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幼儿园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8-26李哲杨光王莹莹白翠瑾于晶
李哲 杨光 王莹莹 白翠瑾 于晶
摘 要:采用马赛克方法基于儿童视角对幼儿园体育活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体育内容、器材设施、体育体验是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关注点;参与主体缺失自主性与选择性、内容创设缺乏新颖性与趣味性、活动体系缺少系统性与层次性是当前幼儿园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倾听童声,重视幼儿的视角想法;回归本质,彰显体育的教育意义;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幼儿关系;遵循规律,创设合宜的体育内容;克服障碍,减小物理的条件限制。
关 键 词:幼儿体育;幼儿园体育活动;儿童视角;马赛克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3-0126-07
Abstract: The Mosaic approach is used to explore the kindergarten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e study found that sports content,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and movement experience are the main concerns of kindergarten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that the lack of autonomy and selectivity of participants, the lack of novelty and interest of content creation, and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hierarchical expressions of activity system. Then the stud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listening to children's voi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erspective and ideas of children;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to show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sports; changing attitude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following the rule and creating appropriate sports content; and overcoming obstacles to reduce the physically conditional limita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kindergarten sports activities;childrens perspective;the Mosaic approach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数及学前3年入园率呈大幅增长态势。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约26.67万所,在校幼儿约4 656.42万人,幼儿教职工约453.15万人[1-2]。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将达到85%[3]。《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幼儿园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均做出明确指示,突出强调“体”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诸多研究表明:幼儿阶段保持适宜强度与合宜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幼儿强化基础动作、培育优良品质、提高认知水平以及促成社会行为等具有积极效应[4-6]。幼儿园体育活动被认为狭义的幼儿体育,是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实践[7]。
回溯人类社会发展史,儿童一直被置为研究的客体,其真实声音往往发生“逃逸”[8]。时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豁然意识应当尊重与聆听儿童的观点意愿[9]。近年来,在儿童权利运动、新童年社会学、瑞吉欧教育实践等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儿童作为“弱小的”“发展中的”“缺乏能力的”被动个体才逐渐成为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积极社会主体[10]。儿童权利的倡导以及儿童观的转变使得儿童在研究领域中的地位逐渐上涨,“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也开始成为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研究取向。儿童视角反对传统研究中以成人为研究者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构建[11]。因此,本研究鉴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够深入的现实背景,在全面考虑研究伦理问题(知情权、自愿权、隐私保护等)基础上,采用源起于欧洲的专门性幼儿研究技术——马赛克方法(The Mosaic Approach),对吉林省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大、中、小班114名幼儿展开调查,以儿童视角揭示幼儿园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应对策略,旨为促进幼儿园体育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的运用
传统幼儿研究多以观察和访谈为主,因3~6岁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情感波动多变,往往出现幼儿的内心感受被具体情境所局限,导致研究中幼兒参与度较低、收集资料较浅显[12]。据研究证明:幼儿已形成自我表达能力,但能力的发挥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尤其需要支持性框架以及语言读取技术[13]。现如今,如何实现“对幼儿的研究”与“有幼儿的研究”的转换,如何在有限研究内有效听取幼儿的真实声音成为重要议题,马赛克方法的产生与运用即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可能。
1)马赛克方法的意蕴。
马赛克方法(又译为镶嵌法)是一种倾听幼儿心灵世界的具体框架,或称之为综合性幼儿研究技术[13]。该方法提出组合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如观察、访谈等)和以“参与式工具”(如拍照、旅行、绘图、角色扮演等)为特征的新方法,用于解决幼儿参与研究的历史性方法难题。“马赛克”一词并非实指,而是形象的比喻,正如多种色彩斑斓的小图块构成马赛克图案一样,使多种研究方法构成一张“方法的马赛克拼盘”,通过捕捉幼儿内心的信息,形成针对具体兴趣、需要、情感、经验以及观点的“信息马赛克”[14]。这张内容丰富的“图案”能够使研究者更加清晰地解读和把握幼儿的心灵世界,是采用任何单一视角或工具所不能达成的。
2)马赛克方法的实施。
马赛克方法的实施环节由3部分构成:一是信息生成与采集,二是信息整合与处理,三是结果反思与实践改造[13](见图1)。
信息生成与采集,即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去生成和收集幼儿关于幼儿园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态度情感。需要明确:信息生成和收集的过程渠道并非固化与封闭,而是无限性开放,用于今后研究者开创新的研究范式。信息整合与处理,是对前一环节所得到的各种信息结果重新进行汇总、联结与建构。然而,对言语、行为、作品等多元化信息进行整合并非易事,其来源方式的多样与波动,使得信息形式不尽相同,还会存在某些原始信息单元清晰度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围绕主题采取“以互证决定取舍”“以幼儿为中心再次解释”“以幼儿之所想处理矛盾”3种针对性策略予以解决。总之,这一环节始终赋予幼儿信息的解释与意义的构建两项自主权利。结果反思与实践改造,以所得研究结果作为解释原则,依据幼儿主体视角形成行动基点,对今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和优化进行目的性保留或积极性整改等反思与调整。
马赛克方法并非具有万能的解析力,其适用范围同样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对于不同的研究內容,方法指标的确立需要实时调整[12]。本研究中,研究者根据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指标,用于“倾听”幼儿的心灵世界。整个信息生成和采集的过程全部采用文字描述、现场录音以及视频拍摄等方式进行资料记录。
(1)观察法。研究者作为“感兴趣”的成人代替以往旁观者的角色与幼儿进行体育游戏,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体验与实际感受,并辅以叙事性描述记录幼儿的语言、行为以及情感状态等作为后续分析、解释的基础。
(2)绘画法。美术是内在于幼儿的一种语言形式和幼儿自我表达工具,是阐述对周围事物感触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15]。本研究中,围绕“我喜欢的体育”“我喜欢的体育内容”“我来设计体育区域”等主题让幼儿自主绘画,并引导幼儿讲述作品含义。
(3)访谈法。分为随机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和复合访谈3种方式。随机访谈是在幼儿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中,研究者与幼儿随机所发生的范围广泛的对话;半结构化访谈是研究者按照事先拟定的对话方向和访谈提纲,与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复合访谈是结合其他方法所收集到的材料引导幼儿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4)投票法。此方法并非马赛克方法中的固有方法,但却完全符合研究意蕴以及本研究的需要。将预先设定的器材设施、区域环境及活动内容向幼儿做出展示和必要说明,让幼儿以“喜欢”和“不喜欢”两种情感态度对其进行投票选择。
(5)幼儿会议。研究者以倾听者的角度在引出幼儿园体育活动相关议题后,让幼儿作为与会主体围绕“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我希望的”“我不希望的”等关键词自由讲述与表达。
(6)自主摄影。遵循以上思路,让幼儿拿着相机(事先教予基础的拍摄技能)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拍摄,以了解幼儿的主要关注点与兴趣点。并以相片为媒介与幼儿沟通交流,从而获取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需要说明:以上所述方法绝非单独使用,而是多者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依存和互为验证。例如,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既是幼儿视野中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真实反映,也是引发研究者与幼儿对话交谈的直接线索;会议中的观点陈述能够为投票法的实施提供参考;观察所得结果可以为拟定访谈内容提供支撑材料。总之,马赛克方法中各项方法指标的综合运用,旨为走进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获得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真实看法。
1.2 信息资料的处理
在为期3个月时间的调查中共获得43份叙事性描述、57份绘画作品、49份访谈资料、3份民主投票图、33份会议记录、275张拍摄相片以及部分笔记和视频。对以上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借助Nvivo11质性软件予以完成。Nvivo11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定性数据分析软件,其主要依托扎根理论,在导入PDF、Word、图片、音频、视频等原始材料后,进行编码和查找节点与参考点,帮助研究者完成编码与搜寻、规则产生、理论和索引建立、逻辑关系和概念网络构建等繁复性工作[16]。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根据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对应转化,并将文本导入Nvivo11软件原始资料中;依托扎根理论对资料编码开始定性研究分析,按照开放编码建立自由节点,将能够聚焦反映幼儿观点的字、词、句提炼并命名;主轴编码建立树状节点,将已建立的自由节点整理、归类并概括出树状节点;选择编码构建完整的概念框图,对树状节点进行搜寻与比较,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核心类属。
2 结果及讨论
2.1 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喜好特征
在看似繁杂无序的信息中寻觅出某条有益线索是定性资料分析的内核,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文字、图片、影音等材料编码统计,又实现了定性资料的计量化[17]。研究者依据所获得的原始资料共提炼出449个代表幼儿观点的意义单元,根据意义单元(参考点)建立了82个自由节点,将自由节点编码为31个树状节点,并概括出8个核心类属。其过程如示:访谈结果中幼儿所描述的“建筑方块很好玩,运动时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意义单元归结建立为“玩法灵活的低结构性运动器材”自由节点,与“简单缺乏挑战的低难度设施”“玩法固定单一的高结构材料”等自由节点归纳概括为“结构化属性”树状节点,并和“参与性”“美观性”等树状节点归类到“器材设施”核心类属。其他核心类属的提炼归纳流程同是遵循以上步骤。所得核心类属按照关注程度降序排列依次为:体育内容、器材设施、体育体验、体育规则要求、体育环境、体育空间、体育人物、体育收获。
体育内容,由97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21.60%,编码建立6个树状节点,分别是趣味性(33)、新鲜别致(27)、丰富多样(15)、灵活多变(12)、生动性(7)、教育意义(3)。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我喜欢兔子舞游戏,跳来跳去很有趣,以前没有玩过”“这项运动我已经会了,可以学别的吗”等,体现趣味性、新鲜别致是幼儿对体育内容的主要关切点。
器材设施,由91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20.27%,编码建立6个树状节点,分别是参与性(27)、结构化属性(24)、新颖性(13)、适宜性(11)、美观性(9)、整洁性(7)。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建筑方块很好玩,运动时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我们把小板凳拼起来一起做运动吧”等,表明玩法多元的低结构化运动材料深受幼儿喜欢。
体育体验,由85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18.93%,编码建立4个树状节点,分别是角色体验(29)、情绪感受(25)、个人兴趣(19)、已有经验(12)。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我喜欢当警察,奔跑抓坏蛋,抓到后会很开心”“我不要做光头强,我要保护树木”等,说明幼儿对情境下的角色体验和意义构建之向往。
体育规则要求,由54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12.03%,编码建立3个树状节点,分别是自己制定(28)、共同制定(18)、教师制定(8)。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这个体育游戏大家要听我的,我要制定规则”等,展现出幼儿想成为主体,希望拥有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
体育环境,由48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10.69%,编码建立3个树状节点,分别是情境性(24)、舒适程度(14)、熟悉程度(10)。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我喜欢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里面空气清新,还有小花朵”等,表明幼儿对于拟真情景、整洁舒适环境的诉求。
体育空间,由42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9.35%,编码建立4个树状节点,分别是私密性(14)、空间关联(13)、独立与开放(10)、空间大小(5)。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我希望小操场加上围栏,可以在里面跑步和跳操”等,说明幼儿更倾向于独立且衔接的运动空间。
体育人物,由22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4.90%,编码建立3个树状节点,分别是同伴(15)、自己(5)、教师(2)。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我要与小伙伴玩滑梯、打球,但不要老师在旁边”等,表明在幼儿心中教师并非玩伴,同伴才是参与者、合作者。
体育收获,由10个意义单元构成,占据参考点总数的2.23%,编码建立2个树状节点,分别是有并很多(8)、有但很少(2)。调查结果中,幼儿表示“真好玩,真开心,还交到了好朋友”等,说明幼儿对于园内体育活动的认可和喜爱程度。
综上所述,前3位核心类属中各要素占幼儿观点总数的频次及百分比的差别并不明显,但与后5位核心类属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表明体育内容、器材設施、体育体验3个要素在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关注度中占据较高比重,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影响较为深刻。但体育规则要求、体育环境、体育空间、体育人物、体育收获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2.2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参与主体缺失自主性与选择性。
纵观幼儿园整体的生态系统以及本研究所指向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幼儿在自主参与方面都呈现缺失之势,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选择已成为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常态。空间的局限性、经费的不敷性、观念的固化性、执行的偏颇性等多重化因素导致了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仅仅存在寥寥无几的“滑梯”“秋千”“跷跷板”“篮球架”“车轮”等单功能性体育器材。几十位小朋友围着两三台设施玩耍,十几位小朋友争抢一个皮球,其参与程度之低则可想而知。省级示范园尚且如此,其他乡村幼儿园以及私立幼儿园的整体境况可见一斑。
研究中发现:幼儿时常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他们对于体育器具的希冀,对与同伴共同玩耍嬉戏的渴望,对体育活动中自由、自主与自决状态的憧憬,以及对成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小主人”的向往。反观之,在“小皇帝”“小公主”这顶无形帽子的威压之下,幼儿教师往往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产生过甚的责任意识不敢任幼儿“自由穿越”,甚至出现走一段平衡木教师全程“搀扶”的尴尬局面。同时,“幼儿是不成熟的个体、是受动性的个体”的传统教育偏见已经深深植入于幼儿教师的观念之中[18],幼儿在师者权威与话语的压制下很少质疑自己被视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客体对象”有何不妥,也缺少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和习惯,常常认为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教师让玩什么就玩什么。
2)内容创设缺乏新颖性与趣味性。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访谈、会议中幼儿的直接表述,还是绘画、摄影中幼儿的间接表达,无不透露出幼儿对于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好玩有趣的体育内容、童稚新颖的体育设施以及拟真生动的体育场景的我欲、我想和我要的情感态度。有学者研究证实:相较于“跳绳”“广播体操”“追逐赛跑”等传统性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平衡车”“同步卫星”“民警换岗”等新兴、新鲜和新趣的体育器具和体育内容更令幼儿痴迷与向往,对于提升其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性、积极性与持续性的效果显著[19-20]。
对比现实,整所幼儿园中未配有一位专职的幼儿体育教师,在其专业体育素养严重缺乏之下很难实现幼儿园体育活动或游戏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创编,唯有按部就班地延续“传统”内容。加之,幼儿园在体育区域创设和环境布局方面深受“北欧风”“日式风”家装风格的影响,在看似“高大上”的背后实则隐匿了成人的审美意识,殊不知泛灵论心理特点影响下卡通动画人物和情景对于促进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大有可为。此外,幼儿自身的生物性规定决定了其阶段是人生命历程中天性保存最为完整的阶段[21],其看待世界的感性方式、整体思维以及过程体验,使得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识更多是建立在“新”与“趣”的价值判断上,而有别于教师眼中成人式的幼儿园体育世界。
3)活动体系缺少系统性与层次性。
研究结果中“这个器材太简单”“这个设施很固定”“这些内容我都会”“这些活动没新意”“这类动作我做不到”等意义单元和自由节点在整个编码构建中占据较高频次,映射出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不喜欢就不想参与、太简单又缺少挑战性、始终完不成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主体诉求的实现障碍。幼儿基本动作的掌握、基础技能的习得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环环相扣的过程,必须包含起始、初级和成熟互相衔接的环节[22]。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意。幼儿园小、中、大班的体育活动安排带有教师主观性和随意性,并未严格根据不同年级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运动水平科学化考量,甚至达到不同年龄幼儿混为一谈,彼此差异视而不见,系统性和层次性严重缺失的危急地步。虽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部分对幼儿的身心状况、适应能力、动作发展做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教育建议,但经调查发现,多数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并未认真、细致研读过如此重要的指导性文本,往往是以己之见、经验为源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且此类现象在整个幼儿园大环境中屡见不鲜[23]。同时,大班额问题所带来的繁重工作任务使得幼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幼儿的切身感受,“放养式”与“填鸭式”两种迥然相异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稀松平常。种种现实条件严重制约了幼儿园体育活动体系的一体化构建。
2.3 应对之策
儿童视角下的研究,是一个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发声”的过程,其强调的不仅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被看见”,亦还是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主动现身”[24]。幼儿运用马赛克方法不仅为我们描绘其关于幼儿园体育活动看法的完整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幼儿园体育活动实施情况的全新角度。
1)倾听童声,重视幼儿的视角想法。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幼儿作为自我生活的主体,对生活具有其独特的意义生成途径[25]。在集体的公共活动中,幼儿并非简单地内化社会文化与社会规则,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动地建构属于自己本体的文化[26]。幼儿园体育活动作为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他们对于生活的一些解释和看法中,有着属于幼儿园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想法,有利于真正接近幼儿生活的本真状态,切实纾解幼儿园体育活动背离幼儿真实诉求的困境。且现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已经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向成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27]。幼儿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看法,更需要被认真地关注、了解与倾听。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28]所言: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快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有带着对“未来大人”的敬意来尊重幼儿、了解幼儿,满足幼儿真切的需要,才能营造出幼儿心目中最佳的体育活动样态。
2)回归本质,彰显体育的教育意义。
受传统文化意识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长期影响,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教师更多关注于体育实践是否能够达成学前教育规定的目标任务,而真正对体育活动所蕴含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变得支离破碎。正是由于幼儿园体育活动实质探究的日益弱化,验证了德国著名哲学家与教育家雅斯贝尔斯[29]的话语“如果人们忽略了日益严重的实质问题,那么教育所带给学生的将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鱼龙混杂的知识碎片”。所以,幼儿园体育活动不仅要使幼儿享受和体验当下的自由与快乐,还要借助其与人类本质相通的竞争属性以及其所独有的规则属性加快幼儿的社会性成长,真正成为连接幼儿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中介项,实现康德[30]所论述的“体育是要从缺陷的迷途中找到出路”的价值旨归。
3)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幼儿关系。
教师与幼儿关系作为双方互动的结果,反过来又会成为双方进一步互动发生的心理背景[31]。也就不难发现,既成的教师与幼儿关系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对幼儿的体育行为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习惯性的忽视、冰冷的命令、强硬的拒绝,常使幼儿处于“被控制”“被强制”的关系状态,进而导致其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举步维艰。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转变态度,打破与幼儿之间固有的不良状态,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首先,幼儿教师需要从主观意识上厘清“主导者”的职权和角色,改变以往一概而论的全盘掌控,弱化自诩而立的师者威严;其次,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实际的需求,从教授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对于幼儿天马行空的提问,耐心地做出引导和解释,以温和的方式支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探索和主动发展。
4)遵循规律,创设合宜的体育内容。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最佳的发展水平是介于已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32]。但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却一直是幼儿体育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也是造成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来看,幼儿基本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动作的习得一般从粗大动作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提升,精细动作逐渐增加。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且行为容易受情绪变化的影响支配。所以,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系统性构建活动目标,依据幼儿的喜好特征多元化创编活动形式,也就成为了评价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是否合宜的重要尺度。同时,还需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出“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33]的要求,突出和强调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的游戏性、体验性、生活性以及丰富性特征。
5)克服障礙,减小物理的条件限制。
英国哲学家拉蒙特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是机会成本原则。而预估机会成本的前提条件是“共同需求”。当前无论是教育部门、幼儿园,还是教师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共同需求”几乎都指向如何奠定幼儿发展的更有利的知识基础。而这样的价值标准直接导致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不被重视,也间接导致了经费不敷、空间不够、器材不足等限制因素的出现。曾有研究指出: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否丰富、有趣、可变,对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以及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产生很大影响[34]。但是,在社会竞争主义与趋利主义背景下想要一蹴而就地突破上述思维“惯性”显然困难重重。不妨转换解决问题的角度,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现有的体育资源因势利导,做到“一物多玩、物尽其用”“多样重组、物尽其所”“灵活转换、物尽其能”,以降低器材结构的方式,最大化地消解因物理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参与性和体验性缺失的问题。
2.4 不足之处
其一,马赛克方法作为幼儿综合性研究技术,是否存在瑕疵与局限,限于文本的篇辐未能展开有效探讨;其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仅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某些观点的支撑材料有些“生硬”;其三,针对时下幼儿园体育活动不同问题,想要找到放之四海皆准、一劳永逸的应对策略很难,也不切实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统计数据[EB/OL]. (2019-08-12)[2020-07-01].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qg/201908/t20190812_394241.html.
[2] 教育部. 201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统计数据[EB/OL]. (2019-08-12)[2020-07-01]. http://www.moe.gov.cn/ s78/A03/moe_560/jytjsj_2018/qg/201908/t20190812_394239.html.
[3] 陈宝生. 幼儿园毛入园率2020年将达85%[N]. 文汇报,2017-10-2(A04).
[4] LOPRINZI P D,CARDINAL B J,LOPRINZI K L, et 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Obesity Facts,2012,5(4):597-610.
[5] 郝晓岑. 台湾地区幼儿体育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报,2019,36(3):290-294.
[6] 李哲,杨光,张守伟,等. 日本《幼儿期运动指南》对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9,26(1):114-119.
[7] 李季湄. 幼儿教育学基础[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9.
[8] 王友缘. 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11(5):34-39.
[9] 席小莉,袁爱玲. “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兴起与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13(4):18-24.
[10] 李晓文,原晋霞.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J]. 学前教育研究,2019(2):70-80.
[11] 苗曼. “马赛克方法”与幼儿教育改革[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22):7-15.
[12] 刘宇. 儿童如何成为研究参与者:“马赛克方法”及其理论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68-75.
[13] CLARK A. How to listen to very young children:The Mosaic approach[J].Child Care in Practice,2001,7(4):333-341.
[14] BOTSOGLOU K,BEAZIDOU E,KOUGIOUMTZIDOU E,et al. Listening to children:Using the ECERS-R and Mosaic approach to improve learning environments:A case study[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9,4:635-649.
[15] 郭湘红. 解读儿童画[J]. 学前教育研究,2003(2):41-42.
[16] 郭玉霞. 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活用宝典[M]. 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42.
[17] 风笑天. 社会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83.
[18] 刘智成,边霞. 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1):28-33.
[19] 刘大维,胡向红,曾小玲. 非结构化儿童体育游戏的价值及其开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17(12):61-63.
[20] 丁海东.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2-34.
[21] 洪文元. 基于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2] 童甜甜,汪晓赞,尹志华. 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儿园运动游戏课程开发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 体育学刊,2018,25(5):114-118.
[23] 周亮,邱苗,杨斌.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机遇、困境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36-41.
[24] 黄力. 我心目中的学校: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10.
[25] KRAGH-MULLER G,ISBELL R.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everyday lives in child care in two cultures:Denmark and the United Stat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1,39(1):17-27.
[26] 刘宇. 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6):48-55.
[27] RENA H,HILLARY F,KAITLIN B,et al. Quality from a toddler's perspective:A bottom-up examination of classroom experienc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2009,11(2):1-6.
[28] 赞科夫. 和教师的谈话[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0.
[29] 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1:34.
[30] 康德. 论种类的特性[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92.
[31] 王小英,朱慧慧.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师幼互动中幼儿施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6):114-121.
[32]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8.
[33] 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 (2012-10-09)[2020-07-01]. https://wenku.baidu.com/view/ 4847a2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e.html.
[34] 秦元东,王春燕. 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