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曾经经得起回首
2021-08-26赵剑云
赵剑云
有人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在恰当的时刻,会被重新唤醒。钱玉贵的这篇《曾经》,故事情节很简单,小说在朴实和平淡的娓娓叙述中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小说讲的是人到中年的学者张铭在开会回程途中,临时改道去了曾经工作过的城市,小说由此开始叙述,在张铭故地重游的过程中,一段尘封的往事,渐渐浮现在眼前。在二十多年前满载着他的青春激情和政治抱负的城市里,张铭回首过去,思绪纷飞,感慨万千。当年,在这里,他的人生几经起伏,到最后仓皇出逃,都和一个叫作郑蔓丽的女人有关。,从他们暗生的情愫和舆论蔓延,他们的爱,虽然止于唇齿,埋于岁月,但那场刻骨铭心的爱,让张铭的生活发生了蜕变,最后导致张铭离开。曾经心动但未越轨的男女,压抑着各自的感情,在彼此迷离的目光中,挣扎着,各自做出了人生的选择。
小说在追忆过往的生活时,场景和人物细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推动自然,小说叙述干净、简洁,情节紧凑,亦庄亦谐,整个作品蕴含着一种朴素简约的审美情调。
在小说中,作者的叙述随着张铭的故地重游而层层递进,作者似乎没有埋下伏笔,但故事很合理地推进,在看似乎谈的叙述中,积累着时过境迁的生命体验。在不动声色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和命运抗争的女性,引人唏嘘的曲折人生。
钱玉贵的《曾经》塑造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小说重点讲述的是郑蔓丽在张铭离开后的境遇。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郑蔓丽,但在张铭的回忆中,在毛大明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和命运苦苦抗争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曾经》以大量笔墨描写张铭到达CJ市后和他的大学同学毛大明的交谈,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了张铭心心念念的郑蔓丽后来的故事。现实从来都是毫不讲理的,它只是冷酷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容辩驳,无法抗拒,人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在张铭走后,企业破产,郑蔓丽离婚,生活发生了巨变,但郑蔓丽始终不放弃,她多次創业,但都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张铭离开后,郑蔓丽的人生跌宕起伏,如今已看破红尘,她在给张铭的信中说,若不是有个女儿,她有可能会去出家。她写到:“我就老觉着自己的人生其实是真的有命运之说的——我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想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好些,但人终究是拗不过命的。我这样想着,也就坦然了,心也平静了。”可以说,郑蔓丽二十年一直在苦苦挣扎,她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悲欣交集,命运弄人,让人感慨。作者通过张铭的回忆,层层铺垫,最终小说在结尾处有了冲击力。小说写出了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选择。
作者钱玉贵在一个蓦然回首中,掬捧出岁月的无可奈何。他以十分自然流畅的笔触,书写一段往事,写出了人世沧桑,将人生“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结局节制而深刻隽永,似乎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以自觉的作家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对女主人公郑蔓丽有了温暖和悲悯的感情。
小说的故事似乎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唯有结尾,如同陌路的见面,有点物是人非的转折,让故事有了冲击力,让小说有了冷静的隐痛之感。结尾,在郑蔓丽拒绝见面,托人给张铭带来了一封信后,张铭不甘心,又去偷偷跑到郑蔓丽住的地方看她。当他看到被时光和生活摧残过的郑蔓丽在他面前走过,并且对他视若无睹的时候,我们似乎听到了张铭心碎的声音。此时的郑蔓丽虽然作为女人的风韵还在,但她“干枯了苍老了……一头曾经乌黑油亮的头发斑白了……”这个细节将现实的生活“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相信读者也感受到了一种变迁的隐痛。这是小说的妙笔,我觉得这样的结尾对通篇小说的气质有所提升。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他告诫小说家,要毁掉确定性。这是对小说精神的精彩论断。对于小说写作者,现实生活很重要,如何认识现实和表达现实同样重要。小说《曾经》将故地重游的现实故事不断延伸,甚至回到过去,试图表达出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作者有意将语气放轻松,在十分平静地追忆和现实老友相聚的叙述中,把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勾连起来,层层剥开小说人物曾经的爱恋、挣扎以及选择。
短篇小说的篇幅所限,因此没有给作者过多的发挥空间。但《曾经》在娓娓道来的铺垫中,故事不知不觉已经完成。在这篇小说中,钱玉贵没有使用任何浮华的辞藻,只有朴素的陈述,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贴近于现实的。《曾经》本是一个很俗套的情感故事,被作者讲出了新意,好的短篇小说似乎都有这样的特征,在你没有来得及防备的时候,它常常会冷不丁在你的心窝子里来那么一下。《曾经》的故事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作者在叙述中试图揭开时间的另外一面。作品叙述拿捏得当,时光走远,但有些东西被永远地刻在了心上。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生、人性有一种深刻的洞察。
有人说“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那种不断地靠近心灵、靠近心灵中神圣的部分的写作”,在小说的结尾,“街面上刮起一阵风来,把那些枯叶、纸片、碎屑吹扬起来,向那个女人方向吹去”,当郑蔓丽的背影消失在街头,我们最终看到的风景叫作生活。
责任编辑 陈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