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021-08-26蒋夏
摘 要:科学能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探索欲望、兴趣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与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实操水平。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意识、习得科学分析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4-0083-02
引 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学生组织各类活动是这一学科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实验活动可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1]。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查找、探究及开发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2]。自主探究能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展示自身聪明才智、提高创新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的过程中,紧扣“引”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猜测分析,引入探究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动力分为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两种,其中内部动力较为关键,即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3]。小学科学教师应创设民主、和睦、优良的教学情境来开展课堂教学。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找到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的平衡点,帮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问题[4]。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更积极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并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
教学伊始,笔者出示了3个不同大小的容器,容器内装有不等量的红色液体,让学生猜测哪个容器装的液体最多,并说出原因。经过认真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容器大小不一,难以确定哪个容器内的液体更多。笔者由此将教学活动过渡到第二个环节——比多少。教学伊始,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持续提问,让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探究,以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进入主题,引导探究
科学是一种知识机制,能够利用科学活动来影响人类的精神。科学探究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其过程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探究本质上是思想方面的智力活动[5]。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一)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认知心理学指出,任何一种新知识的高效获取,均应在自主思考的调动下,利用对认知体系的梳理,最终对新知进行统一处理,将其融入之前的认知体系内[6]。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上述教学环节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哪个容器内的液体多,哪个容器内的液体少?”学生的方案有很多,如有的学生提出,将三个容器内的液体依次倒入同一个杯子中,在杯子上分别做好水位标记,以轻松地比较液体多少;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三个容量相等的杯子,分别将三个容器中的液体倒入杯子里,就能直接比较。然后,笔者引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分享思维成果,实现思维互补,从而完善实验方案。
(二)选择方案进行验证
小学科学是一门立足实验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高效的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水平。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请你们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先在小组内探讨,再分工合作,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如果在探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新的方法,也可以尝试使用新方法。”这样,小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工合作,认真、专注地进行实验,完成了实验记录,并根据记录整理了实验报告。最后,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共享实验成果。
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理念、习得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途徑,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乐趣。当学生完成实验交流后,笔者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探究氛围。
三、认识量筒,引申探究
思考是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动手操作与思考具有紧密联系,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科学测量工具的方法。本课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
(一)了解量筒的前身
经过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测量工具。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测量方法,如用小杯子量等。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用杯子量,该如何确定容量?”此时,学生提出自制刻度,他们想到先在纸上画上刻度,贴在杯壁上,再测量液体。当学生提出这一想法后,笔者便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这样的测量方法不够精确。由此,笔者引入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指导学生认识量筒,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量筒。
实验操作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量筒是科学检测中常用的简单器材,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积极思考,还动手体验了量筒的实际用途,教学效果显著。
(二)正确的示范
教师应注意,示范操作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示范操作的可见度。教师应注意在清晰、明确的位置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器材的布置、操作动作。二是教师的演示操作并非让学生完全模仿其动作,否则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进行自主探究,幫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其实验操作能力。
(三)注重操作过程
实验操作需要学生将自身思维与动手能力相协调,从而深入掌握学科知识。科学实验操作活动是指学生使用科学测量工具或实验器材,经过思考后进行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学习、记忆实验步骤及所学知识。在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将液体倒入量筒时,烧杯的口和量筒的口要接触,不能将液体溅出;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齐平。
四、引入评价,延伸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历。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未来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其中,自我评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自身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小组内谁表现得最出色?”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发展自身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周敏.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1):125-126.
田春希.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21(07):107-108.
付向春.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2):68.
杜金芳.科学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0):45.
张艳娜.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20(64):15-16.
贾春丽.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20(07):40.
作者简介:蒋夏(1980.5—),女,江苏昆山人,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