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建构

2021-08-26董海军

体育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同胞香港国家

董海军

摘 要:体育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文化认同的培育、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基于体育建构香港同胞国家认同,萌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复苏于改革开放后。香港回归以后,祖国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运动员在各类赛事取得的突破性成绩等,在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凝聚力提升、精神品格示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体育的香港同胞国家认同建构功能清晰可见。

关 键 词:体育;国家认同;香港同胞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4-0016-06

Abstract: Sport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compatriots through sports, was bor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China, developed in the 1960s, and recover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he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activities held by the new China and the breakthroughs made by athletes in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even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spiration of patriotism,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the demonstration of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which enables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sport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compatriots to be obvious and visibl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identity;Hong Kong compatriots

国家认同是指民众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形象等要素的积极评价、情感拥护和实践支持,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1]。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建构资源。“体育对塑造国家认同和归属感,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2]。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成为香港和内地联系的重要媒介,对于增进相互了解、深化合作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对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体育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

国家认同不是自然、先在的,所有认同都是建构的。体育不仅是国家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媒介,更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引擎。

1.1 体育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

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构成,是“人们对权威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3],其核心要素包括政治情感认同、政治归属感等。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政治性、社会性、理念性与可塑性,这些特性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政治认同实践、不断推进政治认同建构、坚决防范政治认同风险[4]。

体育是政治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政治情感认同的基础是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畅通的利益协调机制等,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原因,民众的政治情感认同并非同质且均衡。发展体育事业是现代民族国家强化政治情感认同的普遍选择,早在20世纪30年代,“体育救国”即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口号,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革命先驱力倡体育改革,号召发展体育事业以强国健民、砥砺奋进。体育“就像是国家要伸出手臂同每一个人握手,而同时又自我满足地挺起胸膛”[6]。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性体育交流,都能充分展现国家综合实力,借助口号、标语、仪式等体育活动要素,实现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增进民众的凝聚力、爱国情感、自豪感等。

体育是强化政治归属感的重要手段。政治归属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识,也是政治认同的实现前提。体育为政治归属感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丰富资源和多元路径,运动员们的竞技成绩与表现既是运动技能的比拼,也是其国家经济发展、国际声誉、群众动员等综合实力的较量。通过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筹划全民体育活动,国家可以塑造开放与包容的政治形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增强全体民众的政治归属感,激发全民共同奋斗的社会热情。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有助于强化民众的主体意识,能够将公平竞赛、公正执法等体育精神傳递给全体民众,有助于强化民众的契约精神、法治观念、制度意识,促进民众的关注国际热点与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民众的个体政治价值实现与群体政治身份感知,从而增强民众政治归属感和政治认同感。

1.2 体育有助于文化认同的培育

文化认同“是一种寻求动员公民热爱他们的国家,遵守它的法律和保卫自己祖国的政治化与大众化的过程”[6]。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民族国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道德规范等,是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

体育有利于促进文化符号认同。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符号是文化的外化。“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7]。体育文化符号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功能。体育文化符号中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如体育服饰、体育标识、体育标语、体育规则、体育伦理、体育歌舞、体育风俗等,凝聚着民族国家文明的精髓,是民族国家文化维系、认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

体育有助于强化文化身份认同。体育是主体性、群体性的活动,具有強互动性,是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桥梁与纽带。民众参与体育过程,是理解、认同国家文化、民族精神的过程,是自我塑造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大型竞技体育活动中,民众共同呐喊助威,增强了文化族群间的交流互动,推动其归属与融合。“体育仪式或是典礼——尤其是国家性或国际性的体育——都给体育带来超出其作为有组织的竞技体育比赛的象征意义”[8]。体育参与具有跨越身份鸿沟的重要功能,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都能够超越社会身份、价值诉求的差异,形成共同的群体文化身份认同。如国家体育代表队,运动员们只要穿上国家队队服,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就会为国家荣誉而携手共进。

1.3 体育有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国内国外双重意义上,体育都有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国内发展中,体育事业能够促进民众公共事务参与、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树立团结和谐的国家政治形象;在国际关系中,体育事业能够提升国家声望、展现综合国力、传播国家形象。

体育本身代表国家形象。体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文明演进的水平,“体育赛事使国家团结在唯一的身份下,象征着走向光明未来的希望”[9]43。体育兼具观赏性和对抗性,运动员们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代表队勇夺冠军时国旗冉冉升起的荣耀、大型体育活动呈现的开闭幕式、升国旗、奏唱国歌等符号、场域与仪式,都具有很强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凝聚民族斗志、强化国家观念、树立强大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反之,“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失败,会使该国在国际舞台上丧失名誉”[10]。因此,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体育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体育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展现国家发展的优势。

发展体育事业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政治天然不是体育,但体育天然具有政治基因……体育拥有天然政治的土壤和资源,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活动的政治生命力”[11]18。作为得到现代文明普遍认同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可以跨越族群与政见进行交流和合作,超越时间与空间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是现代国家合法性与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在国际化阶段,体育能够为一个国家提供超出它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地位”[12]。现代民族国家都希望通过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展现自身辉煌文明、灿烂历史、工业化成果等,增进各国民众间的理解与交流,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例如,西德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中夺冠,使整个国家从战后的声誉低谷中站立起来;日本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宣告自身摆脱二战战败国阴影;英国于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的突出表现极大地塑造了其民族形象等[9]65。中国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借助体育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如习近平[13]所言:“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2 基于体育建构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实践演进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促使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意识的萌发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中央政府思考加强同香港的沟通交流,以强化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拥护与认同,体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56年9月中国拟选派一批优秀运动员参加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任奥运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亲自邀请香港和澳门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选拔赛[14]。邀请很快得到回应,在香港南华体育会、香港业余体育协会、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同努力下,1956年10月香港足球队、篮球队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内地,分别与上海足球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篮球队、北京篮球队举行了对抗性选拔比赛,表达同新中国一道参加墨尔本奥运会的决心[15]。1956年10月21日中国第十六届奥运会筹备委员会公布了参赛名单,香港运动员黄阜峋、姜培珍等名列其中。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香港发生“九龙大暴乱”,香港与内地交流陷入低谷。为继续深化同香港同胞的互动,1957年9月12日香港乒乓球队应邀与北京队进行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团体赛的友谊比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贺龙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全程观摩比赛,并同运动员们亲切交流[16]。可见,体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地和香港互动的“一扇窗”,增强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意识。

2.2 20世纪60年代体育进一步强化了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感

1961、1963年,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两获世乒赛男团冠军,使世界为之震惊,亦令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为之振奋。1964年6月10日应香港同胞邀请,男女乒乓球国家队访问香港,在九龙伊利沙伯青年馆同香港男女乒乓球队进行了3场比赛,并同香港同胞进行了友好交流[17]。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乒乓男女队分别获团体冠军;庄则栋蝉联男子单打冠军,成为我国世界体育运动大赛中第一位“三连冠”运动员,给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精神鼓舞,香港《新晚报》发表题为《喜闻中国双夺标 港九同胞大欢笑》的报道:“今晨许多居民从报纸或电台获知中国男女乒乓球队的比赛结果时,都不禁连声赞叹,女士们最感高兴,人人都有吐气扬眉之快。”[18]虽然体育界的频繁互动引起港英政府的警惕和阻挠,港英政府指派“调查小组”对回国旅行球员进行调查,采取“暂时停止接受回国旅行的球员注册”等强制性措施,但仍不能阻挠香港同胞关注祖国发展的热情。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体育成为香港同胞拥抱祖国的桥梁和纽带。

2.3 改革开放后体育是香港同胞国家认同培育的重要媒介

“文化大革命”后,随着国际局势缓和、外交关系改善,中央思考进一步加强与香港同胞的联系。l977年7月香港足球代表团和香港足球总会参观团受邀参加“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7月30日晚闭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邓小平亲临现场观看香港足球队与中国青年足球队的比赛,并在赛前同代表团成员进行了会谈交流,这是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公开在群众场合露面[19]。由于“文化大革命”刚结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提上议事日程,香港同胞缺乏对内地的了解,国家认同感不强。为增强互动与沟通,香港同胞霍英东等倡议通过足球比赛推动内地与香港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978年霍英东正式向有关方面提出举办一年一度‘省港杯足球比赛的设想”[20]。该设想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省港杯”成为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个由地方举办的涉外体育赛事,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体育交流,增进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认知。为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少年的沟通交流,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1985年6月首届“穗深港杯”少年足球赛在广州举行,此后定期举行,为两地青少年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出于对体育的热情、表达中华民族自豪感以及洗刷历史屈辱感的强烈愿望,承办奥运会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期待。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期间,香港同胞通过捐款捐物、签名致信等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和支持,香港同胞霍英东父子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做大量游说工作,香港同胞曾宪梓表示,北京一旦取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他将捐献1亿港元[21]。虽然北京最后以两票之差失利,但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被极大激发。通过体育,香港同胞对祖国政策的了解得以深化,对祖国发展的信心得以增强,使得国家改革发展的力量得以凝聚。

3 新时期体育事业对于香港同胞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

香港回归后,体育的香港同胞国家认同功能日益凸显。特别是筹办与参与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香港同胞的精神感知力、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力得到了充分激发,陆港两地交互日趋深化,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感显著提升。

3.1 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众国家认同的情感流露,是民众国家情感认同的重要表现,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精神力量”[22]。“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23]。香港回归祖国后,体育在香港同胞培育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成果丰硕,“体育特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决定了体育领域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

1997年7月3日中央政府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宣布“香港队可以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奥运会及相关比赛,名称为‘中国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官方场合演奏,保留原有的‘HKG缩写,而徽章则为紫荆花图案配上五环和‘中国香港四个中文字”[9]132。通过奥运会徽章等体育符号强化了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体育成绩突出是强国的象征,体育代表了国家的脸面和民族尊严,特别是香港回归后,中国运动员取得多项突破,国际声誉不断崛升,这对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来说就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刘翔在2006年瑞士洛桑大奖赛打破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等体育成绩,使香港同胞惊叹“刘翔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奇迹,他打破了田径场上的‘人种论”[2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其庄重和绚丽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美好记忆,香港同胞谈起这场国际体坛顶级赛事时充满自豪感,对奥运主会场“鸟巢”、乒乓球馆等建设惊叹不已,“这个巨型体育场的外观如同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恰似北京故宫青灰色的城墙内矗立着红墙垒筑的宏大宫殿,饱含东方式的含蓄美”[26]。独具风格的体育空间建设,彰显新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增强了香港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3.2 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民族凝聚力是“特定民族的思想整合力量,是该民族文化对其成员的吸引力”[27],是民众政治归属感的核心构成,表征着民众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旧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重要原因是当时民族凝聚力薄弱、国家意识淡薄与政治归属感不强。“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8]。

从1997年起,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为地域和行业体育界的交流拓宽了渠道,其所传递的友谊、团结、进步等理念,使自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更加同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许志在减少民族间的争斗,但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强化新的国家认同感”[9]2。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加团结,“香港《东方日报》评论认为,北京此次申办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来说,已经起着空前的凝聚作用”[21]39。2001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对香港1 346所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显示,逾九成的香港师生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29]。2001年10月7日韩日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关键战役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举行,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1亿多国人守候在电视机旁,共同为国足加油呐喊。中国男足顶住巨大压力,不负众望以1︰0击败阿曼队,提前2轮获得决赛入场券,圆了中华儿女44年的世界杯梦想,香港同胞倍感振奋,“全球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香港各界亦感无限光荣!”[30]此外,两地通过组织大量体育活动,为两地民众相互切磋与学习创造平台和载体。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起,四年一度的内地奥运金牌运動员与香港同胞交流成为“保留节目”,香港同胞零距离领略内地奥运冠军们的风采。体育交流有利于香港同胞深入了解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使其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香港回归后,借助体育媒介使香港同胞在互动中建构了国家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自强信念,增强了香港同胞的国家归属感、民族凝聚力。

3.3 精神品格的示范

体育具有多维社会功能,在精神品格示范的意义上,体育运动传递着社会意识的正能量,表征着民族气度与国家价值的前进方向,不断为国家认同提供着观念性的原动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运动员创造的“女排精神”,在精神品格示范、国家认同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虽然中国女排由于人员代际变动等原因一度陷入低谷,但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勇夺2003、2015、2019年世界杯冠军与雅典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冠军,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展现的坚韧精神,成为激励国人砥砺奋进的精神符号。“女排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香港同胞的精神追求,以《香港文汇报》为例,1997年以来共刊发以“中国女排”为主题的文章600余篇,从中国女排时隔17年重夺世界冠军到香港女排超级赛,再到2014、2016、2017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比赛,“女排精神”持续受到关注。作为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代表,姚明乐观、幽默、勤奋、睿智的精神品格,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香港同胞将姚明当选NBA“状元秀”与巴西男子足球队第五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一道列为2002年十大国际体育新闻[31]。在体育交流贡献层面,霍英东等人以其热爱祖国、开拓进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融为一体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港人。香港回归以来,国家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中国运动健儿的优异表现,给香港同胞们献上了丰富的体育盛宴,同时“带给中华儿女的还有不朽拼搏精神、不放弃不认输风范和开阔的胸怀及情操”[32]。通过精神品格示范,体育扎牢了国家认同的情感纽带,增强香港同胞及所有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实践证明,体育是传承中华儿女优秀精神品格、塑造与傳播良好国家形象,进而增强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的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的载体。

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遗产和共同记忆,文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体育事业的推进发展,这些优势文化积淀将不断转化为文化认同资源,促进传统文化对不同区域社群的“规范”与“塑造”[33]。

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体育精神的基石,是香港同胞与内地民众情感交融的桥梁。正如香港同胞霍震霆所说:“香港同内地的体育交流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香港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语言文化方面诸多相同之处,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文明的精神也一直在体育竞技中传承着。”[34]共同文化基因为中华儿女体育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使得通过重大体育赛事的会徽、会标、仪式等符号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成为可能。如2006年苏州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香港同胞深刻感受到祖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会徽利用中国传统书法手法,结合了‘人和苏州特色景观‘拱桥两大元素”[35]。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符号认同的方式,展开一堂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课程,“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36],向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展现了中华文化深邃的意蕴、优雅的运动美感、博大精深的文字魅力等。由于香港与广州同属岭南地区,香港同胞非常关注广州亚运会,认为其“体育图标以亚运圣火为创意源泉,展现了由56团火焰构成的亚运会56个运动项目,动感、飘逸、富有感染力。文化活动标志以粤剧脸谱为创意来源,从造型、色彩上提炼岭南文化的特色。图案以粤剧的花旦造型为主体形象,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有韵味”[37]。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重大体育赛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交融,构筑中国精神,提升香港同胞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8]。

相关研究显示,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初达到峰值。影响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体育活动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39]。近几年,香港出现“占中”“反修例”风波等事件,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出现一定回落,西方势力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缺失、文化产品单一等无疑是主要因素,但2010年中超假球事件、2017年乒乓球擅自弃赛、2020年孙杨“药检风波”等,无疑使香港同胞对国家契约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管理等产生负面评价。“从根本上讲,国家认同就是人民在于社会、与国家的互动中自我建构起来的”[40]。因此,举办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交流,建设更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体育文化,培育更多榜样运动员,通过搭建公共外交平台、跨越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制度界限、促成政治文化的沟通交流、推进民族价值观的融合重铸等“正向政治功能”[11]212-218,“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不断推进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建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建会. 国际和国内双重维度下大型体育赛事与国家认同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0:31.

[2] HOBSBAWM E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0:Programme,myth,reality,cam-brid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43.

[3] 张江河. 论利益与政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

[4] 李素华. 政治认同的辨析[J]. 当代亚太,2005(12):20.

[5] TOMLLINSON A,WHANNEL G. Off the ball:The football world cup[M]. London:Pluto Press,1986:83-98.

[6] 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 叶江,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

[7]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M]. 丁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8] RAYMOND B,RICHARD H. Power play[M]. Adinburgh: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143.

[9] 徐国琦. 奥林匹克之梦 中国与体育1895—2008[M].崔肇钰,译.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10] 李春华. 体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与强化中的功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21-24.

[11] 刘桂海. 体育政治化研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2] JOHN H,ALAN T,GARRY W. Under-standing sport[M]. London:W&FN Press,1999:197.

[13]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3(002).

[14] 我国将选拔一百名优秀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七项比赛 并通知台湾和港澳运动员前来参加选拔赛[N]. 人民日报,1956-09-02.

[15] 篮球选拔赛 沈阳部队胜沈阳,北京胜香港[N]. 人民日报,1956-10-11.

[16] 北京乒乓球队胜香港队[N]. 人民日报,1957-09-14.

[17] 我国家乒乓球队在香港三战三胜 庄则栋梁丽珍在男女单打淘汰赛中得冠军[N]. 人民日报,1964-06-14.

[18] 香港同胞欢呼我男女乒乓球队双打双获冠军[N]. 参考消息,1965-04-22.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 邓小平年谱(1975— 1977)[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7.

[20] 冷夏. 霍英东传(下)[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390.

[21] 曹守和. 中国体育通史(第七卷)[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2] 刘菊昌. 爱国主义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精神力量[J]. 体育与科学,1989,10(5):14-15.

[2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42.

[24] 于洪波. 体育运动与爱国主义精神刍议[J]. 航海教育研究,1994(2):66-67.

[25] 体育反映国家兴盛[N]. 香港文汇报,2004-09-06.

[26] 奥运主体育场方案选定[N]. 香港文汇报,2003-05-12.

[27] 李宗桂.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J]. 哲学研究,1992(3):46-55.

[28]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4-645.

[29] 马同斌. 北京2008 申奥的台前幕后[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7.

[30] 港体育界贺中国足球队[N]. 香港文汇报,2001-10-08.

[31] 2002年国际十大体育新闻[N]. 香港文汇报,2002-12-27.

[32] 奖牌背后的体育精神[N]. 香港文汇报,2010-11-25.

[33] 张建会. 国际和国内双重维度下大型体育赛事与国家认同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0:32.

[34] 体育也是一种文化[N]. 团结报,2000-03-09.

[35] 全国体育大会会徽揭晓[N]. 香港文汇报,2005-11-23.

[36] 京奥体育图表发布 形意和谐统一[N]. 香港文汇报,2006-08-08.

[37] 广州亚运会体育图标等标志发布[N]. 香港文汇报,2009-05-15.

[3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9] 王衡. 国家认同、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3):147-161.

[40] 林尚立.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2013(8):22-46+204-205.

猜你喜欢

同胞香港国家
两岸同胞一家亲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把国家“租”出去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
香港