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河南农民为村庄写“史记”

2021-08-26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胡家史记祖母

仅上过一年半小学的河南延津农民赵长印,立志写小说, 20余年、呕心沥血200余万字,花甲之年的赵长印终于完成长篇章回体小说《胡家堤》。这部讲述豫北乡村140余年历史变迁的草根作品,凝聚了他半生的心血,也描绘了豫北农民心中的“白鹿原”。

祖母的一生和“我的前半生”

赵长印立志写小说并非突发奇想,沉甸甸的故事已在心底积攒多年。

赵长印的童年时光大半在祖母的堂屋里度过。彼时,位于黄河故道南岸的延津县胡堤村还遍布风沙滩、盐碱地,村子延续祖辈的传统,被称为胡家堤。祖母的堂屋也只是泥坯墙、高粱顶的“泥抹棚”,但这里是赵长印的故事乐园。

祖母周文秀大字不识一个,赵长印却从她口中听闻了诸多家族故事和村庄往事。祖母的故事里,有机智善良独自养活子女的高祖母,有为省口粮当流民離家讨饭的二曾祖母,也有亲人相继被恶人杀害,却无处申冤,多次寻短见的祖母自己。这些从清光绪年间说起,跨世纪的往事回忆、村庄变迁,牢牢印刻在赵长印的脑海里,成为点燃他写作欲望的“火种”。

1995年冬,赵长印下笔写起心中酝酿已久的小说《胡家堤》。“就是把我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写出来,记录农村真实发生的故事。”赵长印说,小说描写的是一部村庄“史记”,表达的是祖母经历苦难重获新生的心声。在赵长印笔下,胡家堤的百余年变迁是中国万千农村的缩影,家族命运、村庄兴衰与历史大势息息相关。晚清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的悲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新时代的幸福安康,不同历史时期,一家一户的喜怒哀乐与整片黄土地的“心跳”紧紧相连。

20余年、200余万字,赵长印将祖母的一生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写在了小说里。令他遗憾的是,祖母在他开始写作两年后去世,未能看一眼书中的自己。

唯有文字才能留下乡村的根

仅上过一年半小学的赵长印提笔写作时,祖母周文秀是他唯一的支持者。

26年前的冬天,34岁的赵长印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得知赵长印要写小说,父母坚决反对,希望他种地打工,养家糊口,安稳度日。妻子盛金娥虽通情达理,但也难以理解,仅沉默中立。唯有80岁高龄的祖母最懂赵长印的心思,欣然支持孙儿写作。

身材敦实的赵长印脑子灵光,但也无法说服父母、妻子,只能在争执中提笔写作。两年后,祖母去世,赵长印失去了唯一的支持者。但他却从未起过半途而废的念头,他有自己的信念和执着。赵长印的构思中,《胡家堤》和《白鹿原》有相似之处,关注原味农村生活,挖掘区域文化根脉,折射真实历史面貌。

写作的“大敌”

4年前,当赵长印初步完成小说时,10公斤稿纸填满了纸箱,早年的手稿已发脆变黄。赵长印虽是地道的农民,却带有一股书卷气,写起小说,不缺起承转合的笔力,也不缺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他写作的“大敌”是养家糊口的压力和“群嘲”中的孤独。

提笔写作伊始,为静心写作,赵长印与家人分居,时常通宵达旦,别人天亮起床时,他仍熬夜写作未眠。“白天要养家糊口,还要兼顾人情往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安心写作。”冬季夜长天寒,赵长印长期伏案写作,双腿冻得冰凉麻木,手指因长期握笔变形。

看到赵长印为了写作“糟践”身体,一向反对儿子“瞎折腾”的父亲赵灿心疼不已。他不再反对儿子写小说,但对赵长印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再和家人分居。这样,赵长印熬夜写作后,好歹有暖和的被窝可以暖暖腿。

老农民写小说20年没写完,他渐渐成为村里的“笑谈”。不少人嘲笑他不务正业,瞎费工夫,异想天开。

执拗的赵长印能理解村民的“群嘲”,但一门心思扑在小说上的他,坚信《胡家堤》中“真实记叙”和“朴素表达”的价值,这也是他对自己半生心血的最低要求和至高追求。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7.16)

猜你喜欢

胡家史记祖母
“擅自偷笋者罚5000元”是否有效
清水湾
桂花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胡家村:大樱桃敲开农民致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