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8-27周洪宇漆凌垚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导师

周洪宇,漆凌垚

(1.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41011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410004)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因此,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分类抓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加快培养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人才,推动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按功能需求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0年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并逐渐加大招生力度。在扩招之初,因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可度低,导致招生比例严重低于学术学位硕士。经过几年的发展,考生报考意愿不断提升,专业研究生的比例日益提高。《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提到,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成研究生教育主体,招生人数首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总体中占比首超50%,招生数量超过学术型研究生,2009—2017年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7年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趋势图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4万人、硕士学位180万人,已建立起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1]。相较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具有以下3个优势而更受报考者青睐:①学科定位明确,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②毕业要求低;③学制时间短。但是,中国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对其认知不足,尚未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完整培养体系,无法凸显专业硕士在工程实践应用方面的特点,如何贴切实际地为专业硕士制定适合的培养模式成为新一轮教育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1 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专业型学位硕士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专业型硕士培养在重视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2],中国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1 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重点不突出

2009年,教育部正式提出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工作,以此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然而该培养体系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部分院校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保持一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课程安排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应用过程,无法凸显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没有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分度显现出来,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3]。在奖励机制方面,同样以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为衡量标杆,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对具有实践性的工程应用设置奖励,缺乏鼓励和引导,降低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和应用的积极性。

1.2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自我认知不足

在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中,学术型硕士报考者具有学术和专业硕士双向选择权,这一差异造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选择空间更大的误区,干扰学生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正确定位,导致报名中大部分学生会盲目优先选择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忽略了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本质认识。另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量化指标和考核体制尚不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应用过程考核以及结果认定尚不成体系,导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未定量凸显,学生自我认同感低,进而导致学生丧失核心竞争力。

1.3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大量实践应用型科技人才,而大部分院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并未与企业进行直接对接,不能真正地把握在产业发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实践课程的设立并未达到实践的预期效果,造成高校与行业之间的供需偏差加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现象频发[4]。

2 对策与建议

2.1 培养体制改革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综合设置基础课程和应用技术,构建实践应用知识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水平。其次,开展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共建颇具专业特色的实践及应用型基地,加强职业技术的学习应用。此外,加强多边合作,鼓励老师积极申报企业、政府创新工作站和平台,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活动场所,通过教室教学和平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体现基础知识对创新科技发展,以及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5]。最后,高校与相应行业提前对接,结合实际需求,根据学生兴趣点和就业方向,定量制订培养方案,在集中培养方案中展现个体和行业差异[6]。

2.2 考核方式改革

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性应用转化、技术设计与管理、技术创新与改进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方式应充分围绕以上能力的考察展开。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和科技成果作为考核标准,单一的考试成绩和科研成果加权只能凸显学生创新和学习能力,对于理论知识向实践性应用转化、技术设计与管理能力的测评有所欠缺。因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在此基础上涵盖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和管理能力。筛选综合指标,设置多维度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实验室和企业实习基地,结合虚拟仿真等线上考核方式规范操作过程。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在考核内容上,充分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关联,针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专业实践要求来制订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政府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在实际工程案例中培养学生设计和管理能力。在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中,导师起引导和调控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发挥空间,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定期组织会谈了解项目进展,以及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其答疑解惑。对于部分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适当放权让学生尝试自我和团队管理,设计工艺流程,管理工程进度,进而锻炼学生沟通和管理能力。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充分尊重各自的愿望和需求,营造“目标一致,共享共赢”的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协同文化。

2.3 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

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是要不断实现开放创新性的发展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最后在创新中取得发展,这也是现在对高端人才培养的新趋势。目前,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入校后多施行双导师制,要求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及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生既接受学校教师的学术指导,又接受相关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使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授课方式,而应借助企业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去。深入企业,通过现场参观与生产实习等模式,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知。

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寻找相关技术存在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进而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统筹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重点突破口放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通过以最初的“师傅带徒弟”传统培养模式为基础,向其中注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通过整合学校授课和社会企业培训双重引导,将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就业集于一体的合作培养形式,更好发挥出集体力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再是单一化发展,使培养模式更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进一步优化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3 结语

研究生队伍一直是中国人才体系中的一股重要支柱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凸显出应用实践的新模式,为社会创造更多实用型的科技人才,充分地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出来,更好地拉动社会产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专业型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导师的猫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