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铵氮肥不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021-08-27胡铁军张怀杰应小军郑佩君许熔熔
胡铁军 张怀杰 应小军 郑佩君 许熔熔
(1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余姚 315400;2余姚市阳明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余姚 315400)
小麦是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氮肥是小麦生产中需求量较大的一种肥料,但在浙江省小麦实际生产上,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不仅增加了小麦的生产成本,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为此,笔者于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浙江省余姚市开展了不同脲铵氮肥运筹对小麦生长影响的试验,以探讨小麦生产中脲铵氮肥的最佳施用方法,从而为脲铵氮肥在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余姚市嘉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进行,供试田块的土壤类型为青紫泥,土壤pH为5.82、有机质含量为56.47 g/kg、碱解氮含量为185.92 mg/kg、有效磷含量为13.90 mg/kg、速效钾含量为146.00 mg/kg。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0”,于2019年11月5日人工播种,播种量为150 kg/hm2,于2020年5月21日成熟。供试肥料为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28%脲铵氮肥(18%酰态氮+10%铵态氮,由余姚市甬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和实施
试验设7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222 m2,具体肥料运筹见表2。处理(1)为不施脲胺氮肥对照,处理(2)至处理(7)的纯N施用量均为168 kg/hm2,各处理施用磷肥和钾肥均相同,并一次性基施,纯P、纯K用量均为90 kg/hm2。
表1 各处理设计和肥料运筹
1.3 项目调查
播种前采集混合土壤样品,测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每小区固定10丛小麦作为调查对象,每7天调查1次在田苗数;小麦成熟期,测定其产量、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另外,收获时每个小区采集有代表性的植株样品3株,分器官烘干称重,并采用蒸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含量,计算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氮肥利用率= [(处理区小麦生物产量×处理区植株全氮含量-对照区小麦生物产量×对照区植株全氮含量) ÷施氮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施用氮肥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均高于CK,可见氮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处理(7)的产量构成表现最好,其次是处理(5)和处理(6),再次是处理(3)和处理(4),然后是处理(2),说明氮肥分2次追施能提高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产量来看,处理(7)的产量最高,为5 471 kg/hm2,比CK增产34.72%,说明脲胺氮肥用量适当后移,更有利于小麦经济性状的表现,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表2 各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小麦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脲胺氮肥用量的后移,氮肥利用率逐渐提高,其中,处理(5)、处理(6)、处理(7)的氮肥利用率较高,分别为29.0%、31.0%、32.8%。同时,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脲胺氮肥分3次施用的氮肥利用率明显高于脲胺氮肥分2次施用,且均高于氮肥一次性基施。以上结果说明,增加脲胺氮肥的追施次数、适当用量后移均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表3 各处理对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脲铵氮肥分3次施用的效果更好,最佳用量比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4∶3,可较不施氮肥对照的小麦增产34.72%,且氮肥利用率达32.8%,在余姚市小麦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按照此方案施用脲铵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