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台基于互联网的远距离音频传输应用

2021-08-26张洪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广播电台互联网

张洪斌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各领域技术手段、发展模式等创新带来一定影响,在传媒与新媒融合发展阶段,详细探究广播电台各项工作实施现状,既要满足广播电台创新发展需求,又能保证各类广播节目顺利播出。对此,应用到了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改变传统化传播方式,并为广播电台常规问题解决提供快速、低廉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广播电台整体工作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广播电台;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2..011

广播电台应用互联网运距离音频传输技术,主要是在音频传输媒介与方式方面发生变化,能保证现场信号能直接传输与回传,以“相互关系”存在为基础,既可以保证广播电台对各类节目在用户领域中反馈情况准确掌握,能及时调整工作模式或节目播出方式,有效提升广播节目收视率,又能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展广播音频传输渠道与方式,增强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目标。

1. 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原理

为实现实时数据在互联网上高质量连接,必要条件是传输层协议,共由7层组成,包括:传输层、数据链路层、表示层、物理层、应用层、会话层、网络层。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结构简化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并在TCP/IP层结构模型中与用户服务端口相连接。不同结构层均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只需在实操阶段控制传输方式,保证传输过程规范性,就可保证良好的应用效果。

传输层:是与目标端主机、源端主机相连接,实现实体功能。从其定义角度分析,因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差异性,会在实际应用阶段发挥不同功能,所呈现出的效果也会有差异性。

针对TCP传输控制协议分析,主要为网络通信服务,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较强,具有多路复用、确认数据、数据同步、数据流控制等功能,通常会应用在无差错高质量数据传输环节中。但其在应用中也会对数据正确性、完整性等要苛刻要求,不可私自加入控制内容,如果工作需要,要先对控制内容正确性,明确检验数据包时序,否则会影响其发送端、接收端数据完整性。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属于一种无连接传输层协议,主要服务不可靠信息传送工作,但与TCP传输控制协议相比较,流控制、可靠机制、错误恢复功能等需进一步研究。再从其数据传送方式角度探究,无需连接,减少数据确认、数据同步等环节,可节省网络开销,服务业务与影响范围逐渐拓展,如:数据报服务,能实现数据实时传输目的,广泛应用在数据实时传输领域中。尽管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延时较小,但会规避不可靠网络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基础问题,能把重心放在信息数据传输阶段,在客户端设置缓冲区,可减少网络延时。

从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数据包接收角度分析,是先接收再压入缓冲区,待符合预定数量后,才能解码、播放。整个操作流程完善,应用目标明确。而缓冲区大小会受网络变化因素影響,说明缓冲区大小选定极其重要。如果所选择的缓冲区较小,会在数据包接收、压缩阶段出现丢失情况,是因协议自动识别误认为丢包,对数据遗弃,使丢包可能性增大。相反,如果所选择的缓冲区较大,会增大网络延时,甚至超过人耳觉察限值与规定要求。为保证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应用价值充分发挥,需在应用阶段详细探究网络数据传输时接收、压入缓冲区、解码、播放等各环节操作规范性。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通过对网络传输物理介质调整,有效降低数据包丢失几率,能始终控制网络状态稳定性与良好性,主动克服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缺点,既保证音频数据传输质量、速度,又减少网络延时,保证整体平衡性与音频数据传输可靠性。

2. 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优势分析

2.1 系统化管理功能

在广播电台中对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应用,一方面,是能满足广播电台各项工作实施要求,能在发展阶段对网络媒介调整,增强数据传输稳定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应用优势,能在广播电台各项工作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在实际应用阶段,对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既要分析系统化管理功能,又要保证技术手段应用合理,并借助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系统,分析其具体内容,借助系统化管理功能对音频信号处理,为数据传输提供灵活路由,不易改变数据传输路线,只需在系统化管理功能模块中对音频信号全面监测,就可实时掌控数据传输效果。同时,再设计系统外接设备,为广播电台各类节目播出质量控制、效率提升等提供基础保障。

2.2 单播、组播

因广播电台所包括的工作内容较多,不同节目内容对数据传播要求存在差异性,不单单要分析广播电台各类节目播出具体要求,还需从用户需求角度探究,能保证所选择的传播方式符合不同用户要求,用户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借助互联网完成点对点、点对多等音频传输工作。对此,也创设了点对多组播放功能,主要应用在单个直播点向多个转播台传输音频信号领域中,最突出的效果在于对传统化音频传输方式改变与创新,既强化系统功能,又能降低整体投资成本,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

2.3 投入成本低

与广播电台数据传统化传输方式相比较,受互联网技术影响,不单单是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有显著效果,而且还能随着媒体领域创新发展,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能在音频传输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影响远距离数据传输成本。同时,还有较强推广价值,使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各类节目中广泛应用,增强广播电台移动传输扩展能力。

2.4 应用便捷

依据广播电台在音频传输中对软件、硬件合理化投入与创新,能为各类设备应用、宽带互联网连接等提供多元化传输线路,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直播类节目中,不受时间、场地、自然条件等影响,只需借助现场技术与实际条件,用简化设备架设、调试,就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数据传输工作,应用条件充足、操作便捷、效率显著提升。

受5G无线网络发展因素影响,广播电台在数据传输阶段分析数据传输速度加快,无论是在室内、室外环境中,还是在行车过程中,均能借助5G网络获取到相关内容,全面性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增强远距离音频传输可靠性与稳定性。

3. 广播电台基于互联网的远距离音频传输应用效果

依据于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原理与技术优势分析,能真正了解到其在广播电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必要性,需引起媒体领域关注与重视,建议各广播电台均能对其加大应用力度,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对此,湖南省邵阳广播电视台从2004年开始就已经应用了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在初期发展阶段只是对其不断尝试,在技术手段方面创新,并制定完善应用方案与管理措施,满足广播电台远距离音频传输要求,突出互联网在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其中,湖南省邵阳广播电视台在初期应用阶段,因市场上所具备的音频传输广播设备较少,而且相关市场价格较昂贵,一开始是以软件编解码方式结合广播电台相关工作内容展开探究,并结合电脑完成音频编码、解码等工作,再通过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工作。同时,佛山电台在应用阶段也不断探索,无论技术手段还是应用模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保证广播电台各项业务均能顺利开展。

例如:流媒体技术,主要是把连续影像、声音信息经压缩处理,然后放在服务器中,便于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一边收听等,而无需先对整个文件或数据包全部压缩再传输,使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获取方式发生改变,能节省更多数据传输与压缩时间,只需依靠网络传输技术就能完成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与播放工作。同时,此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探究,是在计算机上创建缓冲区,能对电视节目中的下一段数据预先缓冲处理,结合用户网路稳定性与网络速度,可减少节目缓存或下载中的耗时,有效解决广播电视节目播放阶段突然中断问题,提升广播电视播放质量,活动更多用户认可,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

此外,随着湖南省邵阳广播电视台创新发展,也在传输软件方面合理化创新,其中就包括双向音频编码软件,能实现“IP点对点音频传输”目的,以MUSICAM编码方式为主,只需根据广播电视节目播放需求,完成相应音频编码即可,而对依据处理后的音频直接传输即可,既减少音频处理时长,又能减少网络延时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整体效果实现预期创新发展目标。

4. 结语

本文对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在广播电台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选择湖南省邵阳广播电视台为分析案例,先探究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原理,结合其自身优势,掌握系统化管理功能、单播与组播功能、投入成本低、应用便捷等内容,为实践应用、模式创新等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能依据广播电台发展现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与措施,目的是发挥互联网远距离音频传输技术,满足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播出需求,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与稳定性,逐渐增强系统可靠性,对我国媒体领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松.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监视画面与报警音频的远距离传输尝试[J].西部广播电视,2019,62(19):238-239.

[2]王卫成,陈杰,杨凯.广播远程直播室APT音频传输器维修和改造[J].电声技术,2018,48(22):59-63.

[3]魏健浩.基于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广播音频远程传输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32(01):66-69.

[4]楊泽慧.广播电台数字音频播出安全的技术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68(41):294-294.

[5]蔡永泉.提高广播电台音频传输质量的举措[J].中国新通信,2018,6(09):168-168.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互联网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策划创新分析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试论地方广播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特性实现“突围”
广播电台内外网隔离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