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价值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弥合

2021-08-26胡媛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话语分析弹幕

胡媛媛

【摘要】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基于费尔克劳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对哔哩哔哩两场跨年晚会的弹幕文本进行分析,探寻主流价值对青年亚文化潜移默化的浸透以及青年群体积极向上、多元融合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家国认同感。

【关键词】弹幕;话语分析;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85

“青年亚文化”是指既定社会阶层结构中,具有挑战性和“反常”色彩的新兴社群或生活方式。随着APP和网络平台的不断扩张,Z时代(主要指95后、00后)圈层崛起,饭圈、电竞圈、二次元圈等亚文化圈层进入主流视野。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借助各类新媒介,积极进行自我表达与文化实践,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開放共享的互联网空间中,任何受众都能够自由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青年亚文化群体获得相对自由的话语权,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群体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性文化实践,逐渐发展壮大,甚至反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到青年亚文化的强势崛起,主动放低姿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青年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向其传达主流价值。

2020年元旦,哔哩哔哩与新华网联合主办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首秀告捷,累计观看人数1.3亿,豆瓣评分高达9.1分,被人民日报称为“最懂年轻人的晚会”。2021年,B站携手央视,再创佳绩,截止目前,播放量破1.5亿,百万条弹幕疯狂刷屏。

这是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共生的一次文化实践。弹幕作为视觉化符号,发挥表达、互动和情感宣泄的载体作用。本文以B站跨年晚会的弹幕文本为研究对象,使用Python,在B站两场跨年晚会的不同时段,抓取42000条弹幕,基于费尔克劳夫话语分析三维框架,探究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认同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与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1. 跨年晚会弹幕文本的话语解读

1.1 文本分析

1.1.1 词汇选择:家国与青春的情感寄托

词汇的选择能体现文本生产者的立场、态度及价值观念等。不同的词汇选择策略在意识形态方面会呈现出鲜明的倾向性。本文使用ROST CM6.0软件对42000条弹幕进行分词、去停用词处理,并可视化为词云图。由图1可知,青年群体通过带有情感意义的词汇选择,构建以“家国”为核心的词汇集,具体表述为“中国”(词频4144)、“华夏”(词频1568);或寄托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与祝福。

由此可看出,B站青年群体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家国认同感。主流价值正逐渐嵌入青年亚文化群体。

1.1.2 话语风格:反传统的多元表达

梵·迪克认为风格是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和或标志。”风格是文本的语境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措辞上。从弹幕文本的内容来看,可以具体分为三类(表1):解释型文本,受众围绕视频内容的翻译解说。狂欢型文本则更多是呼唤共鸣的情感输出,经常以刷屏的方式出现。

纵观上述三种类型弹幕,可以发现,与严谨的书面语相比,弹幕语言不必遵守传统的语意和语法规则,往往更加简短直接。俚语、外文、符号混杂出现。在B站跨年晚会的弹幕文本中,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化手法,承载主流价值内容,实现两者的和谐互动,彰显青年亚文化群体包容开放的心态和创新性思维。

1.2 话语实践分析

话语实践重在考察话语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涵盖文本生产、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弹幕的意义生成机制是建立在对原有文本的解构、挪用、拼贴,因此互文性是其在话语实践层面的重要考察维度。

1.2.1 互文性:亚文化元素与主流价值的拼贴

Julia Kristeva将“互文性”定义为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弹幕属于创造性的互文表达实践。它的互文性表现在文本与受众解读两个层面上。

文本层面上,弹幕是碎片化和非线性的文本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篇,所以它的互文现象多发生在弹幕生产者所采用的不同语言片段之间。张光北演唱《中国军魂》时,弹幕区不断飘过“云飞兄,别来无恙”、“二营长,开炮”等亮剑名句。当主导性文化产品《中国军魂》出现在亚文化属性平台时,B站青年群体作为主流声音的回应者,以戏仿方式致敬热血年代的民族英雄,形成主流价值与弹幕表达中亚文化元素的拼贴,在解构权威中消解宏大叙事。

受众解读层面,年轻群体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通过巧妙的节目编排和弹幕互动较好的渗透到受众的意识层面。弹幕文本中既有魔兽、柯南、头文字D这类“私欲化”的个体话语,也有中国加油、相见在武汉,这类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话语。话语与话语之间,话语与背景信息之间,相互交织缠绕,以互文的方式编织出晚会的意义网络,传达出青春、热血、奋斗、爱国的价值观念。这种建构的互文方式,也使话语实践背后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斗争得以展现。本文将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层面具体分析青年亚文化是如何实现对主流价值的软化调和,核心价值观又是如何润物无声地浸透亚文化圈层。

1.3 社会实践分析

社会实践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社会语境,剥离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本文认为,此次B站跨年晚会是主流价值对青年亚文化圈层一次春风化雨式的浸透,弹幕表达则充当起两者对话共生,深度融合的桥梁。

1.3.1 主流价值浸透亚文化圈层

B站以清晰的用户定位、严格的准入机制,构建以AGC群体为核心,相对稳固的亚文化圈层,这也导致,主流价值输出始终难以在青年亚文化的抵抗语境中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在跨年晚会中,《华夏》、《钢铁洪流》、《祖国不会忘记》这样的主流价值节目主动放低姿态,以亲和、生动的呈现方式,调动勾连受众的文化记忆,激发青年亚文化群体弹幕互动的热情,“向祖国敬礼”、“我将青春置入祖国的山河!”、“我大中华,燃!”等弹幕评论不断出现。主旋律在亚文化群体观影的情绪感染和弹幕的即时互动表达中,变得接地气,弥合原有圈层之间的界限与隔阂。通过对42000条弹幕的情感分析(表2),大部分观众是正向积极的态度。在新的传播生态中,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抵制,渐融于网络亚文化自我表现、盛大狂欢的精神气质中,其结果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逐渐接受主流价值的观念和规则秩序。

1.3.2 弹幕文化形塑社会价值认同

在过去的两年里,B站这个传统的青年亚文化社区,在不断尝试冲破自己的圈层壁垒,拥抱主流文化。同时,互联网空间模糊了政治与文化、主流价值与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在跨年晚会的狂欢仪式之下,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包容的话语形式重构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与反叛态度,由更具“二次元”属性的网络空间过渡到相对主流的文化内容接触。弹幕作为亚文化群体意见表达和情感宣泄的载体,帮助青年群体形塑价值认同,推动弹幕互动群体从御宅族转向充满正能量的中国青年。

2. 结语

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本质上是一次话语实践,是新华网、央视等权威媒体携手亚文化社区,构建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塑造年轻群体的核心价值认同。通过上文对跨年晚会弹幕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年亚文化群体正以更加兼容并包的姿態对待主流价值的浸透,以亚文化形式的弹幕话语形式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以较为“温和”的协商方式代替对主流价值的“对抗”,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平章起,魏晓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传播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35-41.

[2]MobTech研究院.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报告[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 id=1674275868659690022&wfr=spider&for=pc,2020-08-06

[3]彭妍.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宣传片《后浪》的批评话语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221-222.

[4]周怡.弹幕参与青年亚文化建构的话语分析[D].南京大学,2015.

[5]Kristeva J.The Kristeva Reader[J].1986.37

[6]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126-131.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话语分析弹幕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