中山的“钱袋子”,于是将廖仲恺骗至他的部队驻地惠州石龙。廖仲恺刚到石龙,即被陈炯明逮捕扣押,不久被押送至广州,囚禁于北郊石井兵工厂。两天后,陈炯明下令炮轰总统府。
廖仲恺被关押两个多月。在狱中,尽管受到非人的折磨,“身体被(铁链)绑着,两手两脚也被上了镣铐”,但其革命斗志并没有因此熄灭,革命理想也没有夭折。面对陈炯明忘恩负义、倒行逆施、背叛革命的卑劣行径,廖仲恺感叹自己身陷囹圄无法与孙中山并肩作战,更悔恨自己有眼无珠,误信陈炯明。他以诗言志,感慨“珠江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回?”(《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共写下《幽禁中感赋》《一剪梅·题五层楼图》《金缕曲·题八大山人松壑图》等十多首诗词,有痛斥陈炯明叛变革命,有怀念战友,有忧国忧民。面对敌人的屠刀,廖仲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立下为国牺牲的决心,挥笔即就《留诀内子》二首,致革命伴侣、好妻子何香凝及一双儿女廖梦醒、廖承志,以表不舍及劝勉继续斗争之情。
(一)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勝似屠门扼杀刀。
(二)
生无足羡死奚悲,宇宙循环活杀机。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从解脱悟前非。
诗(一)云:当你看到这首诗时,我已不再人世了,希望你在革命道路上继续不辞劳苦,勇往直前,不要忘记当初参加革命的誓言和初心。我的身体虽然不再存在,但我矢志革命的精神永存天地间,也一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后事”原指丧葬之事。《礼记·丧服小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其葬服斩衰。”这里指廖仲恺牺牲。“女中豪”为对何香凝的赞誉。1905年,何香凝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在当时是唯一的女会员。何香凝入会后做了大量工作,并发动广大华侨支持革命,深得孙中山的重视,被孙中山称呼作“奥巴桑”(日语,老妈妈)。孙中山逝世前一天,何香凝拉着孙中山的手说:“今后我誓必继续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遵守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海枯石烂,永不忘记。”在廖仲恺心里,何香凝就是女中豪杰,她以她的一生践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我身”句的“灵明”本意为太阳的御者羲和,此指廖仲恺的爱国革命精神。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身亡,其“精神不死”激励何香凝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到底。“屠门”即肉市,《南史·何胤传》:“至于晨凫夜鲤,不能不取备屠门。”这里指中国革命的战场。诗中的一个“胜”字,表达廖仲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诗(二)云:一个人生存在世上,当然希望能寿终正寝,但即便现在不幸牺牲,也不用悲伤。我自出生至今四十五年来,为实现理想,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在告别你的此刻,遗恨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未能完成。
“生无足羡”句的“奚”即“何”“多么”的意思。“杀机”即“致死之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美色从来有杀机,况同释子讲于飞。”此两句阐述了廖仲恺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必或喜或悲,体现了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革命豪情。
“四十五年”指廖仲恺1877年出生至1922年被陈炯明囚禁这四十五年。“尘劫”,佛教称一世为一劫,人间为尘。革命征途经历艰辛,九死一生,确实“苦”,但廖仲恺把当时的恶劣遭遇喻作人生之“尘劫”,是人生之自然现象,体现了他泰然自若的斗争策略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解脱”亦佛教语,指解除烦恼,挣脱束缚,获得身心自由,这里指“牺牲”。廖仲恺跟随孙中山革命,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坚定的拥护者,而面对当下陈炯明背叛革命,“隐忧已肇初开府,内热如焚夕饮冰”(《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廖仲恺对革命前途深感忧患,对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感到十分惋惜。
二、留得枯骨待残冬:廖承志狱中诀别诗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青少年时期,廖承志在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多次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历经血与火的磨练,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廖承志曾用名何柳华,延安时期,众人称他“小何”。此因何事?原来,1936年,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延安设立红色通讯社,该社含社长博古在内共三名员工,其中一名是小何。他精通德语、法语、日语、英语、俄语和荷兰语。党组织根据他的专长安排他在红色中华通讯社专门收听电台,编写外国新闻,专门为领导提供外国新闻资讯。其编的新闻稿署名“何柳华”。该名字的真实身份只有少数几个领导知道。1937年,廖承志受中央指派,到香港组建八路军办事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廖承志一生历经坎坷,备受磨难。他一生坐牢七次,生命中差不多平均每七天就有一天被囚禁。牢狱之苦无法改变他的政治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反而令他越战越勇。
1942年在江西集中营的坐牢是廖承志第七次坐牢。是年5月,国民党中统特务对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粤北省委机关大肆破壞,到处抓捕共产党人。在曾任交通组长和组织干事的叛徒庄祖方策划下,中统特务首先抓获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郭潜叛变革命,向特务供出廖承志的秘密行踪。5月30日,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先是被秘密囚禁在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后转至重庆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白公馆和黄家园子。这一关押就是四年。在狱中,廖承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感化了监狱看守姚宝山,他答应廖承志送信给何香凝。在1943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姚宝山在广东韶关城边的一个竹寮里把廖承志的书信转交给何香凝和经普椿。当何香凝打开这来之不易的信件时,激动万分,为儿子廖承志在狱中旺盛的革命斗志感到赞赏和安慰,其中两首诀别诗更让此刻的两个女人感动不已。
拜别慈母
半生教养非徒劳,未辱双亲子足豪。
碧痕他夕留播众,不负今晨血溅刀。
诗题一个“拜”字,让我们体味到廖承志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廖承志是个孝子,在家时,每天会到其母亲房间请安。何香凝也特别疼爱这个“肥仔”廖承志,好友柳亚子曾当面说何香凝“重男轻女”。“别”字,表达廖承志为革命随时准备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他于1946年10月8日在延安对党员干部作《监狱斗争经验点滴》发言说道:“在狱中,我最主要的经验是,越是坚定不移,敌人越拿你没有办法。我一进牢门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这是我的新岗位,这是我的战场,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根本就不想活着出去。”越是环境恶劣,越是激发廖承志的革命斗志:“岳撼幽燕,飚狂齐鲁,助我豪情万丈。”(《沁园春·夜雨》)廖承志就是这样的革命斗士!
诗歌的第一二句,廖承志直抒胸臆,感恩父母的教养,誓与敌人抗争,坚决捍卫廖家家声。他深知父母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忠实的追随者,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父亲廖仲恺也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廖仲恺遇刺身亡后,何香凝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吓到,他发誓要竭力继承他父亲的遗志。这次被捕,在给何香凝和经普椿的信中写道:“他们逼迫我投降,是可忍孰不可忍?倘必要时惟有宁死不辱而已。希告各友放心。”何香凝阅信至此,喃喃自言:“肥仔,你没有辱没廖家门风。”
诗歌的第三四句表达廖承志为革命献身的豪情斗志。“碧痕”非贾宝玉身边丫鬟,而是指在监狱中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却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廖承志说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共产主义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战无不胜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在狱中,国民党以美女诱惑廖承志,却被意志坚定的廖承志奚落,国民党特务头子冯奇劝廖承志识时务者为俊杰,廖承志以漫画诗题回应:“只因当年不识时务,方为千古第一男儿。”蒋介石还打“亲情牌”,“接见”廖承志时称呼廖承志为“贤侄”,还以种种理由劝告廖承志改弦易辙,投靠国民党。廖承志果断拒绝,说:“我生是共产党人,死是共产党鬼。”革命者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傲骨跃然纸上。
诀普椿
往事付流水,今夕永诀卿。
卿出革命门,慎毋自相轻。
白发人犹在,莫殉儿女情。
应为女中杰,英图空节名。
廖家多烈士,经门多隽英。
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
普椿,即经普椿,廖承志妻子,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经亨颐的女儿。经亨颐是爱国人士,在日本认识孙中山和廖仲恺,并加入同盟会,在上海与何香凝为邻居。他与何香凝、柳亚子等常一起吟诗作画。1933年初,经普椿自浙江到上海看望父亲,常到何香凝家帮忙干家务。恰其时廖承志被捕获救出狱,赋闲在家,由此自相识相知相爱,1938年1月在香港成亲。
《诀普椿》语言简明,直抒胸臆。诗歌大意:自从参加革命,为继承先父不死精神,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铁窗内的我今天可能就要牺牲,与你永远告别了。你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要发扬革命传统,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目前,革命尚未成功,还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在为国家独立富强和民族复兴奔走高呼,慷慨赴难。我深知你爱我,不要因为我的牺牲而殉情。希望你能继承遗志,继续革命,成为像花木兰那样的女中豪杰,昂首投入革命洪流中去,不应守护那虚无的节孝和名声。我们廖家多为有气节有壮志的人,你经家也有了不起的人物;我们与父母这两代人均是铮铮铁骨的革命者,冀望能以不屈不挠的气节守护先父的不死精神。
诗歌最后一句的“鬼雄”出自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虽兵败刘邦,但李清照对项羽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的大丈夫气节大为赞扬。廖承志借用该典故表达其傲然不屈的革命斗志和随时为革命牺牲的精神。
三、此身原自为他人:李少石缧绁诀别诗
李少石,原名李国俊,又名李振,字默农,1906年生,广东江门人,廖梦醒之夫君,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女婿。1945年10月8日被国民党士兵枪击身亡。
李少石自幼随父在香港生活,中学在香港皇仁学校就读,与孙中山为校友。李少石崇拜孙中山,向往革命。1924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随后加入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组织新学社,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发动广州沙基“六二三”游行、省港大罢工,参加岭南大学工人共济会,组织岭南大学校工罢工和罢免英籍副监督白士德(A Baxter)等活动,遭学校开除。在广东省委领导陈郁的帮助下,李少石被介绍到广州海员工作从事秘书工作。李少石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奉命到香港组建秘密交通站,1933年调至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并主持中国工人通讯社工作,1934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右手被打断,肺部被打伤,但他坚贞不屈,随时准备“英雄含笑上刑场”,于是寄信给妻子廖梦醒:
寄内子
一朝分袂两相思,何日归来不可期。
岂待途穷方有泪?也惊时难忍无辞。
生当忧患原应尔,死得成仁未足悲。
莫为远人憔悴尽,阿湄犹赖汝扶持。
诗题“寄内子”中的“内子”即妻子。《晏子春秋》:“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见字如面,以此诉衷情。
首联言我突然被捕入狱,遭受分离,狱中的我此刻多么想念你啊!很可惜,什么时候能获得出狱,能回到家和党组织的怀抱里,我十分无奈,不得而知。“一朝”原意“一个早上”,此处有“突然、意想不到”的意思。1934年,蒋介石奉行“攘外先安内”的策略,大肆破坏党组织机关和抓捕共产党员,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尽管李少石所在的机关已转移了几次,但还是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当特务问李少石家住何处时,为了不泄露秘密机关的地址和将自己被捕的消息告知妻子廖梦醒,李少石告诉特务自己就住在其岳母何香凝家。“分袂”,即分别、分离。唐李山甫《别杨秀才》:“如何又分袂,难话别离情。”“两相思”有两层意思:一是李少石对妻子的思念。狱友汪金丁20世纪80年代读此诗感慨:“少石同志比我年长,但我们闲谈中,彼此都不隐讳对爱人的思念。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能怀念他的爱人?”二是李少石与廖梦醒志同道合,他想象到廖梦醒对自己的牵挂。事实如此。当廖梦醒得知李少石被捕后,“如五雷轰顶,心乱如麻”,“整个人失魂落魄”。“不可期”,无法约定回来的日期。李少石自参加革命,就有随时为革命献身的思想。1930年,他结婚前就问过廖梦醒:“如果我犧牲了,你年轻轻就当了寡妇,你不会懊悔么?”当时,廖梦醒就“摇摇头”。李少石在上海被捕后押往南京,目睹革命同志英勇就义,就发出“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的呐喊,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的大意:我们参加革命,就是要消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打到资本主义,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但是蒋介石言而无信,假装国共联合御敌,然暗中勾结日本,卖国求荣。难道要等到国破家亡才痛心疾首吗?若然至此境地,则我们必欲哭无泪啊!面对如此局面,作为炎黄子孙,实在为中国之前途命运寝食难安,在时局危难之际,我岂能袖手旁观,沉默不语呢?“途穷”,指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南宋宋颜之《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时难”指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当时之中国,真是内忧外患。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推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北伐战争取得胜利。蒋介石、汪精卫等为夺取胜利果实,于1927年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扶植傀儡政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并实行杀光、烧光、抢光三大政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怎能不让一个热血青年的革命者披甲上阵血洒疆场呢?
颈联的大意:国难当头,岂能坐视?挽救危亡,舍我其谁!这是作为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若然在抗击日军、保家卫国之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不幸牺牲,请不要悲伤,因为他为国捐躯,死得光荣伟大,其革命精神必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生当忧患”化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一个人活着,就应当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仁不让,挺身而出,敢于牺牲。正如廖梦醒所言:“因为我深深了解,要革命就需要流血,要革命胜利,就需要有牺牲。他(李少石)是随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死得成仁”化用“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李少石奋不顾身的革命豪情一直激励着廖梦醒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尾联劝勉梦醒不要为自己的牢狱之灾甚至牺牲而不辞劳苦,以致形容憔悴,弄垮身体。要知道,我们女儿李湄才牙牙学语,尚未长大,还需要你悉心照顾,抚育成人。“远人”即远行之人,宋代陈师道《菩萨蛮·七夕》:“想得两眉颦,停针忆远人。”此指李少石自己。“憔悴”,即忧愁、困顿、瘦损。宋代梅饶臣《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阿湄,即李少石与廖梦醒之女儿。1930年,李少石在上海与廖梦醒结婚,1932年,李湄在香港出生。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我俩的生活尽管聚少离多,但是我俩的感情是美好的”。仅有的一次发怒竟因为廖梦醒为他缝制了一套新衣服。李少石是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李湄在回忆中写道:“从我呱呱落地那天起,他(李少石)就记下我的情况。我四个月就自动断奶,爸爸喂我吃奶粉。半夜我哭,他不让妈妈起床,自己抱着我走来走去,嘴里哼着自编的广东儿歌。”
廖仲恺、廖承志、李少石三者一生忠贞爱国,伟绩不朽。他们以诗词言志,感怀国事,悲愤激烈,抒发亲情,真挚动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生忘死,勇敢坚强。其革命胸襟,诗家风范,为世人敬仰;其沥胆忠魂,碧血丹心,彪炳史册。
烈士精神千秋在,英雄浩气万世存。廖家忠魂,璀璨焜耀,堪比杨门。他们乃民族脊梁,国家先锋,今国人之精神火炬。学习英烈,牢记使命,吾辈之笃志也;秉承遗志,精忠报国,吾辈之躬行也;匠心向党,筑梦中华,吾辈之奋斗也!
参考文献:
[1] 吴学文,王俊彦.一门忠烈,廖氏家族[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2]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礼记 尚书[M].张思然主编.西安:团结出版社,2017.
[4] 李湄.家国梦萦:母亲廖梦醒和她的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5]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
[6]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廖仲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 陈敦德.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8] 黄子云.革命精神代代传——廖仲恺、廖承志的诀别诗[J].党史文汇,2001(2).
[9] 廖承志.廖承志文集(上)[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10] 马光磊译注.晏子春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
[11]汪金丁.金丁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2] 廖梦醒.少石遗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3] 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4] 游光中.经典散文名句[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
[15] 吴熊和.传统文化:经典宋词[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16] 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M].朱润东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2019JKDJ008)成果之一
作 者: 黄伟亮,硕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