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从克服自卑感开始

2021-08-27田杨阳魏鹏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田杨阳 魏鹏霏

摘要:流动儿童相对于同龄儿童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自卑心理较强。若不及时加以疏导,极易导致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流动儿童自卑感的现状、特点、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共同帮助流动儿童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自卑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3-0024-03

一、引言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教基[1998]2 号)中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 岁(或 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人口大量流动,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1.5亿,增长69.73%。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副产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此出现。流动儿童跟随于父母身边,辗转于城市的各大区域,需要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投入新的社交关系和社会融入,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在心理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环境。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形成无能。自卑心理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更是流动儿童其他心理或行为问题(如交际障碍、学业困难等)出现的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心理 [1]。如果无视流动儿童的自卑感,不仅会阻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且会导致诸多问题行为出现。

二、流动儿童自卑感现状及表现

自卑是与自信相对应的概念,指一个人在自我评价中认为某些品质不如他人而感到苦恼和颓丧的一种消极情感[2]。具有自卑心理的儿童总是低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害怕、害羞和畏惧的消极心理和行为状态。关于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国内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基本都认为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较城市当地儿童严重[1,3]。出现自卑心理的流动儿童往往还伴随着以下三个表现。

(一)孤独感较强

许多流动儿童总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在与同学相处时更容易敏感而自卑[4]。他们担心自己被城市儿童嘲笑,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更愿意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喜欢独来独往。《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流动儿童往往友谊质量不高,同伴接纳程度较低,常常被忽略,导致其学校适应性较差,孤独感较强。有研究发现,有25.2%的流动儿童回答自己的朋友中有城市儿童,有18.9%的城市儿童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中有农村来的孩子,即流动儿童的交往大多仍局限在流动儿童之间[4]。他们的社会关系比较单一且同质,很难融入城市儿童的生活圈,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很难建立稳定的朋友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加上自卑心理,使流动儿童很难融入正常的同伴群体,无法获得朋辈之间交往的乐趣与情感支持[5],孤独感更高。

(二)神经质较高

在一项教师问卷中,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比本地学生差一些,他们在性格上更拘谨小心(28.77%)、更敏感(28.77%)、更忧郁(21.23%)[6]。他们倾向于过度解读老师或同学的言行,认为其带有讽刺、嘲笑的味道,甚至将不同的意见看作对自己的贬低和轻蔑。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不自信、自卑。

(三)学业能力较差

在学校里,相对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做事情缺少主见,言语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仿佛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在集体活动中常常达不到老师、家长的预期。因此可能会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开始自暴自弃,面对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开始自我怀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流动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流动儿童之所以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主要原因可能是从乡村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一些生活习惯、语言、穿着打扮等,经常担心自己受到歧视,且在经受挫折失败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社会认同危机

在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儿童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市民”与“农民”的标签,容易导致流动儿童产生社会认同危机。尽管现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流动儿童在迁入地逐步实现了“有学上”,可是他们很快就面临新问题,即很难融入新学校或社会环境。虽然他们所面临的显性不公正在逐渐减少,和城市儿童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但所遭受的隐形不公却依然存在。流动儿童大部分来自乡村,生活环境较为淳朴,他们对来自城市群体的偏见和歧视往往十分敏感,对新鲜的事物或诱惑往往也很难正确处理。有研究调查发现,75.7%的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被嘲笑和讽刺,追因调查中表明首要原因是“我是外地人”占67.3%,其后依次是“知识太少”,占39.9%;“我家太穷”,占32%[7]。因此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产生许多矛盾和困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互相攀比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学校一起生活、学习,看到其他城市儿童较为优越的家境后,内心由羡慕转变为失落,这让他们变得沉默和孤僻,逐渐发展成自卑心理[8]。而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有些甚至没有上過学。他们从事的职业大多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工作时间长,跟孩子缺乏沟通与交流,让孩子缺少安全感与依靠感。由于缺乏科学的辅导方法,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他们经常对孩子做出体罚、呵斥等不当行为。而学校(尤其是在缺乏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班主任每日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以上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从早期缺乏自信心发展成自卑心理。

(三)自我评价消极

流动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较低,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起城市儿童,他们自我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9]。一项调查发现,23.5%的流动儿童认为在学校中处处不如别人,56.8%的学生认为自己表现一般,没有出色之处,44.4%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有41.2%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评价更趋向否定[10-11]。他们在受到挫折之后常常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感到自卑。

四、流动儿童自卑心理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自卑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单靠流动儿童家庭自身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充分动员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共同应对。首先,政府应该颁布相应政策,给予流动家庭更多制度和政策保障,使流动儿童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同时开展积极宣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和误解,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接纳和尊重。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当孩子遇到问题,尤其是情绪问题时,家长宜采用疏导方式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与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出解决办法。

学校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不仅要担负起应有的教学责任,提供达到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教学,更要考虑到流动儿童的特殊性,从以下五个方面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

第一,增设心理课程,重点进行心理适应教育。例如,辅导流動儿童应对来自新环境的压力、调节消极情绪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创设特色心理辅导方案,采用诸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活动分享、讲故事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增设心理辅导室,由专门的心理老师担任辅导员,在流动儿童产生不适应等问题时,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给予开导与帮助,使流动儿童的负性情绪得以释放。

第二,定期请专业咨询师对流动儿童进行沙盘辅导。沙盘疗法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游戏,它以“游戏”为载体,探讨孩子的内心世界,具有自然性和自发性,对流动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生活态度以及思维模式等有益。沙盘游戏中所包含的整合性与全局性意义也可以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增设小组活动。流动儿童相较于城市儿童缺乏公共场合表演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自卑或者胆小,他们缺少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勇气。学校应该组织丰富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趣味活动、朗诵、表演、歌唱比赛等,给他们表现、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通过小组活动让流动儿童适应在团队里的角色,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满足感以及自信心。

第四,进行体育干预。有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干预手段能提升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12]。自卑感通常由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引起,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特点,参考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让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弱化自卑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树立榜样。优秀的榜样在孩子心中有着强烈的指引作用,可以引导他们积极上进、与人为善。儿童的认知功能还在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可以在生活中给他们树立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引导他们乐观开朗,消除自卑感,重拾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正荣. 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6.

[2] A.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3]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等. 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8(4):909-913.

[4]何桂宏.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感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4-7.

[5]杨明伟,李英. 流动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技巧——以G社区Q项目为例[J]. 现代交际,2019(2):52-53.

[6]肖克,冯帮. 流动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J]. 河北教育,2008(3):18-19.

[7]雷有光. 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J]. 教育科学研究,2004(5):30.

[8]翟琦. 学校贫困家庭儿童自卑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9]海田伊. 少儿图书馆如何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J].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69-70.

[10]肖克,冯帮. 流动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J]. 河北教育,2008(3):18-19.

[11]王丹阳.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0-53.

[12]齐宇飞. 体育干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编辑/刘 芳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小学体育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