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以无心胜有心
2021-08-27
时间进入8月,如果企业仍在点算捐助河南洪灾而获得的报道数量,这样的CSR(企业社会责任)不做也罢。
2020年净亏损2.2亿元人民币的“非著名”品牌鸿星尔克,不顾自身濒临破产的窘境,为河南灾区捐赠5000万元物资。“ - 22000万元” VS “5000万元”的反差,让超过200万人涌入鸿星尔克的直播间,一面心疼品牌“好糊”、力劝买点“营销”,一面高喊“野性消费”,将大约2亿元的“鸿星尔克”抢购一空。
被中纪委赞称“好人有好报”的“鸿星尔克”事件,值得各家企业的高管与公关人深入思考。
首先,消费人群已经改变,态度自然不同。
相比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2010年的4·14玉树地震,以及2020年年初全国军民驰援武汉,今天的消费群体对于公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已经完全不同。
可以说,“鸿星尔克”事件,是“Z世代”真正站在舞台的中央,以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态度,“制造”热点、引导舆论。他们以娱乐的方式支持自己的喜爱的品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且乐在其中。
其次,人们愈加注重内心的善良,而非行事的初衷。
这些将“鸿星尔克”玩成梗的消费者,或许他们并没有雄厚的消费实力,但他们心中已经拥有对于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认可;只要你拥有正能量的价值观,他们不吝真金白银去支持。
对于鸿星尔克这样的“非著名”且“亏损”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人们并没有任何“预期”;是其巨额亏损与低调捐赠的反差感动了、催生了“造梗”“玩梗”的热潮。
但是,鸿星尔克并没有做好迎接流量的准备——无论是品牌形象塑造、细分市场推广,还是产品矩阵、高端化打造,鸿星尔克都没有做好准备。希望其它品牌能够以此为鉴,从品牌、市场、工艺、产品上做好准备,一旦高光时刻来临,可以让产品力与品牌力并肩前行。
再次,品牌无用论、公益无用论,已经被无情“打脸”。
“鸿星尔克”事件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流量、销售的正面样本。
这一事件的本质,是鸿星尔克有心公益、无心炒作,是实打实的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赚流量、攒人品的作秀。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选时机、挑对象、带节奏,早晚会被看穿、揭穿,并被用户无情抛弃;那些善心排序、捐赠打榜等形式的“道德绑架”,也终会连人带事一并“社死”。
毕竟,能力有大小,而善良无高下。
聊斋志异开篇“考城隍”中有一句话,可以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方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