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教育:特性研究与实践表达
2021-08-26金禧方媛毕吉瑜黄一婧
金禧 方媛 毕吉瑜 黄一婧
摘 要:近年来,随着苏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苏州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呈现姿态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从其特性研究及实践成果来看,苏式教育是以自古以来博雅的地方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基础,通过不断交流融合、锐意创新,打造出灵动的课堂模式。在师生关系与新手教师发展上,苏式教育营造了和谐、舒适的氛围,展现了苏式“自得”的教育情怀。
关键词:苏式教育;特性研究;苏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4-0094-03
引 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苏式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地域优势,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可以说,苏式教育在苏州传统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国内教育界形成了一张特有的名片。事实上,苏式教育的特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一、博雅——苏式教育之基
博雅乃学识渊博之意,学识渊博亦教育之基础所在。自唐代以来,因江南经济崛起、全国文化中心南迁,苏州在宋、明、清盛产进士、频出状元。这样的人文环境直接造就了当地人民“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氣。许多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也相继应运而生,使苏式课堂乃至苏式教育呈现以博雅为基础的欣欣向荣的姿态。
(一)传统教育理念贯穿苏式教育
在苏州吴县,曾有这样一位中国近现代教育名家——俞子夷(1886—1970),他所提倡的引导式教学理念和精简教学理念,一直贯穿于苏式课堂中。
俞子夷在其引导式教学理念中提出,引导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被强制灌输知识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把握自身发展情况,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地进行学习[1]。为将俞子夷的教学理念融合并运用于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苏州市常熟石梅小学校长顾丽芳从学情、学程、学理、学伴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强调“学的课堂”有别于“教的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学习、会学习[2]。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取其精华。上述所提及的引导式和精简教学理念能够流传至今,更加能体现出其渊博之处,苏式课堂在此基础上吸收其精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传统教育方法充实苏式课堂
北宋太学初创时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之一——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为了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建立了一套完整、新颖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由于苏州当地“重学”风气盛行,从学者达数千人,实行个别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的教育需求,教学者只能采用分斋集体教学的方法,且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变得更加多元化[3]。
苏州第十中学将“苏湖教法”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运用。该校拥有丰富的课程、多元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充分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条件,这与新高考体现学生个性发展、自主选择和扬长教育的方向不谋而合[4]。学生在完成自己主要学科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活动,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见,多元教学法符合新时代教育多元化的特征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苏湖教法”中提倡将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学习,以学生的自主研讨为主要手段,同时教师加以辅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自学辅导法”[5]。其出发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倒,意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加以必要的辅导,以此解决学生在探索中的困难,以及减少时间、精力的不必要浪费。
“自学辅导法”在苏式课堂中有着进一步的运用。“苏式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不教之教。而教师如何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其自主学习,是尤为重要的。以“自学辅导法”为基础,衍生出苏式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研究和思考问题,并且在探索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以生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
“根深而枝叶茂”,一棵树想要枝叶茂盛,必定离不开深入泥土的树根。苏式教育、苏式课堂的基础在于渊博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流传和延续。不论古代还是当代,教育名家们都在竭尽所能地发扬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这都为苏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灵动——苏式教育之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拘束,不僵化,因势而变,万物可含,这是苏州水的灵魂。水土养人,在江南水文化的浸润下,苏式教育坚持做“灵动”的教育。锐意创新,交流融合,这是苏式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苏式教育的魂。
(一)创新教育手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苏式教育的“灵”,是不僵化、不呆滞,体现在对时代变化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敏锐捕捉。区别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身份,苏式教育中的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并创新地提出了“不教之教、学以再学”的苏式课堂核心,致力于构建“帮着学生学”的真实性、交互性、生成性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开设个性化课程,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6]。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围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苏州各个学段的学校也创新地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打破教育边界。例如,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苏州市第十中学,就积极与中科大合办夏令营,与苏州大学合作启动先修课程。除开阔学生视野,给予学生更广泛的选择外,与高校合作这样的创新合作方式,也为学生个性化的精深发展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人员和平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