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毫厘之间给飞机“心脏”做手术
2021-08-26侯文坤
侯文坤
航空发动机维修,是世界机械维修中难度最高的技术之一。倒腾这些机械零件,搞焊接的,也以男性居多。但在湖北襄阳,却有一位手握焊枪,修理航空发动机的“巾帼工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高级工程师、空军装备修理系统焊接专业首席专家孙红梅。
给飞机“心脏”做手术的“医生”
焊接这事儿,看似不难,也就是拿把焊枪将两种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可是要做到每次焊接都能符合航空产品技术要求,绝非易事。
航空发动机,看起来块头很大,但内部构造极其精密复杂,要在航空发动机产品上焊接,难度可想而知。
2013年,一批某型军用飞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损坏,国内此前没有成功修复这种机匣的案例,行业专家给的答案是“这个问题连制造厂也束手无策”。如果无法修复,意味着有30多架飞机将无法飞行。孙红梅二话不说就把这个任务揽了下来。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机匣内部构造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故障点多发生在腔内视线盲区,查找起来很困难。”孙红梅在机匣外壳上切割出半个手掌大小的“窗口”,通过仿真建模和封闭检测搞清内部结构,查找故障点。“这个‘窗口又不能开大,否则就会引发机匣变形,所以仍然有些故障点在切口的视线盲区,微型焊枪也无法精准完成焊接。”孙红梅回忆说。
这已经超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是一次向国内焊接技术“无人区”的探索。那段时间,孙红梅苦苦思索着解决方案,体重骤减了10斤。
“一天早上,我对着镜子梳洗的时候,突然冒出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利用镜面反射观察,想法子去焊接那些处在视线盲区的故障?”孙红梅敢想敢做,随即带领团队开始摸索这个方案,开“窗口”后利用镜面反射原理查找故障点,用自制的焊接定位夾具定位,再采用仰焊将漏气部位修复,最后将“窗口”补片焊牢。
“这流程说起来轻松,背后不知道试了多少次,最终解决了机匣死角故障的修复难题,修复后的机匣,从性能到使用寿命,与原来的产品基本没有差别。”孙红梅告诉记者,在这一次实践中,自己对航空发动机产品的修理精度也进一步提升,机匣修复的变形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这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丝直径大约0.04毫米至0.08毫米。这一道工序后来被命名为“镜面反光仰焊法”,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
事实上,这仅仅是20多年来,孙红梅修理保障的636台军用航空发动机之一。
一身朴素的蓝色工作服,一头干练的短发,一幅普通的近视眼镜……自参加工作以来,孙红梅这身装束基本没有变过,正如她的那一股子倔劲,认准了就坚持到底。
1975年,孙红梅出生在革命老区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一个小山村,她从小就埋下了一颗从军报国梦的种子。
1999年,本科毕业的孙红梅在招聘会上只投了一份简历——去解放军某工厂,那是专门维修航空飞机发动机、保障部队战训和飞行安全的军工厂。
来到鄂西北汉水之滨、偏僻的深山中,孙红梅这一沉,就是20多年。
不为繁华易素心
20多年来,一把焊枪,把孙红梅的青春岁月与航修事业紧紧地“焊”在了一起。
“肯定有过失败、有过彷徨,有过失落。”孙红梅坦言,毕业刚到襄阳的工厂时,作为材料专业的高材生,每天的工作却是对发动机上拆卸下来的黑乎乎、油腻腻的零件进行修修补补,她也曾一度迷惘。
“当时人都是懵的,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甚至比山东老家还要闭塞,吃住都不习惯,电话经常要排队打,我的工作只是修修补补一些小而碎的零部件,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与荣光。”巨大的落差加上父母希望孙红梅离家近点,同学也劝她回山东发展,孙红梅有过动摇。
正在她犹豫时,厂里新引进了美国焊机,功能强大,但焊机上全是英文,大家都看不懂。孙红梅的焊工师父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校生,依然带着大家鼓捣,最后摸索出脉冲氩弧焊工艺,挽救了大批停修的设备,当时就为工厂节约资金近百万元。
这让孙红梅看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也意识到自己有些眼高手低。她迅速调整状态,克服生活困难,苦练技术本领。白天,穿行在生产现场,熟悉各种型号的产品性能,潜心钻研产品原理,向老师傅讨教经验、试焊;晚上,捡起专业书本为自己“充电”,学习新技术。
“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别看小小的零部件,也照样有广阔天地。”这句话成了20多年来,孙红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农村娃到专家,这是孙红梅用一把焊枪一微米一微米攒出来的,每一条焊缝都焊满了她对科研攻关的执着,每一朵焊花都倾注着她对航修事业的热爱。(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