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方式与策略
2021-08-27李桂英
李桂英
关键词 教师;教育知识;知识增长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2-0033-05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知识的积淀。教育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知识关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影响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日益高涨,如何在激流勇进的改革浪潮中实现教师教育知识的持续增长是教师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关注教师教育知识的现状,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知识的基本内涵
教育知识的概念最早见于《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一文,该文作者认为教育知识泛指教育领域的所有系统知识。其立足于教育活动系统,涵盖教育方方面面的认识。然而,对于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而言,教育知识的内涵有所不同。陈向明教授认为教育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将教师的教育知识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虽然教育知识内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其蘊含的本质没有改变。
第一,教育知识是关乎教育、为了教育的知识体系。教育知识以教育全领域为认识和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事物的性质和教育现象的解释,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知识谱系。自教育产生后,教育知识经实践总结与理论研究而日益发展、成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服务于教育实践,并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生成、运用与完善。可以说,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教育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认识成果。
第二,教育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但教师不仅需要教育知识,也需要更广阔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所需的所有专业知识之和,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等在内的知识体系,涵盖教育知识,但不能把教育知识等同于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
第三,教育知识不是单纯的教育学知识,它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复杂的知识群。虽然刘庆昌认为教育知识是有关人类对教育进行认识后所产生的结果,它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后,形成具有最高形式的体系化的教育学知识。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知识往往流转在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不只是存在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成为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构造者;教育学知识是教育专家将教育的认识提炼成体系化的知识,并以各种各样的专著、教材等形式呈现出来,在该过程中教师只是教育学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因此,教育学知识是教育知识的冰山一角,教育知识拥有更广泛的实践属性。
二、教育知识的增长方式
教师的教育知识并非生来就有或者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缓慢增长的积累过程。教师既可以从教育实践中积累教育知识,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日常的反思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
(一)教育知识与教育实践
从本质上说,教育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是在教育实践中建构关于教育实践、又指向教育实践的知识。教育知识的草根性决定其逻辑起点为实践,其生成过程也与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教育知识的生成基于两类实践:一是教育者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会不断建构新的教育知识;二是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前人的教育经验也在被不断地总结、提炼与更新。无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的教育知识,还是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教育知识,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离不开人的主动参与。教育知识源于实践又走向教育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不能停留在书本文字的学习上,而需要聚焦教育实践,着眼具体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情境,看到实践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透视教育现象走向背后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知识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获取和发展教育知识的重要方式。就学习性质而言,教师学习教育知识有两种方式:一是正式学习,即在正规的教育场所接受的系统学习,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进修。在组织化、结构化的环境下,教育知识具体化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教育类知识。教师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教育知识和技能。二是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是教师基于现实需要和自身兴趣而自发产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教师个体独立学习和教师群体间交互学习。教师一般会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摩课堂教学、向优秀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与同事交流教育心得或参加学习共同体、读书会等形式有意识地获取教育知识。
(三)教育知识与教师反思
教育知识源于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理性,是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动态过程中思考和生成的知识。教师反思要从教师自身实践活动出发,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深层反思与个人教育经验的体悟,将内隐的教育经验升华为实践智慧,通过外显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成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反思日常教育实践。行动研究以教育实践者的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置身于真实的教育环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进行批判性反思,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借由行动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构建个人教育知识。叙事研究是对微观层面细小事件质的描述,阐述流动现象背后的事实。日常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关注某种教育问题,有意识地以叙事研究发现其蕴含的教育知识,或是通过总结和反思自身教育实践,记录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发现新教育问题,在反思中建构新教育知识。
三、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现状分析
在借鉴已有研究界定教师教育知识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教育知识构成要素分为教学的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其他必备的教育知识,并围绕这四个方面对部分在职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方式进行调查。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借鉴范良火教学知识问卷自编《教师教育知识增长方式问卷》,对来自广州大亚湾实验区学校的老师开展调查,通过问卷星为载体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358份。调查对象涵盖语、数、外等各科教师,包含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因此,調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教育知识增长现状
1.不同类型的教育知识增长方式总体各有差异
一般而言,教育知识的增长方式包括职后进修、有组织的专业活动、阅读专业书刊、观摩学习、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自身教育经验与反思、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以及撰写科研论文等。总体上看(见图1),教师教育知识增长最主要的方式是观摩学习、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以及自身教育经验与反思,其次是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阅读专业书刊、职后进修、有组织的专业活动,而撰写科研论文这一教育知识增长方式并未受到教师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教育知识增长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与反思及同事交流,而职后进修、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科研等渠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不同职称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方式各有差异
由表1可知,自身教育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及观摩学习是教师增长教育知识的普遍方式,这在无职称教师和二级教师中体现较为明显。职后进修、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对无职称教师和二级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影响比较重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对二级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影响较为重要。阅读专业书刊则对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影响较大。而各个职称教师都较少尝试通过撰写科研论文的方式来增长教育知识。
3.四种教育知识的增长方式整体各有差异
基于教师感知各方式对四种教育知识增长的有用性,进而对各方式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很多(4)”“有些(3)”“很少(2)”“没有(1)”四个等级,具体如表2所示。
依据教师对各教育知识增长方式所作的评价,获得教师评价的均值。从八种方式对教师知识增长有用性的均值排序来看,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自身教育经验与反思、观摩学习是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最主要的四种方式;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阅读专业书刊是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重要方式,但对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增长的作用不如其他方式,而职后进修和撰写科研论文对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作用相对不大。
(二)影响教育知识增长的因素
在对教师进行开放性问卷分析得出,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受到热爱、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学习资源、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1.热爱、学习是主要动力
教师缺乏对职业的热爱易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学习的态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常见原因是教师自身知识素养和能力不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造成情绪衰竭而产生职业倦怠。此外,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教学之外的琐事也会使教师身心俱疲,丧失追求进步的动力,造成教师不思进取、故步自封。
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是引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投入学习精力,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以及持续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主动学习意愿不高、不主动钻研教育教学问题,就无法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得失并把经验转化为教育知识指导教育活动,也不会重视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学习、自我反思与研究是知识增长不可或缺的方式,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时常反思才有可能与时俱进,否则教师就容易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2.专业知识积累和学习资源是重要保证
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对教育理解不深,是阻碍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缺乏教育知识的积累而陷入教学困境。在无法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视野也难免会受限,囿于本专业的知识而形成知识壁垒,阻碍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
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反之,学校的学习资源配置不到位,譬如缺乏专业的书刊、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全,则会严重地阻碍教师对教育知识资源的获取。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是提升知识素养的有效途径。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可以利用外部的优质资源帮助教师进行自身经验积累,实现经验的成果转化。此外,和同事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最常见的知识增长方式。畅通的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能够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增强教师积累知识资本的意识。
3.学校管理制度是外部保障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影响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要能够激励教师自主学习,让教师在没有外界动力驱使的情况下,仍然处于积极进取的主动状态,持续获取新的教育知识。反之,落后的学校管理制度则容易忽视教师文化建设,导致教师难以形成普遍认同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工作热情不高,“学习型学校”的特征不显著,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强劲的持续力。
四、教育知识的增长策略
教师的教育知识增长既受教师自身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知识的增长需要教师个体持之以恒的奋斗,也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引领。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走向,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端正学习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譬如,教师可以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通过自我阅读、学历提升等方式增进知识积累,也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知识共享,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和完善自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为了适应信息爆炸、快速更新的社会环境,教师要做到主动学习、终生学习。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合理有序的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校应通过自主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锻炼教师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增强职后培训实效性,完善培训体系
为了保证职后培训能够有效满足教师的知识需求,学校应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完善培训体系。首先,要充实培训的内容。从培训内容角度看,职后培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向不同教师群体的学习需求,提供符合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对教师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可以是关于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方法的培训,或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优化培训的方式。当前,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占据主流,导致教师缺少实践指导,难以内化理论知识,培训流于形式。所以教师职后培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家讲座、集中培训等院校培训与观摩优质课、教学现场点评、教研活动等校本培训结合起来,让高校专家走进学校,让一线优秀教师走上培训讲台现身说法,逐渐由专家主讲走向互动共享。同时,职后培训应提供更广阔的教师交流渠道和更多的教师交流机会,灵活运用区域交流、校际交流、师师交流等方式构建学习网络,满足广大教师的多样需求。最后,要完善培训的体系。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自主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导致教师培训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培训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要树立“尊重人、服务人、提高人”的现代培训理念,建立让受训者做出学习选择的培训机制。此外,还要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关注教师的实际水平,構建以长效需求为导向的职后培训体系,开展多领域、全方位、高层次的教师培训活动,使培训活动能够真正落实并惠及每一位教师。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文化建设的作用重大,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无形中引导着教师自发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自觉地响应“学习型学校”的号召。学校是提升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教师文化的建设,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学习资源的投入,为教师购买专业书刊、教育理论书籍、个人文化素养读物等,更新教师的知识观念和素养;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提供教师学习的场所和空间,为教师群体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职称评价制度,把教师从功利主义导向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师更加关注自我素养的提升;其次学校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科学安排教师的岗位,大力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为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实现群体间教育知识的共享;最后学校应落实教师减负要求,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身,赋予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应激发教师提高文化资本积累的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教师积累文化资本营造和谐的氛围,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氛围。总之,学校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营造“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让教师在文化浸润中提升自我。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